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赵英豪 李勇坚 苏敏 王向楠
提 要:
本文从生成式人工智能视角,深入剖析数字孪生驱动技术创新作用机制,以“低氮燃烧器技术创新”为案例,深入分析其价值创造过程。数字孪生模块化耦合设备技术创新效用和经济价值打破了原有经济生态局限,与智慧设备物理实体在多个系统层面形成交互关系,协同构建技术模型、参数模型、链接模型、逻辑关系模型等多模态模型集合,生成新质生产力技术。此过程促使生产端、需求端和服务端的经济价值实现高效互联互通,不仅迭代升级智慧设备技术,推动『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而且内生技术赋能让经济效用得到显著提升和持续升级。
关键词:
数字孪生耦合;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视角下,耦合数字孪生与技术创新是工业设备『数字化』制造的重要突破口。数字孪生技术利用传感器、数据分析、模拟仿真等,通过对物理实体的几何、物理、行为等多维度映射和实时同步,能够在虚拟空间对物理世界进行监测、控制和优化,从而实现以虚拟方式对物理空间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这个意义上看,数字孪生是『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与实施路径。
数字孪生耦合是指物理产品、设备、系统软件、孪生系统互相嵌入,是在平台系统映射物理产品、设备全生命周期及其各模块、各部位配件状态的系统集合体之渗透与交互机制。它借助数据要素流转于多个系统层面形成交互关系,打破和重组设备技术创新效用和经济价值的“生态木桶”,由此构建多维度“技术—经济”叠加融合模型集合。数字孪生利用如ChatGPT、『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自我学习智能技术,将人类思想全面嵌入机器,实现想法『数字化』、函数化、量子化,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新载体—数智体(Digital intelligence body),形成“人类—数智体”多模态大模型交互,推动数据创新和价值增容。
一、数字孪生耦合人工智能是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引擎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最早由美国国防部为了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健康维护与保障而提出。之后,Michael Grieves对数字孪生进行了理论化归纳,他提出“信息镜像模型”(Information Mirroring Model)概念,之后由 NASA归纳为“数字孪生”概念。数字孪生的实质是通过对物理世界的全生命周期映射,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虚拟世界的仿真分析和预测,以最优结果驱动物理世界的运行和动态耦合,从而将整体产品生命周期映射到数字空间之中,为数字孪生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数字孪生的重点是从数字虚拟到物理世界的连接,即数字孪生耦合理论。这推动了数字孪生从最初“几何—物理—规则”三维模型逐步发展演化至“建—组—融—验—校—管”六维模型,即模型构建、模型组装、模型融合、模型验证、模型校正、模型管理等六维模型。数字孪生模块包括物理实体、虚拟实体、连接、服务、数据和知识六个维度。模型理论与建模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传输技术和理论体系,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映物理实体的全生命周期特征。
从数据交互视角,数字孪生耦合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虚拟模型进行集合化的系统,实现技术『数字化』、价值『数字化』、信息『数字化』,进而为数据交互、流转奠定基础。数字孪生不仅通过信息『数字化』和价值『数字化』的叠加、数据融合与应用,以及模态异构数据对齐与协同作用,实现一定专业性、逻辑可靠性的技术知识传递与信息价值融合,而且通过信息技术工程系统相互融合、数据交互,耦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信息、知识、数据等空间新生产要素交互嵌入的有机整体,实现信息交换和信息融合增值,成为技术创新和经济价值增长的引擎。
