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长安街知事
会不会有这样一个时刻,当我们的后辈回忆童年最好的玩伴时,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村落里或小区中的发小,而是像“瓦力”或“大白”那样能够倾听、理解并呵护他们的机器知己?
站在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赛场中央,看着周围各类赛事项目热火朝天地进行,恍惚间仿佛这一切明天就会成为现实。
是的,有些恍惚——尤其是当看台上的观众为“躺平”后被掌声“唤醒”的『机器人』️欢呼,当人类的艺术作品被『机器人』️以舞蹈重新演绎,一丝一缕的关联正从此刻悄然建立。这或许将成为一个起点:机器之于人类的意义,正逐渐从体力的协助迈向智力与情感的陪伴。
『机器人』️,顾名思义,仍是一种“机器”。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机器早已深深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难以剥离的必需品。大至火箭、飞机,小至汽车、家电和手机手表,它们依据不同的功能属性,有针对性地减轻我们的劳动成本、拓展我们的能力边界。历经数次工业革命,机器作为核心的使能基座,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生活质量的跃迁。
但人类对机器的想象从未止步。当自主执行能力与机器系统深度融合,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已向我们敞开。
从近年来汽车行业持续发展的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技术,到手机中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人类正在赋予机器某种“决策”的能力。那条原本冰冷机械的纽带,正逐渐被智慧与交互重新赋能。
我们开始习惯与机器对话:从智能音箱的一问一答,到手机助手的自动接听电话;从辅助驾驶系统中的紧急制动,到扫地『机器人』️的全屋自主清扫。机器,正悄然转变它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成为一个助手,甚至一位伙伴。这种人机之间萌发的“对话”,正重新定义我们与科技的关系。
在不同形态的『机器人』️中,最引人关注、也最常被讨论的,莫过于人形『机器人』️。其备受瞩目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或许是:我们渴望有温度的机器。而人形『机器人』️因其外貌与动作与人类相似,自然带来一种亲切感。
李白仿生人形『机器人』️。图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早在我国周朝,《列子·汤问》中就记载了“偃师献技”的故事——工匠偃师为周穆王献上能歌善舞的机械人偶,这或许是人类文字记载中最早关于人形『机器人』️的设想。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上世纪70年代,日本推出了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能够实现简单行走与简单交流。
近年来,随着硬件性能与人工智能算法的飞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正迎来爆发式成长。我们常在『互联网』上看到它们跑步、空翻、跳舞的视频,而这些基础运动能力的实现和提升,也为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举办奠定基础。这场赛事的成功举办,也让我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以及同人类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想象。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信息联队RUC-HuHa战队,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医院场景拆药分装技能竞技中获得银牌🥈
若将视线从现实缓缓拉远,透过科幻电影的棱镜,我们常常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机关系:要么是知己贴心的朋友、要么是冷血残酷的敌人。这也不禁引人深思:在技术高歌猛进的同时,我们应如何赋予『机器人』️更多“温度”?如何培养其与人类共情、协作、安全互动的能力?当《铁甲钢拳》中的『机器人』️擂台赛走进运动场,我们是否会在某天无意中将银幕中的人机战场也带入现实?
这不仅是『机器人』️从业者与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值得思考的未来议题,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未来。
人类,一种高等的智慧生命,也是孤独的智慧生命。我们不断寻找地外文明,渴望与其它生命交流、和平共处;而人形『机器人』️,或许正是我们在这个宏大愿景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一个更近、也更触手可及的“他者”。
作者:胡迪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