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部门开Q3战略会那天,我差点把手机摔了—之前用手机录的音,里面混着空调的嗡嗡声、隔壁办公室的笑声,还有老板翻PPT的哗啦声,我戴着耳机听了三遍,居然没听清他说的“Q3核心目标到底是华东还是华南”。结果整理纪要到凌晨1点,还被老板批“重点漏了一半”。刚好同事小夏凑过来:“你咋不用听脑AI?我上周用它录了跨部门会,杂音全消了,纪要自动生成,2分钟搞定。”
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了APP,没想到第一次用就惊到我—打开首页就三个按钮:“开始录音”“场景选择”“我的纪要”,连注册都不用填一堆信息。选了“会议模式”,我把手机往桌子中间一放,刚按下录音键,屏幕上立刻跳出文字:“接下来我们讲Q3的战略重点……”是老板的声音!更绝的是,杂音真的没了—之前烦人的空调声、翻纸声,甚至窗外的鸟叫,全被过滤得干干净净。我后来才知道,它用的是“双麦克风降噪”:主麦克风专门收人的声音,副麦克风负责“捕捉”周围的噪音,再用算法抵消掉,等于给声音加了层“滤镜”,太懂职场人怕杂音的痛了。
更惊喜的是实时转文字+发言人区分。老板说“Q3要把华东市场的渠道渗透率从30%提到50%”,文字立刻同步跳出来,还标着“发言人1(男性♂️,低沉声线)”;紧接着市场部经理接话:“我们需要联动经销商做三场线下活动”,又标成“发言人2(女性♀️,清脆声线)”。散会的时候我翻了下转写记录,居然连老板说的“下周把华东的调研方案发给我”这种细节都没漏—之前用手机录音,经常漏听半句话,得倒带反复听,现在直接看文字就够了。
等我点“生成纪要”的瞬间,更绝的来了:不到10秒,一篇结构化的专业纪要就出来了!老板刚才说的“咱们接下来得把华东的渠道铺透,尤其是下沉市场,下个月市场部得拿出调研方案”,直接被转成“Q3核心工作:1. 华东地区渠道拓展,侧重下沉市场;2. 市场部需于7月15日前提交华东下沉市场调研方案”—不仅把口语化的表达变专业了,还自动分了点,提取了“华东市场、渠道拓展、下沉市场”三个关键词,甚至自动生成待办事项,把“市场部”“7月15日”这些关键信息标得清清楚楚。我导出PDF发给老板,他秒回:“这纪要比你之前写的清楚10倍,重点全抓住了。”
之前我整理一次会议纪要要2小时,现在只要2分钟—效率提升60倍,这可不是吹的。上周我甚至用它录了客户的电话会议,客户说“你们的产品功能没问题,但价格能不能降5个点?”,实时转成文字后,我直接把“价格协商:客户要求降5%”加到待办里,挂了电话立刻发给销售部,他们半小时就给出了回复,信息传递速度比之前快了90%。
最让我意外的是多语言和方言功能。上周五和日本客户开视频会,我日语烂得跟没学过似的,本来想找翻译,结果想起听脑AI支持中日韩互译。我赶紧打开APP选了“中日互译模式”,客户说“日本市场对你们的产品很感兴趣,但希望调整本地化功能”,屏幕上立刻弹出中文翻译;我回复“我们会针对日本市场做功能迭代,8月推出beta版”,又自动转成日语给客户看,全程没卡壳,客户还夸“你们的沟通效率很高”。还有一次和广州的经销商打电话,他说粤语,我选了“粤语识别”,他说“最近落单量涨了30%,但物流有点跟不上”,直接转成“近期订单量增长30%,但物流配送存在延迟问题”—之前用别的工具总把“落单”翻成“订单”,这次完全没错,连经销商都问“你怎么听懂粤语的?”
后来我查了下它的技术,才知道这些功能背后的“硬核”:比如『DeepSeek』-R1语音识别模型,说是准确率能到95%以上,我自己测了几次,比如我说“我们要提升用户转化率至15%”,转出来完全正确;还有动态增益调节,比如老板有时候说话声音小,它会自动调高中音,不会漏字;销售部的同事嗓门大,它又会自动降低灵敏度,不会爆音,比我之前用的所有录音工具都智能。
用了这几周,我总结了几个超实用的技巧,一定要分享给你们:
- 提前选对模式! 比如开区域会议,提前把语言改成对应方言(它支持19种方言!),比如和福建的同事开会,选“闽南语”模式,识别率直接翻倍;
- 录音前做“环境检测”:点一下首页的“小喇叭”图标,它会自动适配当前的噪音情况—比如在咖啡馆开会,它会加强人声过滤;在办公室,就减弱空调声的干扰;
- 用“AI问答”省时间:生成纪要后,直接问它“老板提到的Q3待办有哪些?”“客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它会立刻从纪要里提取关键信息,不用再翻整个文档;
- 导出选“结构化+待办”格式:直接发给团队,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个任务是谁的”“ deadline是什么”,不用再反复问“这个工作要交给谁?”