从经济价值视角,数字孪生耦合通过数字技术协同全生产要素、不同属性要素、信息价值数字的融合,以及生产信息流与价值信息流协同,经由纵向、横向数据使垂直和水平层级耦合为有机整体、层级信息交互,进而转化为经济价值。数字孪生通过物理实体要素、行为、规则的新应用,耦合信息数字交互、价值数字融合、技术『数字化』逻辑关系、叠加系统性模型集合,构建“数实模型”数字系统集合体。通过传感器迭代更新收集历史运行数据,借助参数逻辑构建模型、全生命周期仿真系统、信息交互、异构数据语义对齐等多方面技术手段,形成全产品、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共享系统和协同环境,实现虚拟空间中多学科、多种技术数字、信息数字、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耦合,从而多维度映射实体装备、设备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物理信息,内生技术创新和经济价值内生增长。此外,有学者认为数字孪生能够给美国制造业带来约379亿美元💵的价值。事实证明,数字孪生耦合促使发挥各行业、各领域、各产业的竞争优势,增强了数据创新能力和用户倍增效应,提升了产品技术聚集优势,已成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内生增长的核心引擎。因此,许多国家已将数字孪生耦合、模块化耦合技术创新发展等经济价值奇点效应和相关应用研究,纳入企业、产业、国家长期战略发展目标。
二、数字孪生耦合推动技术创新与生成经济价值的理论机制
(一)数字孪生耦合推动技术创新的理论机制
数字孪生将物理实体与虚拟实体耦合在一起,对加快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数字孪生耦合能够创建物理原型成本高昂或无法在实验室中模拟实际运行的环境,从而加快产品研究与开发设计的速度。对于同一产品,可以创建多个数字孪生系统,从而耦合不同物理条件下产品的特性,极大提高产品研发设计效率,并降低成本。
二是数字孪生创建海量与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等相关的数据,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提供前提。制造业涉及的任务非常复杂,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持续的数据输入才能在制造业中发挥更大作用。数字孪生耦合通过模型与物理世界的持续耦合,为制造业带来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这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全面应用夯实了基础。例如,在3D打印领域,利用数字孪生耦合的数据,能够极大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三是数字孪生打通从研发到工业实现的所有链条,从而推动新技术应用的步伐。数字孪生耦合,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数智体(Digital intelligence body)。该数智体将多个物理工序模型、技术信息模型、参数模型、专业技术知识交互融合链接,与链接模型、逻辑关系模型、人工智能模型等模块化融合构建模型集合体,并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自主演化。数智体与人类之间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将对新技术快速实现价值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字孪生耦合推动经济价值增长的理论机制
数字孪生耦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够实现降本增效,从而推动经济价值增长。
一是数字孪生耦合实现传感模型、算力模型、管理模型、智慧设备模型以及参数模型、逻辑模型之间的交互传导,且促进其相互影响并修正实际环境,提高设备参数模型的匹配度和效能发挥,从而加速信息『数字化』与设备技术创新的融合。数字孪生耦合不仅能够即时发现生产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优化空间,从而避免因流程问题而带来额外优化成本,而且可以对单个设备或整个制造流程进行建模,更有效预测、诊断组件或系统状况,从而做出预防性维修或维护。此外,数字孪生耦合能够通过精准测算以决定是否使用更优质的材料和工艺。
二是在数字孪生耦合中,数据打破原有行业技术壁垒和设备技术障碍,跨界、跨领域赋能嫁接、模块化融合设备技术、业务模式和技术信息,形成新设备、新产品、新技术形式和价值增值。数据要素是数字孪生耦合驱动价值增值的重要基础,通过系统中不同模型、不同流程节点、不同设备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各种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短板,从而逆用“木桶原理”—实现“长板与长板协同、短板与短板协同”数据要素,将其他生产要素重新组合。
三是数字孪生系统交互效应。人工智能驱动的数据、算法、知识、技术、经济要素融合,如同“血管系统(数据流)—『神经系统』(算法链)—脉络系统(知识网)”平行架构,与物理实体设备形成共生迭代关系,加速要素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一方面,动态监测数据要素融合其他生产要素的协同程度,微调生成生产价值的状态与质量;另一方面,数字孪生系统协同物理工序模型、技术信息模型、参数模型、知识模型、链接模型与逻辑关系模型,重构生产要素匹配效率,形成“技术—经济”模型集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技术创新。
三、数字孪生耦合驱动技术创新、经济价值生成的案例研究
(一)低氮燃烧器通过数字孪生耦合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
