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桦加沙退去,他们为何先架起对讲机?
“滨海大道中段防波堤坍塌,有车辆被困礁石区!”“渔港社区多栋民房屋顶被掀,3 名老人待转移!”
超强台风 “桦加沙”(2025 年第 18 号,登陆时 13 级,40 米 / 秒)携狂风暴雨过境后的广东阳江沿海某市,近海区域基站被巨浪冲毁,内陆片区线路在强风中断裂,手机通讯陷入全面瘫痪。但在临时救援指挥部的蓝色帐篷里,此起彼伏的对讲声却从未停歇 ——5 名通讯保障人员蹲在积水里调试设备,短短 18 分钟内,覆盖核心灾区及近海作业区的无线🛜对讲网络便搭建完成。
这正是 “桦加沙” 台风救援的缩影。当移动信号在 12 级狂风中 “失联”,当固话线路被暴雨冲成 “断线风筝”,不受基站依赖的无线🛜对讲系统,成为首个恢复的 “通讯生命线”,为救援队伍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通道。
二、救援现场的 “隐形指挥官”,藏着这些硬核能力
1. 多部门协同的 “无缝连接器”
“桦加沙” 台风引发了暴雨、风暴潮、山体滑坡多重灾害,消防、海事、医疗、住建四部门需联动作战。在渔港救援现场,一套数字集群对讲系统让跨部门协作高效运转:
“海事巡查组注意,三号锚地有渔船倾斜,立即调派拖船支援!”—— 消防无人机侦察发现险情,一键群呼同步通知海事与住建;
“受伤渔民已转移至临时医疗点,急需破伤风疫苗!”—— 海事人员话音刚落,医疗组便带着物资出发。
相较于反复拨号的手机,对讲系统的 **“组呼”“群呼” 功能 **,据本次救援现场初步统计,指令传递效率提升 12 倍,彻底避免了 “信息滞后” 导致的救援延误。
2. 极端环境下的 “可靠守护者”
“桦加沙” 过境后,灾区持续暴雨,近海区域风浪未息,普通电子设备纷纷 “罢工”,但专业对讲设备却展现出强悍性能:
• 防水防尘:主流专业设备多采用 IP68 级防护,据行业通用标准,可在渔港 3 米深的积水区浸泡 1 小时后正常使用;
• 抗干扰强:搭载自适应跳频技术,既能穿透倒塌的渔港仓库、茂密的沿海防护林,也能在近海 10 公里范围内稳定传输信号;
• 超长续航:主流设备配备 7000mAh 大容量锂电池,按行业常规测试可支持连续通话 15 小时以上,搭配太阳能充电板可实现全天候不间断工作。
在近海礁石区救援中,正是凭借对讲设备的抗干扰与远距离传输能力,救援队伍成功与被困礁石上的渔民建立联系,精准锁定位置并实施直升机救援。
3. 救援进度的 “实时追踪器”
现代无线🛜对讲系统早已不是 “只能听声” 的传统设备。在 “桦加沙” 台风灾后重建现场,指挥中心的电子屏上,每台对讲机的实时位置与状态清晰可见:“近海救援一组已抵达沉船水域,正在排查幸存者”“物资组距渔港安置点还有 800 米,携带 200 份热食”。
通过GPS + 北斗双模定位与对讲功能的结合,指挥部实时掌握救援力量分布,科学调配直升机、拖船、救护车等资源,避免 “力量重叠” 或 “救援空白”,让有限的救援力量发挥最大效能。
三、一线声音:“没有它,我们可能要多花三倍时间”
“‘桦加沙’登陆前,我们提前用对讲系统完成了 12 个渔村的人员转移通知。台风登陆后手机没信号,全靠它调度救援。” 有着 15 年救援经验的海事支队队长王涛(化名)坦言,“上次台风没有对讲设备,光确认一个被困点位置就花了 1 小时,这次用对讲系统,一天就转移了 47 名被困群众,效率天差地别。”
通讯保障组组长李锐则透露了背后的准备:“台风登陆前 3 天,我们对 120 台设备全面检修,在沿海堤坝、山区村落预设了 8 个中继台;灾后第一时间奔赴基站盲区,20 分钟内搭好临时通讯点 —— 通讯早通一分钟,群众就多一分安全。”
四、不止于救援:无线🛜对讲系统的 “全场景价值”
在 “桦加沙” 台风应对中,无线🛜对讲系统贯穿了 “防 - 救 - 建” 全链条:台风预警阶段,气象部门通过对讲系统向渔船、养殖区传递风暴潮预警;转移安置阶段,社区网格员用对讲设备逐户通知居民撤离;灾后重建阶段,电力工人依托设备开展线路抢修、排查隐患。
如今,随着 5G 技术与对讲系统的融合,更智能的 “可视化对讲” 在本次救援中逐步投入实战应用:救援人员佩戴的对讲设备实时回传礁石区、沉船现场画面,指挥部根据画面制定精准救援方案,让 “盲救” 变为 “精准救”。
结语:通讯不断,希望不灭
当 “桦加沙” 的怒吼渐息,当渔港重新升起炊烟,无线🛜对讲系统就像一根坚韧的 “通讯生命线”,连接着救援人员与被困群众,串联起重建家园的每一份力量。它没有耀眼的光环,却用每一次清晰的呼叫、每一条及时的指令,默默守护着生命与希望。
向每一位坚守 “桦加沙” 救援一线的逆行者致敬,也向这背后 “永不掉线” 的通讯力量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