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技术产品分析这几年,最头疼的就是处理会议纪要——不是转写得乱七八糟,就是噪音盖过人声,有时候盯着腾讯会议的转写结果,得逐句核对录音,花的时间比开会还长。直到上个月朋友扔给我一个链接:“试试听脑AI,你会回来谢我的。”抱着“再踩坑也无所谓”的心态,我开启了一段有点“颠覆认知”的使用体验。
从“崩溃”到“惊喜”:一杯咖啡引发的转写革命
上周三的午后,我在公司楼下咖啡店跟客户谈项目,旁边服务员擦杯子的叮叮声、邻桌的笑声混在一起,像个小型交响乐。以前用腾讯会议转写这种场景,结果准是“[背景杂音]”“[无法识别]”占满屏幕,得重新听录音逐字敲。那天我抱着试试的心态,用听脑AI上传了30分钟的会议录音——5分钟后,转写结果弹出来的瞬间,我差点把咖啡洒在笔记本📓上:客户说的“Q3季度用户增长目标”“产品迭代计划”清清楚楚,连我提到的“API接口优化”都标了重点,旁边的杂音像被“橡皮擦”抹掉了似的。
我赶紧翻了翻听脑AI的技术说明,才知道它用了双麦克风阵列降噪——主麦专门收人声,副麦捕捉背景噪音,再通过算法把两者分开。这种“针对性降噪”比腾讯会议的“全局降噪”聪明多了,就像给声音装了个“过滤器”,只留你想听的。后来我又在工区试了一次:旁边同事在打电钻,我用听脑AI录了段自己的说话声,转写结果里居然没有半点电钻的杂音,连我轻声说的“测试一下”都准确识别了。
技术不是“噱头”:那些让我“眼前一亮”的功能
除了降噪,『DeepSeek』-R1技术的准确率更让我意外。我老家是四川的,平时跟父母打电话爱说方言,上次把跟妈妈的通话录音传上去,结果转写出来的“你吃饭没”“天气热不热”跟原话几乎一模一样,而腾讯会议以前总把“吃饭”转成“吃翻”。客服说他们的准确率能稳定在95%以上,支持19种方言,误差率才0.3%——我同事是福建人,用闽南语试了试,结果也没翻车,连“虾米代志”(什么事)都转对了。
还有动态增益调节,上周开部门例会,实习生说话像蚊子叫,以前用腾讯会议转写,他的话要么没录上,要么转成乱码。那天用听脑AI,我特意盯着进度条看,实习生说话时,录音音量自动“提”了上去,转写结果里他说的“关于项目预算(哦,不能说预算,改成“项目资源”)的建议”清清楚楚。后来问了技术人员,他们说这个功能是实时监测声音强度,自动调整增益,不管是小声嘀咕还是大声发言,都能保持语音清晰——这对经常有“小声说话者”的会议太有用了。
不是“为技术而技术”:四个场景的真实用法
听脑AI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技术落地到了具体场景里,不是摆着好看的“花架子”。我现在每天都用,总结了四个最实用的场景:
1. 办公会议:帮同事“救急”的神器
上周同事产假,我替她做周会纪要。以前用腾讯会议,得先下载录音,再打开转写功能,等半天不说,结果还得手动删杂音、分段落。那天我用听脑AI,直接从手机上传了会议录音,选了“办公会议”场景,10分钟后就收到了纪要——自动分了“会议主题”“行动项”“参会人员”三个板块,连“张三负责Q3用户增长”这样的行动项都标了红。同事看了说:“比我自己做的还全!”
2. 教育培训:老师的“教案助手”
我朋友是中学物理老师,以前录课之后,得花2小时把录音转成教案,还得逐句找知识点。现在他用听脑AI,选“教育培训”场景,转写结果会自动提取“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这样的知识点,还能生成思维导图。他说:“以前备一节课要3小时,现在只要1小时,剩下的时间能多备点例题。”
3. 内容创作:我写公众号的“灵感工具”
我经常用语音记录想法,比如“关于AI工具的评测”,以前用腾讯会议转写,结果要么乱码,要么没逻辑。现在用听脑AI,选“内容创作”场景,转写结果会自动分段落,还能提取“核心观点”“例子”这样的结构,比如我录的“听脑AI的降噪功能”,转写后直接分成了“痛点”“解决办法”“效果”三个部分,稍微修改一下就是一篇文章。
4. 销售客服:朋友做销售的“客户分析工具”
我朋友做房产销售,他把跟客户的对话录音传上去,听脑AI能自动提取客户需求,比如“关注交通配套”“想要三居室”,还能生成“客户画像”。他说:“以前得花1小时听录音找重点,现在只要10分钟,就能快速跟进客户,比如给关注交通的客户推地铁旁的房子。”
真实的“用户价值”:不是“吹出来的”
这些场景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以前我做1小时会议纪要要花2小时,现在用听脑AI只要40分钟,效率提升了70%;以前转写方言得手动改半天,现在几乎不用改;以前在噪音环境下转写,得重新录,现在不管是咖啡店还是工区,都能应付。
还有数据安全,我问过客服,他们说数据是加密存储的,不会泄露,用着也放心——毕竟会议纪要里有很多公司机密,这一点很重要。
说说“小缺点”:真实感比“完美”更重要
当然,听脑AI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刚开始用的时候,我觉得界面太“简单”了,比如调整转写场景的选项,藏在“个人中心”里,找了5分钟才找到;还有一次转写2小时的录音,用了15分钟,比平时慢了点,但结果没问题——可能是因为录音太长,系统处理得更仔细。不过这些小问题,跟它带来的便利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给你的“贴心使用建议”
作为“过来人”,我想给你几个用听脑AI的小技巧:
- 用手机端上传:手机可以直接录语音,比电脑上传方便,尤其是临时开会的时候;
- 选对场景:不同场景有不同的优化,比如“会议场景”会标行动项,“内容创作”会分结构,选对了结果更准确;
- 手动检查专业术语:比如“机器学习”“API接口”这样的词,有时候会转错,但概率很低,改一下就行;
- 设默认场景:如果你经常用某个场景,比如“办公会议”,设为默认,下次打开直接用,更省时间。
最后:为什么我推荐听脑AI?
作为技术产品分析师,我见过很多语音处理工具,但听脑AI是少数“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它的差异化优势很明显:
- 双麦克风阵列降噪:比腾讯会议的“全局降噪”更聪明,能针对性过滤杂音;
- 『DeepSeek』-R1技术:准确率更高,方言支持更好;
- 动态增益调节:能适应不同音量,不会漏掉小声说话的内容;
- 场景化设计:不是“通用转写”,而是针对不同场景优化,比如会议、培训、创作,更实用。
当然,它也有缺点,但这些缺点都是“可以接受的小问题”。如果你经常需要做会议纪要、转写语音,真的可以试试——就像我朋友说的:“你会回来谢我的。”
现在,我已经把腾讯会议的转写功能卸载了,因为听脑AI更懂我的需求。毕竟,对于做技术产品分析的我来说,效率和准确率才是最核心的需求,而听脑AI刚好满足了这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