大气污染中的氮氧化物是当前众多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其中,NOx、VOCs、O3浓度占氮氧化物约60%-80%。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如燃烧不充分,会产生大量氮氧化物,造成环境污染。数字孪生技术耦合低氮燃烧器技术创新,能够提升天然气燃烧充分度,并智能化监测和控制燃烧过程,从而有效减排NOx和降低PM2.5及O3的浓度。对天然气使用企业及工业尾气净化行业,以及利用天然气燃烧工业尾气中捕捉碳,生产纳米碳、炭黑等高科技产品的企业,具有重大借鉴作用。
低氮燃烧器是工业燃油锅炉、燃气锅炉上面的重要设备,它包括机壳、离心风机、鼓风机、进风箱、分级隔离燃烧装置和可调节循环燃烧装置,以及分焰孔、分焰顶针、燃气管、锁套、稳焰碟、分焰板、中继管、中继孔、回收箱、回烟管、二次循环腔、调节轴、控制翻板、电动推杆等零部件。低氮燃烧器嵌入锅炉燃烧腔,加之天然气通过低氮燃烧器进行燃烧,喷射火焰为锅炉加热。该过程使用进口工业软件和『芯片』,加上分焰孔、分焰顶针孔和鼓风机加压等物理技术创新,模块化嵌入系统集成整套设备和操作平台。
(二)技术耦合
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耦合—构建数智体。以低氮燃烧器技术创新为例,低氮燃烧器数智体的耦合逻辑是智能系统模型集合→燃烧设备组合体→数字孪生系统。低氮燃烧器技术创新信息和价值要素包括低氮燃烧器设备技术『数字化』、燃烧设备技术『数字化』、燃料参数『数字化』、空燃比参数『数字化』、燃烧温度『数字化』、“燃料+空气”混合物停留时间『数字化』等六个要素及交互耦合『数字化』。低氮燃烧器数智体物理空间包括低氮燃烧器、燃烧设备和燃烧燃料三个实物组成;虚拟空间包括逻辑关系模型、技术创新发明『数字化』、低氮燃烧器技术和燃烧设备技术叠加『数字化』,以及燃料燃值参数『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数字孪生耦合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使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耦合为有机整体—数智体。人工智能通过燃烧参数优化、排放动态调控、数据要素融合与设备孪生仿真,协同数智体技术创新,增加数智体『数字化』耦合与效能提升。
在这一融合框架下,数字孪生系统为实现高效、精准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数智体的耦合机制,低氮燃烧器的技术创新得以从理论模型走向『数字化』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的突破:
第一,技术创新『数字化』。天然气燃烧化学反应机理是,氮气在高温条件下与燃烧的天然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氮氧化物,影响空气PM2.5浓度值。数字技术模拟表明,当燃气锅炉室内温度超过1300℃时,燃烧温度每增加100摄氏度,天然气燃烧与氮气发生反应速率会增大六到七倍。因此,提高燃烧温度会加速天然气与氮气的燃烧反应,导致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增加。
第二,通过数智体,构建低氮燃烧器数字孪生空间的建模机理,得出影响天然气燃烧效果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即空燃比参数、燃烧室温度、“燃料+空气”混合物停留时间。空燃比是燃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适当调整空燃比,可以降低废气中的NOx浓度;燃烧室温度越高,燃料越容易完全燃烧;“燃料+空气”混合气的停留时间过长,燃料将无法完全燃烧,废气中的NOx浓度越高。数智体围绕三个因子进行技术创新『数字化』,测定空燃比参数最佳值,由此进行技术锁定与设备控制智能化。一是通过智能传感器测算天然气燃烧温度参数,对设备燃烧室控制『数字化』;二是测算“燃料+空气”混合物停留时间最佳平均值,对天然气火焰观测、燃烧设备与低氮燃烧器的循环速度进行『数字化』控制、异构数据语义对齐,即技术创新融合『数字化』;三是将数字孪生技术耦合于智能化调节,协同调节二次循环燃烧装置、风机鼓风加压装置、多个分割火焰分焰孔和分焰顶针、回收箱、多个回烟管、连接管、电动推杆和控制翻板等低氮燃烧组成器件;四是通过『数字化』测定,构建参数模型。测定数智体协同效应、技术『数字化』和空燃比参数模型最佳值,即“空燃比参数、燃烧室温度、燃料和空气混合物停留时间”协同效率最佳。低氮燃烧器数智体—数字孪生空间,将技术创新模型、参数模型、实体设备技术、实体设备等交互嵌入与耦合,即技术创新价值化、信息化、『数字化』、要素化、效用化、模型化,集成系统平台化,实现数智体构建、技术创新和运行控制。
(三)效能提升
数字孪生技术能够推动效能提升。一是利用数智体推动二次循环燃烧与设备协同提升效能。二次循环燃烧的充分燃烧、风机鼓风加压减少“天然气+空气”停留时间、多个火焰孔降低火焰温度等技术创新耦合,使技术价值与信息叠加,提升低氮燃烧器效能价值;二是数智技术控制翻板精准调控提升效能。控制翻板同步控制鼓风量、加压压力值、燃气进气量、回烟量,使氮氧化物排放量的技术效能扩大,此数据跨界交互为技术创新信息『数字化』、信息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提供了技术支撑,增强了技术效能倍数提升;三是模型集合集成提升智慧效能。模型集合系统集成的平台耦合中继管、分焰顶针、二次循环等其他技术要素、信息要素,提升智慧燃烧设备功效和数智化效能。
