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红利释放到技术瓶颈突破,从资本狂热到商业订单落地,2025年的低空经济正从概念期全面进入场景放量期。
2025年9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架造型精巧的“云鲲WingCool”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引发围观。这款全球首款水陆双栖超轻型载人飞行器,能够自由切换空中飞行与水面起降模式,适用于湖泊观光、海岛旅行等多元场景。震东智飞推出的吨级重载纵列双桨eVTOL“天鲲DY6”则在展会期间收获了超50架的国内外意向订单。
这只是2025年深圳eVTOL展的缩影。在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中国eVTOL行业正在经历从技术探索到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关键转折。波士顿咨询发布的《中国载人eVTOL行业白皮书》预测,到2040年,中国eVTOL年销量将达15.9万台,对应市场规模410亿美元💵;全球市场更将攀升至2250亿美元💵。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低空经济迎来爆发期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定位为“新增长引擎”。这一政策信号迅速引发连锁反应。2024年12月,国家发改委新设低空经济发展司,负责编制中长期规划与统筹空域改革。
立法同步跟进——《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2024年元旦实施,年内《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也已过会,适航、空域、安全三大政策缺口一次性补齐。
政策红利迅速转化为市场规模。赛迪智库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为5059.5亿元,2024年预计达6702.5亿元,到2026年将直接突破万亿元大关。截至2025年3月,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突破5800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政策推动下,资本市场同步活跃。2024年行业融资139起、金额321亿元,其中eVTOL单一赛道融资额达89.7亿元,同比增长310%。沃兰特六轮累计融资1.5亿美元💵、小鹏汇天B1轮融资1.5亿美元💵、峰飞航空获『宁德时代』数亿美元💵战略投资,头部企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当前的主机厂商,研发产品都以安全、适航取证为最优先目标,由此获得更好的融资机会。”一位参展商表示。随着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低空经济正式从概念期进入场景放量期。
技术突破与产品多元化,产业链日趋成熟
技术突破是行业发展的另一关键驱动力。根据波士顿咨询的分析,电机、分布式推进、新构型与自动驾驶四项底层技术已同时成熟,使整机厂告别“概念机”阶段。
2025年第三季度,已有6款国产机型进入民航局TC(型号合格证)冲刺阶段,预计2025年底前首批3张TC将落地,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批可合法销售载人eVTOL的国家之一。
产品多元化趋势也在加速。晔生航空一次性推出三款超轻型eVTOL:轻灵运动款“云舰WingShip”、文旅观光款“云翼WingWing”以及水陆双栖“云鲲WingCool”。这些产品空机重量均控制在116kg以内,最大续航时间25至35分钟,最大航程25-35公里,可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在技术路线上,主机厂商选择各异。震东智飞选择了纵列双桨构型,其工作人员解释:“该构型主要参考波音CH47 70年的历史经验,当动力损失后可自旋,进行滑翔降落,最大程度保障安全。”
而广汽高域的AirCab则充分利用广汽集团成熟的汽车级规模化生产体系,将航空级碳纤维复合材料成本降低近30%,保留了“减重32%、提升续航35%”的性能优势。
氢能动力被业内视为eVTOL的下一突破口。易氢动力技术总监刘慧泽预计:“在eVTOL领域,氢能动力的应用会在2027年加速发展。”虽然当前主流主机厂商仍主要采用电力,但氢能动力在未来可能带来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优化。
应用场景明确,个人飞行市场占比过半
eVTOL的应用场景逐渐清晰。波士顿咨询将市场细分为个人飞行(1-2座)和出行eVTOL(4-6座)两大类。到2040年,中国eVTOL年销量预计将达到15.9万台,其中个人飞行市场占55%,规模达230亿美元💵;出行eVTOL占45%,规模为180亿美元💵。
高净值家庭被视为eVTOL个人消费市场的首批用户。2024年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家庭达740万户,且每年增长3%。BCG估算,eVTOL在个人购买场景的渗透率将达1.3%,对应2040年销量13.7万台,占个人飞行市场的90%以上。
在商业应用方面,低空物流、低空旅游等场景先行。中国邮政展示的ZC500纵列式双旋翼无人机,实现了260公斤超大载重运输能力,解决了传统机型配平的难题。沃兰特航空与泰国泛太平洋集团签署的500架eVTOL采购协议,总金额达17.5亿美元💵,这些飞行器将投入泰国岛屿间旅游运输与海上救援体系。
中信海直在取得运营合格证后,已开通深圳-珠海等5条低空旅游航线,标志着“空中通勤”开始走向普通消费者。
华羽先翔首席运营官王斌指出:“从趋势上看,未来低空经济还是以出行eVTOL为主。随着eVTOL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同时降低成本,以满足市场需求。”
基础设施与标准,产业链短板待补
尽管前景广阔,eVTOL的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基础设施不足的挑战。目前,低空基础设施与飞行保障在产业链中占比不足5%,成为下一轮投资洼地。
深圳市已建成8万个5G-A基站、超过200个简易起降点,并计划在2026年前再增8000个基站,形成“低空四张网”样板。但全国范围来看,低空基础设施规划尚未与国土空间、城市建设等规划实现有机衔接;低空通信网络覆盖有限、卫星『互联网』接入不足。
标准建设也在加速。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发布《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版)》,明确空域划设、起降点建设、航路导航等21项核心指标,为全国低空基建提供首个系统性方案。长三角地区成立“华东(含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整合上海金山无人机制造基地、杭州低空物流试验区等7大产业聚集区。
在产业链上游,关键零部件本土化取得进展。『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已达500Wh/kg,并已装机4吨级电动飞机。宗申动力200hp以下活塞发动机拿下多家无人机厂订单。卧龙电驱百千瓦级航空电机则进入商飞供应链。
莱斯信息“天牧”系统已接入20余省市低空飞行服务站,中国卫通17颗卫星、500Gbps高通量容量为低空通信兜底,这些都为eVTOL的规模化运营提供了基础保障。
出海机遇与挑战,中国企业的全球野心
面对全球市场,中国eVTOL企业野心不小。波士顿咨询预计,2040年全球eVTOL市场规模将达2250亿美元💵,中国以外市场为1840亿美元💵,其中北美(930亿美元💵)与欧洲(460亿美元💵)占76%。
中国企业已开始行动。亿航智能与沙特阿拉伯的FrontEnd和Cluster2Airports签订谅解备忘录📝,计划在沙特全国范围内推出自动驾驶飞行器和空中出租车服务。沃兰特航空与泰国泛太平洋集团签署的17.5亿美元💵订单,创下中国航空装备出口单笔订单新纪录。
然而,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国企业面临四道关键关卡:适航互认尚未落地,美欧重复认证周期长达36个月以上;本地化运营需自建或收购135部运营商,单市场前期投入1-2亿美元💵;海外垂直起降场土地和电网改造成本约为国内的2.3倍;关键零部件需再获DAL-A/DO-178C等本地认证,增加10-15%成本。
报告判断:2028-2030年是中国企业“带证出海”的关键时间窗,率先拿到美欧TC的厂商有望锁定30%以上海外份额。
区域竞赛格局已经形成。长三角地区计划2027年前布局400条低空航线,打造跨省“空中通勤走廊”;珠三角凭借深圳的立法优势和亿航全球首张运营合格证,形成广深珠错位布局的黄金三角;成渝地区则依托200余家上下游企业,聚焦山地物流、应急消防场景。
随着低空飞行器逐渐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全新的三维交通网络正在形成。未来五年将是eVTOL商业化落地的关键窗口期,谁能在技术、政策、资本和市场的多重博弈中脱颖而出,将成为这场低空竞赛的真正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