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志峰 编辑/周毅)
9月23日,位于“中国快递之乡”桐庐的新石器无人车生产基地内,第1万台无人物流车缓缓驶下生产线。
企业创始人兼CEO余恩源在接受采访时,现场爆料实时销售数据:“我们现在的销量是每月2000多台,相当于过去两年的量。不算海外,预计明年的市场需求将达到4-5万台,相当于过去10年总销量的4-5倍。”
等待交付的新石器无人车
这组数据并非个例,而是中国无人物流车行业整体爆发的缩影——2025年上半年全行业交付量已达1.2万台,超过2024年全年近一倍,德赛西威、佑驾创新等跨界玩家密集入局,赛道迎来“钢铁洪流”式增长。
新人扎堆入场,老兵订单暴增
“现在每周都能接到新入局者的咨询电话,连传统车企都来问供应链方案。”余恩源的感受得到行业数据印证:2025年初,以Robotaxi业务起家的文远知行WeRide,针对城市高频物流场景,推出了全新的无人物流车Robovan W5;2025年7月,京东推出自研VAN无人轻卡,加入无人物流车赛道;2025年9月,德赛西威推出“川行致远”品牌,发布车规级无人配送车;同期,智驾领域头部企业佑驾创新紧随其后推出“小竹无人车”,实现“发布即交付”。
佑驾创新9月中旬发布的小竹无人车
据观察者网不完全统计,仅2025年三季度就有至少6家上市公司跨界切入或发布新品扩大布局无人物流车,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0倍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新玩家的涌入并未分流头部企业的增长红利,反而随着蛋糕的迅速做大,收获订单呈现指数级增长。
“新石器去年全年销售才一千多台,2025年初一个月就达到去年一年的量;到今天,我们一个月的销量超过过去两年。”余恩源在采访中透露,生产基地已启动三班倒模式,仍在紧急扩充产能,比如新增的桐庐产线,每月产能就能超过1万台。
这种爆发式增长并非孤例。九识智能截至2025年8月已实现累计交付超7000台,年内目标直指万台级,并已在淮安、自贡等地扩建产能,整体规划年产能3.5万台;佑驾创新作为行业“新人”,年内交付目标虽然只有400-500台,但根据现有订单预计,2026年的销售目标也将突破1万台,并以此为基准规划营收和盈利模型。
“没有对手,遥遥领先”
“单位里程成本超越人类,还得持续安全——这是自动驾驶成功的唯一标准。” 美国真无人卡车企业Bot Auto创始人侯晓迪的论断,精准点出了无人物流车的核心价值。
因此,如果把视角拉升到全球市场,察觉到无人物流车商机的,绝不仅仅是中国企业。但在余恩源看来,不管在中东、欧洲、东南亚、拉美市场,甚至是美国市场,中国无人车企业“完全没有竞对”,在AI大时代中,“这是一个巨大的战略级领先机会,因为在这方面,我们真的是遥遥领先。”
“经常有国外同行来考察,他们最惊讶的是我们的‘体系化能力’。”余恩源的这句话点出了中外无人物流车发展的核心差异。在他看来,中国企业早已跳出单一车辆研发的局限,构建了从底盘制造到场景运营的全产业链优势。
美国市场的发展路径恰恰相反。
据行业分析,美国企业仍聚焦“最后一公里”即时配送,车型载量普遍低于500kg,且多局限于封闭社区场景。而中国玩家已实现“场景全覆盖”:新石器无人车既能承担快递网点到社区的末端配送,也能完成仓库到分拨中心的中距离运输,载重量覆盖200kg至2吨多个梯度。
最关键的是成本控制能力——“同样性能的无人车,美国多数企业的造价在我们的10倍以上。”余恩源表示,这是中国企业在这一赛道AI算法等软件与供应链等硬件完美结合的必然结果。
无人车生产线
技术、市场、政策的三重共振
时至今日,即便很多行业内的从业人员也在疑惑,无人车这一产品从诞生至今已有大约10年时间,为什么始终不温不火,偏偏在2025年呈现突然爆发的趋势。
“2025年的爆发不是偶然,是过去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余恩源在采访中将行业增长归结为“技术达标、市场刚需、政策铺路”的三重共振。
首先在技术层面,特别是AI技术带来的变化。“AI真正被大家注意到,是在2025年transform开源。但技术的成熟有一个成长周期,到2024年底,各种各样的大模型才彻底呈现爆发趋势,如中国的『DeepSeek』,无人物流车正好踩中这一周期的高点。”在余恩源看来,技术成熟度的提升扫清了商业化障碍。
特别是L4级自动驾驶技术在限定的运行设计域(ODD)和低速场景(≤40km/h)中已趋于成熟,尤其在园区、社区、城市末端配送等固定路线上展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这就使得配送成本相较于人工有了大幅下降。余恩源算了一笔账,一台无人车每日平均可配送2000票,单票配送成本下降至0.04元以内,成本下降50%。如果是6车的配送能力,一天可送1万票以上,配合自动分拣和无人驿站,满足一个网点半径10公里的驿站直发需求,单票综合成本降低2-3毛。
中盈医药集团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其引入菜鸟无人车后,配送效率提升70%,降本达50%,还开通了“一小时紧急配送”服务。
余恩源表示,成本的大幅下降,让客户从“试试看”变成“必须用”,无人车迅速成为物流市场刚需,这是促使整个行业规模增长的“加速器”。
技术进步+需求爆发,就催生出了第三个变量——路权。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3年《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通知》发布后,无人配送车路权开放进入“快车道”。2025年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更明确提出“2027年前实现无人配送车规模化部署”。
“无论国内外市场,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很大程度上要看需求,只有市场刚性需求足够大,路权才会逐渐越来越开放。”余恩源总结称。
万亿市场下的“成长烦恼”
东吴证券预测,2025年中国无人物流车销量将突破3万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余恩源对此更为乐观:“中国有3000多万辆的商用车,分为面包车、三轮车和轻卡,这是城市配送用的,还有600多万辆的城际物流车辆,我们瞄准的是3000多万辆的城市配送商用车,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赛道天花板有多高?”
但爆发式增长背后的“成长烦恼”同样不容忽视。
有行业资深从业人员向观察者网表示,行业正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标准不统一,“不同城市对车辆尺寸、重量、载重能力等要求不一样,特别是在试点阶段,我们要根据不同要求定制车型,增加了成本”;其次是运维体系滞后,顺丰、九识、新石器等运营数据显示,1名运维/安全员可同时监管3–10台低速配送车,若加上夜间充电、清洁、换电人员,综合运维比约为1:5–1:10,大规模部署后运维压力将陡增;最后是数据安全问题,“车辆每天采集大量道路数据,如何合规使用仍是难题”。
新玩家的冲击也在加剧市场竞争。德赛西威凭借车规级制造能力主打“高可靠性”,佑驾创新依托算法优势强调“场景适配快”,潜在玩家Momenta更是号称手握60%的NOA(领航辅助驾驶)市场份额。
对此,余恩源显得很从容:“竞争能让行业更成熟,无人车真正的商业模式不在于卖车,而在于提供运力服务,因此竞争逻辑也不在于‘价格战’,并不担忧。”
随着第1万台无人车正式交付,余恩源站在生产线上感慨:“五年前说要造万台无人车,别人觉得是吹牛。现在看,中国无人物流车不仅没有对手,还在定义全球标准。”
这种自信的背后,是政策、技术与市场共同铸就的行业壁垒,也预示着中国智能物流的“黄金时代”已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