(四)数字孪生耦合技术创新要素重组作用机理
在数智体中,“天然气+空气”混合物附带首个工序节点信息要素,流转至下工序节点技术信息交互融合、增值,以此流转形式与各模块、工序节点技术信息循环交互、迭代交互、叠加增值,实现技术效能倍增效应。一是起始环节设备协同调控。天然气燃烧作为技术创新信息和要素流转迭代循环起点,借助数字孪生的“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发挥器件功能,协调风机鼓风加压装置、分焰孔和分焰顶针、回烟管、回收箱、加接管等配件同步启动,调控天然气注入量和燃烧时间及“气体流”。“气体流”进入二次循环装置循环燃烧,参数作用使天然气燃烧值最大,排放氮氧化物最少;二是模型融合助力技术创新。燃料燃烧信息与价值数据协同参数模型、逻辑关系模型耦合于数字孪生系统,嵌入重组风机鼓风加压技术创新、多个分焰孔技术创新、火焰分层技术等模型,流转于各个工序节点,增加信息增量,彰显技术创新价值提升;三是跨界交互提升效能。数智体将不同属性要素的数据进行跨界交互、技术耦合、信息融合、价值叠加、异构数据语义对齐、协同作用。燃料进入低氮燃烧器系统,借助“二次循环技术、风机加压鼓风技术、控制翻板技术”三种技术创新作用合力和燃烧信息融合为一体,控制“燃料+空气”进入量,达到氮氧化物产生量的最低值。通过多个分焰孔和分焰顶针,降低火焰温度,增加燃烧充分度,达到效能提升目标;四是鼓风机加压助力价值提升。鼓风机加压的压力加速“燃料+空气”混合物的流动速度,减少其停留时间,达到减少氮氧化物产生量的目标。数据要素对低氮燃烧器数智融合体的作用机理见图1。
图1 技术木桶重组与数据要素重组耦合图示
(五)价值倍增
数智体“天然气+空气”混合物通过要素重组和器件技术创新信息融合,实现“技术—经济”范式转化以及内生技术价值叠加、信息融合、『数字化』增量,以三种范式作用力合力推动效能提升、价值倍增。
第一,技术创新合力提升价值。数字孪生充分发挥“『神经系统』+脉络系统”的功能和指令作用,耦合技术创新分级隔离燃烧装置。一是将天然气输入燃烧室分割为多个小火焰、调节和降低火焰燃烧温度等,加速燃料要素传导至二次燃烧腔和数据迭代。二次循环燃烧技术和风机鼓风加压技术及多个分焰孔、火焰分层分割技术耦合,共同作用形成技术创新合力,提升技术经济和效能价值,实现价值倍增。
第二,多种技术创新提升效能。分焰顶针、中继管辅助点火等技术创新合力作用,提升助燃能力和燃烧充分度,实现技术经济和效能价值倍增;回收箱、回烟管技术控制烟气量,控制翻板控制回烟管量、燃气进气量、鼓风量,产生二氧化碳最少,三种技术创新作用合力提升技术效能,实现价值倍增;中继管和风机加压、加氧助燃功能合力作用,加速天然气的燃烧效能最大化,实现价值倍增。
第三,数字孪生系统提升技术与经济价值。数字孪生全过程协调多模态模型和调控天然气注入量、燃烧值,耦合技术创新—数据创新模型+效率模型+“链接+数智体”=数智体集合。数智体集合系统内生技术创新价值、增量价值,赋能技术创新、『数字化』生产和输出技术价值,实现技术创新信息、价值要素、模型技术『数字化』相融合,加速技术创新价值增值。数字孪生耦合低氮燃烧器技术持续创新,已经完成成套设备和配件销售超过3200多台,其中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冀东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西南气田、华北油田、长庆油田等6家企业使用1000多台。通过两年多的使用效果分析,数字孪生耦合技术创新—低氮燃烧器数智体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比传统设备减少75%,经济价值效能产出提升10%以上。
四、人工智能耦合数字孪生协同驱动技术创新和经济价值增长的路径探索
(一)人工智能耦合数字孪生未来研发方向
通过对低氮燃烧器技术案例深入剖析,发现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大模型协同耦合技术在技术创新和经济价值生成方面具有显著效能。然而,该技术体系在工业『智能设备』技术普遍适用方面,面临理论基础研究弱、算法优化不足、数据质量欠佳等问题,需要重点聚焦以下四个方向,继续进行深入探索。
一是加大模型集合系统建设,强化技术创新驱动力。需要整合产业基金、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的协同发力,建设推动技术创新模块化、平台化、模型化耦合的“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耦合系统。开发数据高质量筛选与蒸馏机制,加速数据要素跨界、跨领域流转,构建创新信息要素和价值要素融合范式,打造覆盖“技术设备—组合产品—产业链条—工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化』”全链条模型集合系统,实现技术创新信息与数据融合与增值,赋能技术创新效用和经济价值创造。
二是开发多维度、多系统、多层面耦合的数智体架构,提升价值创造效率。数智体为数据要素提供互联互通枢纽和数据交互链接节点,输出增量价值基本支撑点和经济价值创造的内生动力。数字孪生耦合构建数字工业『互联网』、产业物联网链条节点,为数据要素流转的跨界传导经济价值和数据信息提供架构支撑点和纽带,提高交易时效降低交易成本,加速数字技术创新效能和经济价值。通过技术模块的耦合和交互作用,实现精准调控参数和设备运行,大幅提升低氮燃烧器的技术效能。加快垂直领域技术数智体建设,将其打造为提升技术创新和经济价值内生增长的核心引擎。
