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通讯员 蒋楚剑 李贤
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实施,原“全国科普日”升级为“全国科普月”,标志着我国科普工作迈入制度化、常态化、全民化的新阶段。这场全民科学盛宴,不再局限于一日一地,而是以更宏大的格局、更丰富的形式、更深入的触角,将科学的种子播撒至城市街巷、乡村田野、校园课堂与数字云端。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全国科普月活动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科普教育基地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将联合武汉大学口颌系统重建与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与第四军医大学共建)在9月广泛开展系列特色科普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形式普及科学知识,构建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盛宴”。本次科普直播,也是该基地系列特色科普活动之一。
9月20日是第37个全国爱牙日,今年“全国爱牙日”的宣传主题是“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副主题是“减糖控体重护牙促健康”。拥有一口健康的好牙,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但在捍卫孩子口腔健康的过程中,宝爸宝妈们仍有很多的困惑:为啥孩子每天刷牙,还会发生蛀牙?牙齿不小心磕掉了怎么办?哪些迹象可提示孩子可能出现牙齿发育异常?针对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9月16日15时,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名医来了》直播栏目特别邀请到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任袁国华教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副教授余静静医生为广大网友答疑解惑,该场视频公开课吸引了超过30万网友在线观看。
直播现场 (通讯员李贤 摄)
预防儿童龋齿,这些不良习惯要避开
“孩子刚长的牙就有黑洞,是不是‘虫牙’?”“怎样吃糖才不烂牙?”不少家长对儿童龋齿问题忧心忡忡。直播一开始,两位专家针对儿童龋齿防治给出了专业建议,从病因、高危习惯到清洁方法、治疗手段,为家长答疑解惑。
袁国华主任表示,龋齿并非真有“虫子”,而是口腔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中的糖分产生酸性物质,逐步腐蚀牙齿硬组织形成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儿童更易患龋齿,一方面因乳牙牙釉质矿化程度低、抗酸能力弱;另一方面,孩子偏爱甜食且自制力差,加上手部精细动作未发育好,刷牙不到位,食物残渣易滞留。乳牙萌出时和6岁左右恒磨牙萌出时,是龋齿高发期,此时牙齿尚未完成再矿化,更易被酸腐蚀。
余静静医生指出,不良饮食习惯会加剧患龋齿的风险。婴幼儿期频繁夜奶、用奶哄睡、18个月后仍用奶瓶,都可能让牙齿长期泡在“酸环境”中;学龄儿童进食慢、频繁嚼甜软零食、饮用果汁或者碳酸饮料,也会增加龋齿概率。
“完全禁止甜食不现实,关键在科学把控。”袁国华主任建议,将甜食集中在正餐后吃,减少全天摄入次数,让唾液有时间中和酸性物质;优先选择含木糖醇的无糖口香糖、低糖酸奶等替代高糖黏牙零食;吃完甜食后及时漱口,早晚尤其是睡前使用含氟牙膏认真刷牙。同时,孩子1岁起应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必要时进行涂氟、窝沟封闭,增强牙齿抗龋能力。
余静静医生介绍,口腔清洁需从第一颗乳牙萌出开始。1岁内用纱布或指套牙刷擦拭牙齿;1-3岁由家长用小牙刷和米粒大小含氟牙膏帮忙刷;3岁以上教孩子使用圆弧刷牙法,家长全程协助并指导孩子学习刷牙方法,早晚各刷3分钟,还要配合牙线清洁牙缝;7岁后孩子才具备独立清洁能力。刷牙时别忘了清洁舌头,去除细菌和残渣。
袁国华主任介绍,若孩子乳牙已患龋齿,需根据严重程度进行治疗。早期出现白垩斑时,涂氟或用再矿化材料可让牙齿“变硬”;形成小洞且无牙髓症状,单面洞用树脂补牙,磨牙多面龋建议用金属预成冠;龋齿累及牙髓,需做活髓保存治疗或乳牙根管治疗保留牙齿;若牙齿无法保留,在牙齿拔除后,要戴间隙保持器,防止邻牙倾斜影响恒牙萌出。“乳牙健康会影响恒牙萌出和孩子咀嚼功能,家长千万别忽视。” 她强调,做好日常防护、定期检查,才能为孩子筑牢口腔健康防线。
孩子牙外伤别慌!这些处理要点需牢记