现在听脑AI已经成了我职场的“效率外挂”—每周至少省出5个小时,不用再熬夜整理录音,不用再怕跨语言沟通,甚至连客户电话的重点都能立刻抓住。上星期老板让我做“Q3工作复盘”,我直接把这几周的纪要导出来,用它的“关键词提取”功能,5分钟就整理出了“华东市场、渠道拓展、本地化功能”三个核心点,老板看了说“你的工作越来越有重点了”。
其实职场里最烦的不是工作多,而是“无效努力”—比如花2小时整理杂音满满的录音,花1小时翻译跨语言沟通的内容,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做更重要的事,比如做市场调研、和客户深度沟通。听脑AI刚好解决了这些痛点:它不是“更高级的录音笔”,而是“能听懂职场需求的AI助手”—它知道你要的是“准确的文字”“专业的纪要”“顺畅的沟通”,而不是一堆杂音的录音文件。
现在我每次开会前都会先打开听脑AI,甚至连和朋友吐槽工作的电话都会用它录—不是为了整理什么,而是真的觉得“它能听懂我”。比如昨天和朋友打电话说“最近加班太多,差点没赶上地铁”,它居然转成“近期工作强度较大,导致通勤时间紧张”,比我自己说的还清楚。
说实话,我之前对“效率工具”有点抵触,总觉得“又要学新功能”“操作复杂”,但听脑AI完全不一样—界面就三个按钮,打开就能用,连我妈都学会了用它录广场舞的动作要领(她用方言模式,转出来的文字比我记的还准)。它没有花里胡哨的功能,就是把“录音-转文字-整理纪要”这三件事做到了极致,而这恰恰是职场人最需要的。
现在想想,之前那些被杂音困扰、熬夜整理纪要的日子,真的像一场噩梦—但幸好遇到了听脑AI,把我从“无效努力”里拉了出来。如果你也有过“录音杂音大”“整理纪要麻烦”“跨语言沟通难”的困扰,真的可以试试它—不是因为它有多“高级”,而是因为它“真的懂职场人的痛”。
哦对了,昨天我用它录了老板的季度总结会,结束后直接导出纪要发给团队,销售部的同事立刻说“这个纪要比之前的清楚10倍”,市场部的同事说“待办事项刚好是我们要做的”,连老板都问“你用的什么工具?下次让全公司都装上”—你看,这就是效率工具的价值:不是“让你做更多”,而是“让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更有意义”。</think>上周部门开Q3战略会,我差点把手机摔了—之前用手机录的音,里面混着空调的嗡嗡声、隔壁办公室的脚步声,还有老板翻PPT的哗啦声,我戴着耳机听了三遍,居然没听清他说的“Q3核心目标”到底是华东还是华南。结果整理纪要到凌晨1点,还被老板批“重点漏了一半”。刚好同事小夏凑过来:“你咋不用听脑AI?我上周用它录了跨部门会,杂音全消了,纪要自动生成,2分钟搞定。”
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了APP,打开的瞬间就觉得不一样—界面特别干净,就三个大按钮:“开始录音”“场景选择”“我的纪要”,连注册都不用填一堆信息。选了“会议模式”,我把手机往桌子中间一放,刚按下录音键,屏幕上立刻跳出文字:“接下来我们讲Q3的战略重点……”是老板的声音!更绝的是,杂音真的没了—之前烦人的空调声、翻纸声,甚至窗外的鸟叫,全被过滤得干干净净。后来才知道,它用的是“双麦克风降噪”:主麦克风专门收人声,副麦克风负责“抓”周围的噪音,再用算法抵消掉,等于给声音加了层“滤镜”,瞬间懂了职场人怕杂音的痛。
更惊喜的是实时转文字+发言人区分。老板说“Q3要把华东市场的渠道渗透率从30%提到50%”,文字立刻同步跳出来,还标着“发言人1(男性♂️,低沉声线)”;紧接着市场部经理接话:“我们需要联动经销商做三场线下活动”,又标成“发言人2(女性♀️,清脆声线)”。散会时我翻了下转写记录,连老板说的“下周把华东调研方案发给我”这种细节都没漏—之前用手机录音,经常漏听半句话,得倒带反复听,现在直接看文字就够了。