三是完善模块集合平台建设,促进要素融合创新。建立标准模块库,实现数据—模型—平台的协同效应。数字孪生耦合使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叠加模块化、平台化、模型化,推动产品技术创新、数据信息融合叠加生成合力效应,赋能创造效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推动技术要素、数据要素和经济价值跨界融合,拓宽产业链条价值,提升智慧设备效率和产业效率。同时,加速技术创新要素价值链化、平台化共享建设,推动要素跨界重组,通过数据的跨界交互、技术模型融合等,实现技术效能倍增。
四是加速产业数智化联网,推动生态重构。在人工智能视角下,数据要素流转和数字孪生耦合交互机理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特色产业集群“重组生态模块”提供更多思路和空间。产业数智化联网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支撑,通过数智体模块化耦合人工智能技术,链接成套智慧设备、孪生车间、产业『数字化』、智慧物联网,构建产业价值链条“立交桥”和“运输通道”及信息价值“营养”交互体系。产业数智化联网“立交桥”将数据要素重组各模块技术信息、效用数据融合创新有效价值为一体,创造出显著的经济价值,形成价值倍增效应。通过数据要素重组与价值倍增效应,为服务型制造强国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模式。如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广宗县等区域的童车、自行车特色产业集群智能化升级与信息互通,已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外溢效应。
(二)人工智能耦合数字孪生的三层次实现路径探索
宏观层面:构建跨领域融合平台,奠定数字经济生态基础。加快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相结合的领域应用场景交互融合平台建设,加速耦合工业产品领域技术、生态技术、创新技术等研发与理论创新,构建数字经济生态体系。一是加快各领域数字操作系统建设,融合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多模态模型技术,开发适合国情的智慧化、平台化、模块化系统,满足不同领域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需求。加速耦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嵌入,创造更多领域的数字应用场景,形成数字技术经济新范式;二是建立全国性各产业数字应用场景创新与开发技术的交互平台,增加人工智能技术专业课程和培训,促进数字孪生耦合各领域技术的共享数据库,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迭代情况,将“产学研”基础理论创新和样品、商品、产品“三品”推送给市场主体。
中观层面: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拓展融合发展维度。加快人工智能产业『数字化』进程融合及数字孪生耦合的投入,拓展产业发展的广度、深度、宽度。一是充分运用数字孪生耦合与数据要素流转协同机制,不断提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将人工智能、智慧设备、智能车间与产业『数字化』升级协同发展,适应面向全球客户个性化小批量多品种生产需求。同时,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化』操作系统,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二是借助国家推动工业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时机,加快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和多模态模型嵌入及协同融合,提升产业之间『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水平;三是加速工业『互联网』、产业物联网『数字化』的建设步伐,推动数据要素跨界、跨领域流转与交互;四是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加大人工智能、数智技术深度融合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加快跨境电商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报关、通关、支付结算体系”的数智化建设力度,打造全球价值链条、信息链条、技术价值链『数字化』平台。
