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
《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凯文·凯利 著 吴晨 编著 中信出版集团
我相信中国将是未来世界中最强大的力量之一。这一信念基于我在中国数十年的游历——我去过中国最偏远的地区,也曾游览其最具未来感的城市,同时基于我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旅行经历,毫无疑问,中国的未来将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然而,对于中国未来的走向,我们都难以做出确定的判断,这让我对中国未来的影响力如何有些疑虑。此外,技术将把我们带向何方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技术前沿的长期工作经历使我确信,在不久的将来,AI(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会成为塑造全球社会的主要力量。我确信这些强大的力量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但它们如此复杂,以至于我们几乎不可能预测出它们的确切路径。
乐观愿景成就美好世界
从过去25年的飞速变迁中,我们能清晰感知到奔向未来的脚步。但这份前行不应是盲目的冲刺——尽管我们无法精准预测未来,却能通过研究大规模、长期性的趋势,窥见其总体路径与大致方向。这些大趋势或许不够精确,也并非绝对可靠,却如同山谷中蜿蜒的溪流,能为我们指引整条河流的去向。可以说,它们正是帮助我们把握未来走向的首要工具。在本书中,我们便将聚焦这些贯穿技术、现代社会,尤其与中国发展紧密相关的大趋势。
帮助我们了解未来走向的第二个工具是构建未来的场景,这指的是对某个未来的想象进行足够详细的描述,使这种想象看起来更合理。在标准的场景构建方法中,你要生成多个场景,每个场景都有略微不同的视角,尽可能涵盖更多不同的可能性,或是更多可能的未来。场景构建的目的不是预测某个特定的未来,而是为可能的未来进行预演,让我们不会对未来感到惊讶。如果我们今天构建的一个场景在后来被证明是真实的,那么当想象成真时,我们会觉得熟悉。这会使我们更容易应对届时发生的事件,因为我们已经在想象中预见了结果。
在本书中,我聚焦于构建乐观场景的方法。我没有考虑文明崩溃、在战争中自我毁灭或因自身的放纵行为而沉沦的众多可能场景,而是专注于描述我想要置身其中的未来场景。这并不是说我描绘的是没有贫穷、伤害、痛苦,且一切都完美运行的没有现实可能性的神奇乌托邦,我所展现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合理的未来。这些场景会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和新的益处。它们并不完美,但总体上是理想的,比现在更可取。
一些批评家认为,我们所构建的未来乐观场景盲目而天真,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象,甚至堪称危险,因其无视当下的重大问题,极易误导他人。但在我看来,对未来的乐观愿景,恰恰是创造更美好世界的关键所在。现代生活如此复杂,各种因素相互关联,有数百万个变量,所以一个真正美妙的世界不会偶然或不经意地出现。我们想要置身其中的那种未来必须首先被想象出来,这样我们才能朝着它努力。我们必须在脑海中看到它,并且相信我们能够构建它,才能开始构建它。我们不可能在没有预先想象的情况下突然闯入一个宏伟的、运转良好的复杂世界,就像你不可能在没有计划和草图的情况下构建一台强大的复杂机器一样。为了创造出一个我们想要生活其中的高科技世界,为了构筑一个人们渴望生活其中的中国,我们必须首先详细地想象它们。这就是我们在本书中进行场景构建的原因。
给想象设定了25年的期限
在本书中,我试图想象一个由技术与创造力驱动的高科技社会,它包含AI、基因工程、数据搜集……这是一个我想要生活的世界。我还想象了中国在这个技术世界中运作的方式,以及它在这个世界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我给自己的想象设定了25年的期限。25年足够遥远,可以产生足够强大的新技术力量。作为参考,我可以列举出25年前还不存在的一小部分事物:比特币、区块链、社交软件、Zoom远程会议、『智能手机』以及与其相关的数百个应用、微信、流媒体视频、电动汽车、Siri/Alexa语音助手、人造肉、Fitbit记录器、智能戒指💍和手表、网红、优兔(YouTube)、众筹、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VR(虚拟现实)游戏、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自动驾驶,当然还有AI。接下来的25年肯定会产生巨变和创新。某些创新现在在实验室或初创企业的商业计划中已经可见,但如果根据之前的经验来做判断,我认为25年后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创新现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我们现在恰恰有机会想象它们,从而构建未来。
25年后(作者2024年创作此书),也就是20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这是思考中国未来的一个非常合适的时间点,25年的跨度足以让我们勾勒各种可能性,想象中国与技术突破的关系、中国在世界中的角色以及中国可能创造的全新未来。
想象未来也是在塑造未来
虽然我经常游历亚洲,但我住在硅谷。为了想象中国的未来之路,我与吴晨合作,共同撰写此书。吴晨出生于南京,曾担任《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我们一起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科技的未来,探究怎样能以最乐观的方式展开,同时尽可能保持现实的合理性。我想强调的是,未来大部分事物仍会保持不变,也就是说,世界上至少有95%的事物还会维持原样。所以我一直很小心,不做过于超前的预测。事实上,对熟悉科幻小说的人,或者一些乐观的幻想家来说,本书中的场景可能看起来平淡无奇。这就引出了一个悖论,关于未来的想象,越接近真实,越是听起来不合理。如果你想象的场景听起来不合理,那么没有人会相信它;但如果让它合理,它又不太可能是真实的。对于真实性与合理性,你很难做取舍,但你可以做尽量接近真实的想象。
我创作本书,绝非为了25年后能公开吹嘘自己的预测多么准确。事实上,我所说的大部分内容或许都不会成为现实。在与未来学家交往的50年里,我早已明白:几乎所有预测,包括我自己的,最终都被证明是错误的。我真正希望通过本书实现的,是“塑造未来”——引导它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我想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读者注入希望:只要我们能详细地想象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便能一步步将其构建、塑造出来。为此,我描绘了一个由人工智能及其他前沿技术引领的未来图景,同时也纳入了环境脆弱性、人口结构变化与持续存在的不平等这些现实挑战。我希望这幅图景,能成为创新者与技术专家前行路上的指引地图。
(作者为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