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名称:ICG-CBT,吲哚菁绿-氰基苯并噻唑(晖瑞生物)
包装规格: 瓶装及mg或g级别
适用范围:仅限科研实验使用
ICG-CBT:荧光探针的新选择
在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如何高效、精准地观察生物体内的分子和组织,是科学家长期关注的问题。荧光成像技术由于其高灵敏度和实时可视化特性,成为科研和临床研究的重要工具。其中,ICG-CBT(吲哚菁绿-氰基苯并噻唑)是一类正在被广泛研究的新型荧光探针,其性能和应用受到关注。
一、什么是ICG-CBT?
ICG-CBT是一种由吲哚菁绿(ICG)和氰基苯并噻唑(CBT)结合而成的化合物。ICG是一种已经在临床中使用多年的荧光染料,主要特点是能在近红外波段发射荧光,穿透组织能力强,噪声低,便于体内成像。而CBT是一类化学活性较高的小分子,能够在特定条件下与生物分子发生反应,实现靶向连接或响应性成像。
ICG-CBT将两者结合后,兼具ICG的光学优势和CBT的化学可调性,形成了一种具有响应性或靶向性的荧光探针。这意味着它不仅可以显示结构,还可以根据生理或病理状态产生信号变化,为研究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二、ICG-CBT的工作原理
ICG-CBT的基本原理依赖于荧光的“开关效应”和近红外成像技术:
- 近红外发射:ICG在近红外区(约800 nm)发射荧光,能够穿透较厚的生物组织,减少背景信号干扰。
- 化学响应:CBT部分可以与特定环境或生物分子反应,如蛋白质的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等。当ICG-CBT遇到这些靶标时,分子结构改变,荧光强度或波『长发』生变化。
- 信号放大:某些设计的ICG-CBT能够在靶标存在时聚集或生成大分子复合物,使荧光信号增强,提高成像灵敏度。
这种“化学反应+荧光发射”的组合,使ICG-CBT在体内成像时可以不仅显示位置,还能反映生理或生化状态。
ICG-CBT,吲哚菁绿-氰基苯并噻唑
三、ICG-CBT的优势
相比传统荧光探针,ICG-CBT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优势:
- 穿透力强:近红外荧光可穿透数毫米至厘米的组织,适合体内成像。
- 响应性可调:CBT部分可根据需求设计成响应不同的生物信号,实现条件性成像。
- 安全性较高:ICG已被用于临床多年,安全性有一定保障。
- 可扩展性强:CBT部分结构多样,可与多种生物分子或纳米载体结合,形成多功能成像探针。
四、应用前景
ICG-CBT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 血管及组织成像:由于ICG的光学特性,ICG-CBT可用于观察血流动态、器官形态等。
- 靶向分子成像:通过设计CBT与特定分子结合,ICG-CBT可以显示体内特定蛋白或小分子分布。
- 动态生理监测:可用于监测细胞环境变化,如还原性环境、酶活性等。
- 研究辅助:在药物输送、组织工程、纳米材料等领域,ICG-CBT可作为标记或追踪工具,辅助科研工作。
五、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ICG-CBT显示出许多潜力,但仍存在改进空间。例如,提高荧光量子产率、改善靶向选择性、优化体内稳定性等都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方向。此外,将ICG-CBT与多模态成像技术(如MRI、CT)结合,也可能扩展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ICG-CBT是一类结合光学成像和化学响应的新型探针,正在推动生物成像向更精细化、动态化方向发展。它不仅丰富了荧光探针的种类,也为科学家提供了更多探索体内生物过程的工具。
物理形态: 可根据需求提供固体、粉末或溶液形式
储存条件: 建议冷藏保存,以维持产品的稳定性和活性
推荐试剂: 2144762-62-7,水溶性Cy3-HZ 148579-83-3 Methyl 1-O-(2-formyl-4-nitrophenyl)-2 2089035-56-1,螯合剂NOTA-炔 850180-76-6,3-叠氮丙酸N-琥珀酰亚胺酯 5-Azido-1-pentanol,170220-11-8 FITC-Palmitate Conjugate 129423-53-6,钠离子荧光探针,SBFI AM(Na+Indicator) 1190-14-3 4-bromobutylphosphonic acid
备注: 信息整理 / 编辑:k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