微观层面:深化市场主体应用,激活创新内生动力。加大制造业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投资力度,加速数字经济“产学研”在市场主体的应用推广。一是政府应加大对数字技术专业和社科类大学、理论研究机构招生和招聘力度,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和提升更多人工智能、『数字化』专业技能等新质生产力实用型人才,加速“数字孪生耦合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的“产学研”,增加数字孪生耦合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链各环节的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二是企业应借助国家推动工业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时机,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更新与投入,工业大模型的创新建设速度,提升产品数字技术含量和智慧化水平;三是工信部门应加快建设数字技术、数智设备、工业生产数据采集系统和工业『互联网』系统,提升数字融合与应用服务能力,为产业『数字化』提供服务内生动力源;四是政府应加大数字技术等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金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创新中心、实验中心的数字孪生融合元宇宙和AR+AI及人工智能(多模态模型)等技术增值服务的投资力度,建立上市激励和股权退出机制。同时,企业创新中心、实验中心科研人员加快数字孪生耦合“元宇宙”和“AR+AI”+“产品+服务『数字化』”+多模态模型等技术增值融合,提升生产工艺流程『数字化』、人工智能融合深度、广度和厚度,加速构建“元宇宙+AR+AI+产品+服务『数字化』+多模态”模型和工业大模型与服务大模型跨模型协同融合的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为产品竞争优势和企业『数字化』升级、工业『互联网』创新提供示范;五是发挥政府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协同机制,深入研究数字孪生耦合理论,以数据要素流转交互为基点,加快产业数字孪生平台体系建设力度,为数字经济理论发展和全球数据治理规则的制定贡献中国智慧。
(赵英豪,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河北师范大学金融硕士生导师,邢台银行高级经济师;李勇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苏敏,清华大学,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王向楠,河北斯丹德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本文为2025年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项目“服务业改革的‘中国模式’问题研究”[20FJYB005]和国家数据局招标课题“数据赋能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作用机理研究”阶段性成果)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报告》2025年第16期
友情提示:《中国经济报告》保留对本文的所有权利。欢迎您将本文转发至朋友圈或微信群分享;如需商业转载,务请通过后台联系我们取得授权,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郑重声明:《中国经济报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审稿、版面等费用;本刊编辑部负责本刊审稿工作,本刊无任何分支机构,也从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为本刊组稿;本刊将对以本刊名义组织稿件并收取费用的机构和个人追究法律责任。
汇全球智 为中国谋
打造一流智库成果评价和发布平台
《中国经济报告》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以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半月刊,是中国发展出版社旗下4种期刊之一,致力于打造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智库成果评价和发布平台。现设有封面专题、全局与战略、宏观经济、产业与公司、金融与资本、市场与区域、资源与环境、法治与管理、社会发展、世界经济、经济学家、智库研究、经济随笔等栏目。
《中国经济报告》是中国知网、万方、龙源、维普、超星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新华文摘》高频转载期刊;2022、2023、2024年度连续入选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TOP100海外排行榜;入选2025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精品期刊展”;2023、2024年度连续被评为博看网“最受读者欢迎期刊”。
欢迎来稿:zgjjbg20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