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今年6月的CanJam上海展上,我第一次注意到德国品牌Zähl(蔡尔)。当时就被HM1这款产品惊艳到了:一个之前完全没听说过的牌子,却造出了一台如此高水准的耳放。我马上向工作人员打听了一下品牌背景,才知道蔡尔已经有25年历史,之前一直专门为专业音频工作室定制混音台、立体声均衡器等设备,HM1是他们第一款面向普通消费者的量产产品,难怪我之前从没听说过。要不是价格接近十万,我真想直接抱一台回家,宣布“耳放毕业”了。
而现在,蔡尔在HM1的基础上推出了新品H1。它保留了核心的音频配置,体积更小巧,音质表现却无限接近HM1,售价也“仅”为6.8万。于是我找蔡尔国内总代83dB Audio借了过来,深度体验了一周之后,和大家好好聊一下这台耳放。
与HM1一样,H1也配备了独立电源进行供电。而且蔡尔的电源设计与我们常见的滤波或是线性电源都不同,它的本质是一台AC降压装置。工作时,它能将市电电压在机内调节,完成之后再传输给机器,这样一来传输的就是纯洁无染的电信号了。
这样做好处大概有两点:其一是可以调整电压以适应不同国家的用电标准。由于本质是AC降压装置的原因,H1的电源设定了多个电压档位,这对于使用变压器玩国外设备的人而言无疑是好消息,毕竟无论你的变压器档次多高,多少对声音也有一定影响,而且还要承担插错接口导致设备烧坏的风险。第二点更重要,就是这套独立电源能将所有与音频无关的供电部分(例如开关电路、逻辑控制电路等)完全分离出去,由电源单独处理。音频信号通路就实现了彻底的电气隔离,有效避免了干扰,为纯净的声音打下了基础。
除了供电思路相似,在功能上H1也继承了HM1的诸多精髓。比如说纯甲类和甲类+负反馈放大输出、精准自动调节匹配功率、声场调节等功能都得到了保留。同时,H1作为一款更专注于耳放功能的产品,也做了实用改进:增加了现在主流的4.4mm平衡接口,还设置了-10/0/+10dB三档增益。这使得它不仅能够驱动各类头戴式耳机,在低增益下用来推耳塞也相当合适。
而在功能上H1最具特色的亮点,就是它的声场调节功能了。用户可以通过旋钮控制声场的规模,当将旋钮调到最小时,声场会明显收拢,人声表现有如单声道设备一般靠前,口型表达和轮廓描绘更加清楚,特别适合表现流行音乐,各种乐器的位置则会被安排在人声之后,彼此拉开一定距离,在聆听LIVE类歌曲时,舞台感会显得比较强烈;而当声场调整到最大,人声的距离会有明显的后移,同时各种乐器的结像和间距也会显得更加清晰,能使听者轻易分辨出各种乐器在声场内的位置,捕捉各种微小的泛音细节。此时器乐表现会得到明显增强,尤其擅长处理古典大编制器乐。甚至在面对一些本身声场规模不大的大耳时,也能增强其空间感、提升通透程度。就个人体验而言,我认为这项功能解决了很多烧友的痛点,即在同一套设备下,不需要对周边做过多文章,就能针对歌曲风格进行微调,让听感更符合自己的喜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蔡尔的声场调节与市面上常见的数字EQ调节有本质不同。它运用了品牌在专业调音台领域积累的技术,纯粹通过模拟电路来实现调整,因此既不损失素质,也不影响密度和能量,更不会带来细节失真的问题,使声场调整带来的变化更加顺滑平整。
H1的声音风格非常符合我们对于德系设备的传统印象:中正、严谨、高度还原。而录音棚专业品牌的背景,又为H1增加了一个形容词:准确。何为准确?就是音色中性没有冷暖的偏颇,声线厚度没有薄厚的区别,三频能量分配均衡没有孰强孰弱。但千万别以为这种“准确”就等于枯燥直白。H1的声音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无聊,它强调的是高度的真实性。在默认模式下聆听,它还原出的流行人声准确凝实,各种细节、声音纹理乃至质感的处理都精准无误,人声距离以及口型大小等细节也都在复现歌曲录音的原貌,追求还原歌手最真实的表演状态,在细节的过渡的部分,H1又能表现出滋润晶莹的一面,线条刻画也毫无生硬干涩,和我们常说的“监听味”有很大区别。
在表现器乐时,H1的这种“真实感”更加可贵。即使不开启声场调节,它默认的声场已经足够开阔,能从容展现整编制的乐器舞台,同时声场边际感也足够模糊。而每个频段的细节、能量的处理和分配也都恰到好处,没有任何一个频段是通过强调的方式提升表现力。这种纯粹依靠还原力营造的器乐表现,听感非常符合录音原貌,能将器乐曲特别是古典大编制曲目想表达的细节完整传递给听者。细节处层次感的描绘也相当精准真实。实际聆听时,H1表达的乐器质感清晰真实、音色还原、声场规整,细节丰富,乐器排布间隔有条不紊。特别是对于高频泛音的空气感和低频堂音的处理,非常接近在音乐厅聆听的实感,高频细节的过渡、弥散和在低频在声场内涌动的感觉都平顺自然,毫无突兀感。