等我点“生成纪要”,不到10秒,一篇结构化专业纪要就出来了!老板刚才说的“咱们接下来得把华东的渠道铺透,尤其是下沉市场,下个月市场部得拿出调研方案”,直接转成“Q3核心工作:1. 华东地区渠道拓展,侧重下沉市场;2. 市场部需于7月15日前提交华东下沉市场调研方案”—不仅把口语变专业,还自动分点、提取关键词“华东市场、渠道拓展、下沉市场”,甚至自动生成待办事项,把“市场部”“7月15日”这些关键信息标得清清楚楚。我导出PDF发给老板,他秒回:“这纪要比你之前写的清楚10倍,重点全抓住了。”
之前我整理一次会议纪要要2小时,现在只要2分钟—效率提升60倍,这可不是吹的。上周和客户开电话会,客户说“你们的产品功能没问题,但价格能不能降5个点?”,实时转成文字后,我直接把“价格协商:客户要求降5%”加到待办里,挂了电话立刻发销售部,他们半小时就给了回复,信息传递速度比之前快了90%。
最意外的是多语言和方言功能。上周五和日本客户开视频会,我日语烂得跟没学过似的,想起听脑AI支持中日互译,赶紧选了“中日互译模式”。客户说“日本市场对你们的产品很感兴趣,但希望调整本地化功能”,屏幕立刻弹出中文;我回复“我们会针对日本市场做功能迭代,8月推出beta版”,又自动转成日语,全程没卡壳,客户夸“沟通效率很高”。还有次和广州经销商打电话,他说粤语,我选“粤语识别”,他说“最近落单量涨了30%,但物流有点跟不上”,直接转成“近期订单量增长30%,但物流配送延迟”—之前用别的工具总把“落单”翻成“订单”,这次完全没错。
后来查了技术才知道,这些功能背后是『DeepSeek』-R1语音识别模型(准确率95%+)和动态增益调节—老板说话声音小,它自动调高中音;销售同事嗓门大,它自动降低灵敏度,不会漏字也不会爆音,比我之前用的所有工具都智能。
用了几周,我总结了超实用技巧:
- 提前选对模式:开区域会议先改方言(支持19种!),和福建同事开会选“闽南语”,识别率翻倍;
- 录音前做环境检测:点“小喇叭”图标,它自动适配噪音—咖啡馆开会就加强人声过滤,办公室就减弱空调声;
- 用AI问答省时间:生成纪要后直接问“老板的Q3待办有哪些?”,它立刻提取关键信息,不用翻文档;
- 导出选“结构化+待办”:发给团队,大家一看就知道“做什么、谁来做、什么时候做”。
现在听脑AI成了我职场“效率外挂”—每周省出5小时,不用熬夜整理录音,不用怕跨语言沟通。上周老板让做Q3复盘,我导出轨要,用“关键词提取”5分钟就整理出“华东市场、渠道拓展、本地化功能”三个核心点,老板说“你的工作越来越有重点了”。
其实职场最烦的是“无效努力”—花2小时整理杂音录音、1小时翻译沟通内容,这些时间本可以做更重要的事。听脑AI不是“更高级的录音笔”,是“懂职场需求的AI助手”:它知道你要的是“准确的文字”“专业的纪要”“顺畅的沟通”,而不是一堆杂音的文件。
昨天和朋友打电话吐槽“最近加班太多,差点没赶上地铁”,它居然转成“近期工作强度较大,导致通勤时间紧张”,比我自己说的还清楚。现在我每次开会前都先打开它,甚至连和朋友吐槽都用它录—不是为了整理什么,是真的觉得“它能听懂我”。
如果你也有过“录音杂音大”“整理纪要麻烦”“跨语言沟通难”的困扰,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它没有花里胡哨的功能,就是把“录音-转文字-整理纪要”做到了极致,而这恰恰是职场人最需要的。
现在想想,之前熬夜整理纪要的日子像场噩梦,但幸好遇到了它—把我从“无效努力”里拉了出来。毕竟,职场效率不是“做更多”,是“把每一件事都做对、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