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正经历着由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在近期播出的《王牌对王牌》节目中,表演艺术🎭️家唐国强关于1"AI演员能否取代人类演员1"的论述颇具启发性。他既援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强调艺术表现的精确性,又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指出观众真正关注的是内容质量而非表演者的属性。这番见解令人不禁联想到科幻电影中那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想象——《她》中的人机情感交流,《少数派报告》里的全息影像操作,如今都已逐渐成为现实。
在剧本创作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影视市场规模显著扩大,尤其在微短剧和网络剧领域,AI辅助创作的比例远超传统影视制作。创作流程已发生根本性改变:编剧只需输入关键词,AI系统便能迅速生成多个故事框架;选定方向后,可进一步要求AI完善高潮情节,补充场景描写和人物对话。澳门某影视公司研发的智能系统能在三小时内完成数万字的完整剧本,已成功推动十余部作品进入拍摄阶段。微短剧《中国神话》更是实现了80%内容由AI生成的高效率。
然而,业内专家指出,AI创作存在明显局限。虽然能高效产出符合商业套路的剧本,却难以企及伯格曼、塔可夫斯基等大师作品中那种发人深省的艺术深度。这预示着未来编剧的职责将转向更注重与AI协同创作,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守护作品的艺术灵魂。
制作环节的变革更为显著。好莱坞率先将AI技术引入制作流程,网飞出品的《爱、死亡与『机器人』️》中,大量复杂场景和特殊色调均由AI完成,将传统需要数周的手工制作压缩至数天。迪士尼在《曼达洛人》中采用的虚拟制片技术,实现了将数字场景实时投射到拍摄现场的革命性突破。更值得注意的是,AI换脸技术已在网红短剧中广泛应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完成演员无法参与的补拍工作。预演环节也发生质变,历史剧中的宏大战争场面可通过AI快速生成分镜预览,大幅提升制作效率。
这些技术进步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基础后期岗位需求锐减,中小团队借助AI工具已能独立完成特效制作等专业工作,导致传统外包业务萎缩。更棘手的是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数字演员的权益等法律问题尚待厘清。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既掌握传统影视技艺又精通AI技术应用的从业者正成为市场新宠。
在影视宣发领域,AI的数据分析能力彻底改变了传统模式。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和行为分析,宣发团队能实现前所未有的精准投放。《哪吒之魔童闹海》与美图秀秀合作的AI换脸营销活动获得超2亿次全网曝光,成功印证了数据驱动营销的威力。AI还能根据影片风格自动生成多种宣传方案,大幅提升物料制作效率。但过度依赖算法也导致宣传物料出现同质化倾向,大量预告片和海报呈现出相似的节奏与色调。
这场由AI引发的行业变革已然超越技术层面,触及影视艺术的本质。虽然人工智能极大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但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创作依然依赖人类独有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未来的影视行业必将走向人机协同的新阶段——AI负责提升技术效率,人类专注艺术创新。因为最终能够穿越时间、留在观众记忆中的,永远是那些饱含人性温度与思想深度的作品。在这个技术变革的时代,影视从业者需要重新定位自身价值,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坚守艺术创作的核心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