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的发展正逐步逼近“量子优势”的临界点,然而,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量子态的模拟和优化问题变得愈发复杂。传统的经典模拟方法如基于Gottesman-Knill定理的Clifford电路模拟、低纠缠生成电路的张量网络方法、以及费米子高斯态的Wick定理等,虽在某些场景下有效,但其适用范围有限。近年来,李代数(Lie Algebra)作为一种数学工具,在量子控制、量子编译和变分量子算法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9月22日,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牛津大学、Quantinuum公司组成的研究团队在《Physical Review Research》期刊上发表题为“Lie-algebraic classical simulations for quantum computing”(基于李代数结构的量子动力学经典模拟框架“g-sim”)的研究论文,Matthew L.Goh为论文第一作者与论文通讯作者。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李代数结构的量子动力学经典模拟框架“g-sim”。该框架打破了传统模拟的算力桎梏,不仅能高效处理含噪声的量子演化,还能解决变分量子算法优化、量子电路合成等核心问题,成功实现200比特量子系统的经典模拟。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比较“g-sim”与部分基于威克定理的模拟方法的局限性,发现两者在不同类型的态或观测量上效率低下,暗示经典模拟资源存在多样且不等价的本质。
研究背景
量子计算的核心优势源于量子态的叠加与纠缠,但这也使得经典模拟量子系统的难度随比特数呈指数级增长。例如,模拟n个量子比特的系统需要存储2ⁿ维的希尔伯特空间态向量,当n=30时,所需存储空间已超过1TB;当n=50时,更是达到天文数字级的1PB,远超当前超级计算机的存储能力。
为突破这一困境,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针对性模拟方法,如基于Gottesman-Knill定理的Clifford电路模拟、低纠缠生成电路的张量网络方法,以及费米子高斯态的Wick定理等,这些方法虽在特定场景下有效,但均存在适用范围窄的问题。
本论文研究团队注意到,许多量子系统具有特殊的李代数结构,当这种李代数的维度随系统规模多项式增长时,就可能存在高效经典模拟的可能性。这一发现催生了“g-sim”框架的开发。这一框架的核心创新在于,不再直接模拟量子态,而是利用量子动力学的李代数结构,将模拟复杂度从“指数级”降至“多项式级”。
理论方法
“g-sim”的核心思想是利用量子动力学过程中的李代数结构来实现高效模拟。在量子力学中,量子系统的幺正演化可由一组哈密顿量生成元张成的李代数描述,而李代数的维度(dim(g))往往远小于希尔伯特空间的维度(2ⁿ)。当dim(g)随系统规模n呈多项式增长时(即dim(g))∈O(poly(n))),经典模拟便可实现高效计算。
图:“g-sim”理论框架及其应用
“g-sim”框架的关键突破在于:
- 多可观测量乘积:“g-sim”可支持计算多个不可约表示中的算子乘积;
- 噪声模拟:通过引入“正规化子”(Normalizer)的概念,“g-sim”可精确模拟含Pauli噪声的量子演化。Pauli噪声算子属于irrep的正规化子,其作用可通过伴随表示直接刻画,无需采样噪声轨迹(传统方法需百万次采样才能达到相同精度);
- 梯度计算:针对变分量子算法(VQA)的优化需求,“g-sim”将反向传播与伴随表示结合,可高效计算期望值对电路参数的梯度,复杂度与模拟本身相当。
实验验证
研究团队通过多组实验验证了“g-sim”的性能,涵盖无噪声/有噪声模拟、变分算法优化、电路合成等场景,系统规模最高达200量子比特。
(一)200比特系统的高效模拟
实验以“横向场XY模型(TFXY)”为测试对象,初始态为“魔法态”(一种具有指数级费米子范围的非高斯态,传统维克定理无法模拟),目标是计算关联函数的动力学演化。
- 无噪声模拟:在单CPU核心上,200比特系统的模拟仅需16分钟,且能清晰捕捉关联在整个量子链上的传播;
- 有噪声模拟:引入Pauli噪声通道(每门错误概率p=3×10⁻⁴),“g-sim”可精确模拟噪声导致的关联衰减,结果显示关联强度下降6个数量级,但仍能观测到远处量子比特的振荡。