搭配同为德系的森海塞尔HD 800时,这种表现尤为强烈。熟悉HD 800的朋友都知道,它最擅长就是对于立体声场的塑造,和对乐器音色的中正还原,而这些也恰好是H1的过人之处。因此当两款产品搭配到一起时,就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横纵声场开阔、乐器音色还原精准,但信息量充沛且中频不空泛的声音。至于HD800常被人诟病的低频,也被H1的质感和细腻补足,量感虽然没有太多增强,但堂音华丽,层次感优秀,低频完成度更强,这种表现正是HD 800驱动良好时的理想状态。
另外一款德系经典耳机拜亚动力T1一代也被H1打开了任督二脉。了解T1的朋友都知道,想充分表现出T1在声音上的中正与权威性,就需要足够的推力和高频控制力。前者是因为T1与HD 800不同,T1天生就具备不俗的密度,但需要推力才能充分展现出规模。驱动好的T1虽不像HD800那样开扬辽阔,但声场规整严谨程度犹在HD 800之上。而如果耳放的高频控制力不够,就很难将T1高频华丽通透的特点展现,反而容易出现刺激感。而H1搭配T1时,我认为完全发挥出这款经典耳机的全部底蕴。声场真实还原,三频均衡严谨,素质表现优秀的同时也不缺乏耐听度,同时照顾到了音乐性和参考性。
在与HEDD HP2 GT搭配时,H1推力表现优秀的一面得到了充分表现。受气动单元工作特性的影响,HP2 GT的推力需求非常高。尽管HEED做了针对性优化,但也不是普通耳放能够轻易驾驭的存在。但H1明显降服了HP2 GT,调整到高增益后,H1能够充分表现出HP2 GT优秀的中频厚度密度,并且展开一个框架相当开阔的声场。与此同时,充沛的信息量会充盈于这个声场之中,将气动单元饱满扎实的声音特性完整表现。个人认为H1和HP2 GT这对组合,是我个人反复尝试后表现最优秀的搭配。人声扎实饱满,低频量感丰腴,听感相当浑厚,充分表现出了气动单元在结构上的优势。
达音科2024年推出的岚,售价虽不足万元,但随着前端水平的增长,可以不断挖掘潜力。不夸张地说我虽然拥有它很久了,但一直没有找到它的潜力极限。但H1给了我机会,两者搭配时,充分保留了岚那种大开大合的听觉张力,但细节又相当充分,各种微小细节的呈现相当清晰,硬的线条和软的泛音都有充足表现力。至于风格,两者虽然都是中性还原向,但H1的严谨、准确并没有使岚的声音变得无聊乏味,反而表现出极高的真实感。其中低频的量感突破了平板头戴的刻板印象,表现足够丰腴,下潜够深力道够沉。高频泛音细腻,弱音细节连绵不绝。这种风格还原但又具备充足表现力的状态,正是岚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真实写照。
对于同为高端平板头戴的HIFIMAN HE1000 UNVEILED,很多朋友认为它下限够高但上限没那么强势,其实还是没摸透这款耳机。HE1000 UNVEILED对于驱动力的要求确实不算苛刻,但真想把它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也非易事。关键在于,它的声音底色非常考验前端的功力:均衡向的设备难以表现出音乐性,而过多的染色又会掩盖它自然清澈的特点。而H1中正、精准的声音特质,恰好能激发它最空灵通透的一面。既能干净利落地还原歌曲的各种细节,又能充分表现出它那强大的信息量和硬素质。不光是HE1000 UNVEILED,同属UNVEILED系列的ARYA UNVEILED在搭配H1时也有类似的表现。H1能够充分将其自然均衡的特点激发出来,并将温润宽松的平板味进一步发挥,从而表达出人声醇厚的韵味,整体表现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作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高端晶体管耳放,蔡尔H1的声音给多少赞美,其实都不为过,我只会担心文字上的叙述难以将它讲解清楚。毕竟很难遇到这样“真水无香”的耳放,它凭借极致的精准度和还原力,就能将许多难以驱动的耳机驾驭得服服帖帖,声音既安稳又充满表现力。这种依靠真实而非音染来打动人的能力,确实非常考验文字的表达。好在83db Audio已经将其引入国内,后续的展会肯定有机会欣赏到这款产品,强烈建议各位烧友尝试一番。我很有把握地说,它那种绝对中性,接近真实,但又充满表现力的声音,不会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