孩子活泼好动,牙外伤发生率高。直播过程中,两位专家针对儿童牙外伤的高发场景、预防措施、紧急处理及术后护理等问题,给出详细指导,帮助家长科学应对。
余静静医生介绍,儿童牙外伤多发生在日常活动中,常见场景包括跑跳打闹时摔倒、打球或骑车时碰撞,以及在家中因地面湿滑导致滑倒等。此外,孩子用牙齿咬瓶盖、撕包装等行为,也可能造成牙齿损伤。
“预防是减少牙外伤的关键。”余静静医生建议,孩子运动时应佩戴护齿和头盔,尤其是打篮球、踢足球、练武术等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家中需做好防护,如在地板铺设防滑垫、给家具边角安装防护套;同时要提醒孩子避免用牙齿啃咬硬物。若发现孩子前牙过度前突,应及时咨询医生进行矫正干预,降低外伤风险。
袁国华主任指出,不少家长认为“乳牙早晚要换,受伤了不用管”,这一想法存在误区。她强调,乳牙外伤必须及时处理,若放任不管或处理不当,不仅乳牙可能出现牙髓坏死、疼痛、松动等问题,还可能损伤下方的恒牙胚,导致恒牙变色或发育畸形,甚至影响萌出时间和位置,其危害与恒牙外伤同等重要。
余静静医生强调,孩子突发牙外伤,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掌握正确急救方法。若牙齿断裂,需妥善保存断片;牙齿松动时,切勿用手摇晃;最忌讳直接丢弃受伤牙齿。若恒牙完全脱落,应立即找到牙齿,手持牙冠部分,用清水轻轻冲洗干净后,尽快将其放回孩子牙槽窝内,让孩子咬纱布固定;若条件不允许,可将牙齿放入冷牛奶或生理盐水中保存,第一时间带孩子就医。需注意,切勿将脱落牙齿干放在纸巾或袋子里,否则会导致牙周膜和牙髓坏死,大幅降低复位成功率。
袁国华主任表示,牙外伤治疗后,家庭护理同样重要。专家建议,治疗后短期内避免让孩子过度使用受伤牙齿啃咬硬物,减少不必要的牙齿受力;每天用软毛牙刷认真清洁口腔,保持口腔卫生,促进外伤牙及周围软组织恢复健康;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牙齿变化,若出现牙齿变灰、变松、疼痛加重、牙龈肿胀等异常,需立即联系医生复诊。若无任何可察觉的异常,也需严格遵医嘱按时复诊,通常需在治疗后2周、4周、3个月、6个月、1年复查,有些情况甚至需要至少随访5年。
余静静医生补充建议,对于热爱运动的孩子,特别推荐医院的定制运动护齿,其贴合度和保护效果更佳,孩子运动前佩戴、运动后及时清洗,既能有效保护牙齿,又能避免细菌滋生。
孩子牙齿长不好?警惕可能是牙发育异常
孩子乳牙迟迟不掉、恒牙长得歪歪扭扭、牙齿表面有斑点……这些可能不是小问题,而是牙齿发育异常的信号。直播最后,两位专家为广大网友详解儿童常见牙发育异常类型、成因及干预时机,提醒家长通过日常观察和定期检查,为孩子牙齿健康“把关”。
袁国华主任介绍,儿童牙发育异常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四大类:牙齿数目异常、形态异常、结构异常、萌出异常。其中,家长日常易发现的有双排牙、牙齿萌出延迟、畸形中央尖、牙釉质发育不全等。若孩子乳牙未脱落、恒牙已从旁边萌出形成“双排牙”,或牙齿表面出现白色斑点、发黄变色等,都需及时到医生处就诊。
为何孩子会出现牙发育异常?袁国华主任解释,儿童牙发育异常既与遗传因素相关,也受孕期和婴幼儿期环境影响。孕期妈妈营养不足、患特殊疾病、婴幼儿早期营养不良、发高烧、受外伤或感染,以及某些药物的使用,都可能影响牙齿发育。例如,孩子早期营养不良或高热病史等可引起磨牙切牙釉质发育异常;而部分异常如遗传性釉质或牙本质发育不全,则需关注家族遗传史。
“牙发育异常干预,原则是早发现、早干预,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需立即处理。”余静静医生指出,像双排牙这类乳牙滞留问题,及时拔除滞留乳牙即可;而有些牙齿数目或形态异常,需等牙齿完全萌出后再制定治疗方案。具体干预时机,需医生结合孩子年龄、牙齿发育阶段等综合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有牙发育异常家族遗传史的家庭,干预可更早。专家建议,有遗传史的家庭可在婚前进行配偶基因检测,孕期加强妈妈口腔护理和全身健康管理,孩子牙齿萌出后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尽早就诊,通过早期干预避免问题加重。
如何守护孩子的牙齿健康?袁国华主任总结四大要点:一是预防优先,从孩子第一颗乳牙萌出起,坚持早晚刷牙、定期涂氟和及时进行窝沟封闭,减少龋齿;二是早期干预,发现牙齿变色、双排牙、牙列不齐等异常,及时就医;三是应对意外,掌握牙外伤急救方法,做到不慌乱、妥善保存脱落牙齿、尽快送医;四是定期复查,建议每半年带孩子做一次口腔检查,高风险儿童可缩短至3个月。“保护牙齿是一场马拉松,家长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养成良好护牙习惯。”袁国华主任呼吁。
(来源:极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