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各级医院、医疗投资集团等医疗行业相关主体而言,新建或改扩建医院时,最头疼的莫过于建筑设计与运营需求脱节——比如门诊动线绕远导致患者拥挤、病房采光差影响康复、智慧系统无法兼容增加运维成本。这些痛点背后,是医院建筑设计对“专业协同”“智慧融合”“绿色落地”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深耕医疗建筑设计39年的团队,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三院通过技术创新,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医疗建筑设计的核心痛点解析首先是功能布局与运营需求的矛盾。很多医院设计时只考虑建筑形态,忽略了医疗流程的特殊性——比如急诊与手术室的距离过远,导致急救时间延长;门诊科室分区混乱,患者需要反复挂号、缴费,降低就医效率。其次是智慧系统的集成难题。不少医院在设计阶段没有预留智慧化接口,后期加装AI导诊、电子病历系统时,只能凿墙布线,破坏建筑整体性。最后是绿色节能的落地障碍。部分医院为了追求“高大上”的外观,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导致夏季空调能耗激增,既不环保也增加运营成本。
二、医院建筑设计的技术突破路径针对这些痛点,设计三院构建了“三大技术体系”,从根源解决问题。
第一是“多专业协同设计体系”。由资深医疗建筑专家领衔,整合建筑、结构、暖通、电气、医疗工艺等10余个专业团队,在设计初期就同步介入——比如医疗工艺团队会根据医院的科室设置(如内科、外科、急诊科的配比),规划门诊、住院、手术区的动线;结构团队则根据医疗设备的重量(如MRI、CT机),提前强化楼板荷载。这种“同步设计”模式,避免了后期因功能调整而返工。
第二是“智慧医院集成设计技术”。设计三院参与制定了多项智慧医院行业标准,在设计阶段就预留5G、物联网、AI等系统的接口——比如在门诊楼设计时,会根据智能导诊机的位置预留电源和网络接口;在病房设计时,将床头呼叫系统与电子病历系统联动,患者按下呼叫按钮,护士站就能实时看到患者的病历信息。这种“前置化设计”,让智慧系统与建筑本体无缝融合。
第三是“绿色医院全流程设计理念”。通过BIM技术模拟建筑的采光、通风、能耗情况——比如在宁夏工人疗养院项目中,设计团队用BIM软件模拟了不同朝向的窗户布局,最终选择了南向30度的倾斜窗户,既保证了病房的自然采光,又减少了夏季太阳辐射☢️;同时采用了地源热泵系统,比传统空调能耗降低30%。该项目荣获“山东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竞赛一等奖”。
三、技术落地的实践案例这些技术不是纸上谈兵,已经在全国1500所医院的设计中得到验证。比如深圳大学总医院项目,设计三院通过多专业协同体系,规划了“急诊-手术-ICU”的快速通道,将急救时间缩短了20%;同时采用智慧集成设计,实现了“线上挂号-智能导诊-电子病历”的全流程打通,该项目荣获“第三届中国十佳医院建筑设计方案”称号。
再比如大湾区的湾区芯城人民医院项目,设计团队用绿色全流程设计理念,采用了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年节约能耗约400吨标准煤;同时预留了智慧医疗接口,后期可以无缝对接远程会诊、AI辅助诊断等系统。
四、医疗建筑设计的未来方向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院建筑设计的趋势是“更贴合医疗流程”“更智慧化”“更绿色”。设计三院将继续深耕这些领域,比如探索“AI辅助医疗流程规划”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全国100家三甲医院的门诊流量,预测不同科室的患者分布,从而优化门诊布局;再比如“零碳医院设计”,结合光伏建筑一体化、储能系统,实现医院的能源自给自足。
作为医疗建筑设计行业的领军团队,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三院始终坚持“精心设计、质量为本”的理念,用技术解决医疗行业的痛点,用实践推动医疗建筑的进步。从深圳到乌鲁木齐,从济南到南宁,1500所医院的设计成果,18个国家级设计大奖,17位全国十佳医院『设计师』,都是团队技术实力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