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赴杭州特派记者 陈子帅 张蔚蓝】作为人工智能(AI)发展的关键支撑之一,算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日于杭州举行的2025云栖大会和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数贸会”)上,有关算力的成果与话题同样是关注焦点。《环球时报》记者在两场大会上采访了数位专家和参展厂商,零距离感受AI算力发展的新进展与新趋势。
“无处不在的算力”
此次云栖大会专门设立了算力展馆,《环球时报》记者看到,现场的巨大标志牌上写着“无处不在的算力”,算力馆聚集了『英伟达』、AMD、英特尔等一批国际AI算力服务商。记者在『英伟达』展台上看到,『英伟达』Omniverse和Cosmos平台演示着如何在线上虚拟训练和测试人形『机器人』️。一名『英伟达』的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平台能够还原和模拟真实场景,让『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训练,更容易调整策略和节省成本。
AMD展台陈列着一排最新的处理器和显卡产品,展示了它们在PC电脑上的AI性能。AMD公司在现场的技术官张亦安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AMD正在与阿里巴巴进行多领域的合作,例如阿里的云『服务器』采用了AMD最新的CPU,在算力方面双方正在考虑如何提升性能、降低成本。
法国施耐德电气公司在云栖大会展示了它们在AI『数据中心』的绿色运营能力,该公司『数字化』创新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张磊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施耐德正在打造“适配中国本土产业需求的AI解决方案”,公司愿携手更多中国伙伴,与中国产业共赢未来。
中国厂商在云栖大会期间发布的算力相关消息也引发外媒关注。据路透社报道,24日在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将在巴西、法国和荷兰设立『数据中心』,并且还将扩建在墨西哥、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迪拜的『数据中心』。同时,阿里云还与『芯片』巨头『英伟达』建立合作。
“中国的算力发展紧贴国情”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存力规模超过1680艾字节(EB),相比2023年增长约40%;已发布1509个大模型,在全球位居前列。
盘古智库24日发布的《中国算力与能耗研究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算力总规模将突破2500EFLOPS,年均增速超过35%。
盘古智库研究员牛站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全球算力正从“堆硬件”转向“拼效率”,超节点架构和绿色液冷成为技术焦点。从算力中心建设上来看,整体呈现出规模扩张快、单位算力投资高、能源与算力耦合加深等特点。算力技术迭代快,更能支持大模型与AGI发展的算力将成为未来趋势。
牛站奎进一步说,中国的算力发展紧贴国情,在算力光网、算电协同、集群技术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此外,依托国产『芯片』,算力供给能力逐步提升,并在绿色能源直供、液冷技术和异构『数据中心』建设上探索出差异化路径。不过,从国际上来看,中国在高端『芯片』和底层生态领域仍有一定差距,总体呈现出总量与速度领先、局部超越、全局追赶的特点。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我国正在推动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在硬件层,国产AI『芯片』正加速迭代与市场化应用,力图在高端『芯片』供给上突破外部限制。在软件层,产业界正积极构建可独立也可兼容CUDA的计算架构与框架,旨在打造中国AI产业坚实的基础支撑。一位人工智能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系列举措不仅是要实现单一环节的技术突破,更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独立、富有韧性、产供链主导性极强的AI产业体系,确保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愿共享太空计算能力
今年5月,全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标志着“太空计算时代”的开启。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说,“人工智能不能因为缺失算力而缺席太空。”这个被称为“三体计算星座”的太空计算星座目标是打造千星规模的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建成后总算力规模将达到1EOPS(每秒百亿亿次运算)。
在本次数贸会上,之江实验室联合多个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了“橄榄叶计划”倡议,将充分发挥“三体计算星座”作为太空计算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资源优势,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太空科学载荷和太空智能应用。
“由于资源不均衡、参与门槛高等原因,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能参与太空计算技术研发,以及通过太空计算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全球性挑战的主体和个人仍为极少数。”之江实验室计算星座技术总师李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们与合作伙伴每年将提供1-2颗计算卫星作为“橄榄叶计划”实施载体,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普惠,践行开放科学行动。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5月首次发射的卫星中,就搭载了广西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制的宇宙X射线🩻偏振探测器,通过天基天文时域模型对伽马射线暴等各类瞬变源进行在轨快速探测、证认、分类,并触发双星协同观测,实现秒级判断和99%的识别准确率,以“人工智能+”推动太空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高性能计算推动AI应用加速落地
算力的提升正在加速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落地应用。作为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人形『机器人』️的软硬件迭代与成本控制备受业界关注。在此次云栖大会上,《环球时报》记者看到,中国『机器人』️公司在灵巧手、关节以及算法等核心技术上进展较快,一批『机器人』️已经在工业制造、医疗等场景尝试应用。
乐聚『机器人』️的展台还原了汽车总装车间的情形——一台1.66米高的人形『机器人』️正在搬运箱子,另有多台『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在流水线上协作分拣物料。该公司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机器人』️正在工厂实训以验证性能,但『机器人』️可参与的工序仍然有限,类似弯腰进入车内作业等任务,『机器人』️还无法胜任。据介绍,目前『机器人』️的工作效率接近人的50%,续航、可靠性等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
云深处科技公司研发的机器狗在现场演示了如何进行电力巡检,当机器狗巡逻到电表、管道时,能够通过“眼睛”观察到电表数据、管道温度。“它能够替代人从事重复性工作,避免人员在高危场景中受伤。”该公司在现场的讲解员告诉记者。
“算力的重要性远不止于训练AI模型本身,它作为一种通用能力,正在赋能各领域实现颠覆式创新。”上述人工智能专家举例说,在工业领域,高精度仿真计算能够大幅缩短新材料研发和高端装备设计的周期。在生命科学领域,人工智能已能从零开始设计全新的蛋白质分子和基因序列,极大加速了靶向药物研发和合成生物学的创新进程。在金融领域,实时风险控制、量化交易和信用评估都离不开高性能计算的支持。在科学研究领域,从天气预报、气候变化模拟到宇宙探索,计算科学已成为继理论、实验之后的“第三科学范式”,正在加速科学发现的进程。“因此,一个国家的算力基础设施水平,不仅决定了其AI产业的高度,更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其整体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