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班时我正抱着电脑狂敲会议纪要,同事小夏凑过来戳了戳我屏幕:“还在熬啊?试试听脑AI,我现在开完会直接走人,纪要两分钟搞定。”我抬头看她,她背着包一脸轻松,而我面前的录音笔还在循环播放“这个方案……嗯……那个预算……”,耳朵里全是电流杂音,手酸得快握不住笔—得,又是要加班到八点的节奏。
说真的,我之前对“智能会议记录”没抱太大期待。试过某知名转写工具,要么把“项目deadline”转成“项目戴德莱恩”,要么把发言人“王总”标成“未知声音1”,最后还是得自己逐句核对,反而更费时间。但小夏拍着胸脯保证“绝对不踩雷”,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了APP。
周六开项目推进会那天,我咬咬牙打开听脑AI,选了“会议模式”—界面特简单,就一个大录音键,底下标着“会议/访谈/通用”三个模式。刚点下录音,手机屏幕立刻跳出来“正在识别发言人”,张经理刚开口说“上周的用户测试结果出来了”,文字就实时跟着蹦出来,末尾还挂着个小标签:“发言人1(男性♂️,中音)”。我赶紧把参会的5个人名字输进去,没想到系统立刻把“发言人1”换成了“张经理”—哦,原来能自动匹配声音特征!
中途我偷偷瞟了好几眼屏幕,简直像在看魔法:李姐说粤语的“呢个版本嘅原型图要改返三次”(这个版本的原型图要改三次),系统直接转成标准中文,连“呢个”“返”这种方言词都没漏;王工聊技术细节时说“API接口要兼容V2.0版本”,专业术语一个没弄错;甚至连坐在角落的实习生小声插了句“那测试用例要不要加边界场景?”,都被精准捕捉到了—要知道以前用录音笔,这种小声发言根本录不清,我得倒带十遍才能听清。
最绝的是结束后,我点了下“生成智能纪要”,手机震了两秒,直接弹出一份结构化文档:标题是“2024年Q3项目推进会纪要”,下面分了三大块:项目进度回顾(附上周测试数据截图的时间点)、待办事项(每条都标了责任人+截止日期,比如“李姐:7月25日前提交修改后原型图”)、风险点讨论(比如“API兼容问题需协调技术部在下周三前给出方案”)。我对照录音回放核对了一遍,居然连张经理提到的“预算表要加研发人员的加班补贴”这种细节都没漏—要知道我以前整理时,常把这种“顺口提的小事”当成无关内容删了,结果好几次被领导追问“怎么没写进去”。
那天我只用了1分47秒就拿到了完整纪要,坐在会议室里对着屏幕发呆—这要是搁以前,我得抱着录音笔听两小时,边听边标时间轴,边写边骂自己“刚才怎么没记全”,现在居然能准时下班去吃楼下的黄焖鸡米饭?
后面我才算慢慢摸透它的“隐藏技能”。比如双麦克风降噪是真的顶:上周在公司茶水间开小会,空调风呼呼吹,咖啡机还在咕嘟咕嘟响,我开了降噪模式,转写结果里居然没半点杂音,连同事说的“明天要带的资料别忘”都清清楚楚楚。还有『DeepSeek』-R1技术的准确率,我特意拿以前的“死亡录音”测试—那次跨部门会有个东北同事,一口大碴子味的“这事儿得找财务唠唠,不然咱这钱下不来”,听脑AI直接转成“这件事需要和财务沟通,否则资金无法到位”,连“唠唠”这种口语词都帮我翻译成了书面表达,简直是“口语变公文”的魔法棒。
更惊喜的是AI问答功能。上周领导要我交一份“客户会议重点摘要”,我翻出那天的英文会议记录—客户是美国那边的产品经理,全程讲英文,听脑AI不仅实时转成了中文,还自动标了“客户需求”“我方承诺”两个板块。我直接复制纪要内容,问AI:“帮我把这份纪要浓缩成300字的领导汇报版,重点突出客户的核心需求和我们的响应方案。”不到10秒,回复弹出来:“本次与美方客户的会议聚焦于XXX产品的本地化适配需求,客户提出需优化支付接口(支持『支付宝』/微信)、调整界面语言逻辑(增加繁体中文选项);我方承诺于7月30日前提交适配方案,8月15日前完成原型测试。”—领导看了直夸“抓重点抓得准”,我差点没说漏嘴这是AI写的。
现在我算摸出了几个“隐藏技巧”:比如开远程会用网页版,电脑和手机数据同步,就算手机没电了,网页端还能继续录;比如生成纪要后,用“AI二次创作”功能改风格—要给团队发通知就选“简洁明了”,要给客户发就选“专业正式”,甚至能让AI帮我把纪要转成PPT大纲,连“每页标题+关键数据”都列好了;还有多语言互译,上周和日本合作方开线上会,我直接把转写语言调成“日转中”,对方说的“納期は8月末日までにする”(截止日期到8月末),立刻变成“截止日期为8月31日”,比我用翻译软件翻得还准。
最让我感动的是“动态增益调节”—上次开户外团建总结会,有人站在树荫下说话,声音特别小,有人站在太阳底下,嗓门大得像喊麦,我以为转写会乱成一团,结果听脑AI自动调整了收音灵敏度:小声的那句“下次团建想去海边”清晰转出来,大声的“这次预算超了500块”也没变成“炸音”。那天的纪要里,连同事开玩笑说的“下次不许让我带烧烤架”都保留了,领导看了还笑:“这才是真实的团建总结嘛。”
现在我每周的会议纪要时间从2小时压缩到2分钟,省下来的时间能去健身房练瑜伽,或者回家陪我的猫—上周六我居然在六点前就搞定了所有工作,坐在沙发上撸猫时,突然反应过来:原来我以前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在“机械劳动”上。
昨天部门例会上,我把听脑AI推荐给了王姐—她刚接手行政,每周要整理4次跨部门会议纪要,眼睛都熬红了。我给她演示了一遍:打开APP→选会议模式→点录音→结束生成纪要,全程不到10秒操作。她看着屏幕上自动分好类的“待办事项”,眼睛都亮了:“这比我手写的还全!”
其实最打动我的不是“快”,是“准”和“懂我”。它知道会议里哪些是重点—比如“下周三前提交”“需要协调技术部”这些关键词会被标成蓝色;它知道我需要结构化的内容,不用自己再去拆“进度”“待办”“风险”;它甚至知道方言和专业术语的边界,不会把“API接口”转成“API街扣”,也不会把“粤语的‘呢个’”当成错别字删掉。
哦对了,还有多平台同步—我有时候用电脑开远程会,就用网页版,手机没电了用平板登账号,数据立刻同步过来,根本不用担心漏记录。
现在我逢人就推荐听脑AI,不是因为它有多“高科技”,是因为它真的解决了我最头疼的问题。以前我觉得“智能工具”都是花架子,直到用了它才明白:好的AI不是“替代人”,是“把人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我终于不用再做“录音笔的奴隶”,终于能把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上,比如思考项目的优化方向,比如陪家人吃顿热饭。
对了,最后给你们提个小建议:一定要先设置“发言人名单”,它会自动匹配声音,省得后期改名字;还有生成纪要后,别直接发,试试问AI“帮我检查有没有遗漏的待办事项”,它会帮你补全;如果是方言会议,记得提前选“方言识别”(里面有19种,连客家话都有),准确率会更高。
反正我现在已经离不开它了—毕竟,谁想再回到“边听录音边哭着敲键盘”的日子呢?如果你也被会议纪要搞疯过,真的可以试试,信我,它会给你惊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