图:使用“g-sim”模拟200量子比特的无噪声和有噪声动态
对比传统“态向量模拟”(复杂度O(2ⁿ)),“g-sim”的优势在n≥20时尤为显著。态向量模拟在n=30时已无法运行,而“g-sim”可轻松处理n=200的系统。
(二)变分量子算法优化
变分量子本征求解器(VQE)是近term量子计算的核心算法,但面临两大难题:过参数化(参数过多导致训练困难)和贫瘠高原(梯度随比特数指数级衰减)。“g-sim”通过大规模经典模拟,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1)过参数化现象的规模化研究
“过参数化”是指当电路参数数量超过李代数维度(dim(g))时,算法训练难度突然下降的现象。研究团队利用“g-sim”模拟了n=20~50比特的VQE,研究发现:
当参数数量达到dim(g)的0.5倍时,训练成功率从0%骤升至80%以上;这一临界阈值与系统规模n无关,验证了“过参数化由李代数维度决定”的理论预测。
图:在大型系统规模下过度参数化
2)预训练策略:缓解“贫瘠高原”
针对LTFIM模型(纵向-横向场伊辛模型,其李代数维度为指数级,传统VQE难以训练),研究团队提出“g-sim预训练”方案:
先在可模拟的“辅助模型”(如TFIM,李代数维度O(n²))上用“g-sim”训练电路参数;将训练后的参数作为初始值,迁移到目标模型(LTFIM)上微调。
实验结果显示:预训练后的VQE不仅初始误差降低3个数量级,梯度方差也从“指数衰减”变为“多项式衰减”,有效缓解了贫瘠高原问题。
图:使用“g-sim”针对LTFIM进行预训练VQE
(三)量子电路编译与合成
“g-sim”为量子电路编译与合成提供了新思路,即找到低深度电路,实现目标幺正演化。传统合成方法需最小化“希尔伯特-施密特损失”(复杂度O(4ⁿ)),而“g-sim”通过李代数的伴随表示,将损失函数转化为低维矩阵运算。
实验中,研究团队用该方法合成了TFXY模型的时间演化算子,结果显示:合成电路的误差(L_HST)小于10⁻⁵,远优于相同深度的Trotter近似;即使对于n=50比特的系统,合成过程仍可在单CPU上完成。
图:使用“g-sim”进行电路编译的规模性
(四)50比特量子相位分类器
作为QML的应用案例,研究团队用“g-sim”训练了一个50比特的量子相位分类器,目标是区分TFIM模型的“无序相”与“反铁磁相”。训练过程完全在经典计算机上完成:
- 生成“伪装”的TFIM哈密顿量(H_disguised=VH_TFIMV†,V为随机幺正算子);
- 用“g-sim”模拟VQE,获取不同相位下的基态在李代数基下的期望值;
- 训练21层变分电路,最小化分类损失。
测试结果显示:该分类器在unseen数据上的准确率达到100%,且可通过量子硬件实现。只需测量李代数基的期望值,再通过经典后处理完成分类。
图:带有经典高效电路的受监督OML
研究成果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李代数结构的量子动力学经典模拟框架“g-sim”,成功实现了对200量子比特系统的精确高效仿真,并拓展了其在变分量子优化、噪声模拟和量子机器学习等任务中的应用。这一框架具有四大核心价值:
一是突破算力瓶颈。“g-sim”框架首次实现200比特量子系统的精确经典模拟,且噪声模拟无需采样,精度远超传统方法。
二是拓展模拟场景。“g-sim”框架与Wick定理互补。Wick定理适用于“一般可观测量+特殊态”,而“g-sim”适用于“一般态+特殊可观测量”,两者覆盖了更多量子系统。
三是赋能变分量子计算。“g-sim”框架提供VQA的规模化预训练、梯度计算工具,缓解贫瘠高原问题,为近term量子算法优化提供新途径。
四是推动量子-经典协同。“g-sim”框架可作为量子硬件的“基准测试工具”,用于验证量子设备的性能;也可作为QML的“经典预训练框架”,降低量子硬件的训练成本。
“g-sim”框架的提出,不仅为量子模拟提供了一种高效工具,更展示了“数学结构驱动量子计算创新”的研究范式。在量子硬件尚未实现容错的今天,经典模拟仍是推动量子技术发展的关键支撑,而“g-sim”的出现,无疑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链接
https://journals.aps.org/prresearch/abstract/10.1103/3y65-f5w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