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高校高水平科研平台作为依托高校建设的,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有组织科研机构,既是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如何建设高质量科研平台,发挥高校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中的积极作用,提升高校有组织科研能力,已成为高校科研平台建设的当务之急。
精准把握有组织科研建设的内涵要义
有组织科研是相对于以往个体化的科研范式而言的,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引导,以现实需求为导向,通过一定的结构设计和制度安排,汇集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集中优势资源,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协同攻关的科技创新运行模式。有组织科研并非指具体的科研活动本身,而是指科研单位为了服务国家或地方科技发展需要,或为了实现本组织机构自身发展目标,确保重大科研项目顺利开展所建构的科研要素关系紧密的组织化科研结构及其保障体系。
因此,有组织科研可视为在科技竞争日益加剧、高新技术日益复杂、多学科和多领域交叉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高校或科研单位为强化政府或组织机构对科研的组织、引导和调控,聚焦国家关键科技领域,高度集中人财物资源,以提升重大科研攻关效率的一种科研模式。尽管有组织科研从概念本身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推进重大科研项目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攻关的集团化科研范式,但就组织集体科研攻关的目的和形式而言,其本质上更是旨在通过人财物资源高度集中,在国家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明晰高水平科研平台助力有组织科研的关键作用
高校高水平科研平台是开展有组织科研不可或缺的组织基础和重要承载地。它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地方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及完成重大科研项目所必须依赖的科研组织,担负着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等重要使命,同时还承担着凝聚与培养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等任务。
具体而言,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大重点科研平台具备高校知识创新的基础。它能够依托高校自身完善的学科平台、既有的组织体系以及灵活的科研管理制度,通过科学配置人财物资源,开展富有成效的有组织科研活动。二是它能够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或重大科研项目的需求,组织调配相关学科专家进行协同攻关。尤其是其承担着以博士生为主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为有组织科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三是高校高水平科研平台要注重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探索和创新。其相对灵活的管理制度、多学科科研人才资源等,能够有效促进有组织科研的开展。
探索建设高水平有组织科研平台路径
2018年,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布局合理、引领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2025年,国家发改委先后分两批对现有35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进行优化整合,经过严格评审,最终191家获准纳入新序列。2022年,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的通知》,正式开启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并于同年遴选出了首批20个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一系列举措意味着,高校高水平科研平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认识到平台负有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责任与使命的前提下,针对现存的问题实施有效治理,以更好地促进有组织科研发展。
首先,高校高水平科研平台必须重新明确自身定位。高校重大科研平台应将自身发展自觉纳入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框架,积极发挥引领国家尤其是地方科技竞争力提升的龙头作用,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升为首要任务。高校有组织科研要明确国家重大科技突破和发展的方向及目的,并据此确定自己的科研战略目标。要坚持“四个面向”,突出国家战略导向,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背后的科学问题,确定方法和路径,产出战略性、关键性、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
其次,高校高水平科研平台必须完善对有组织科研需求的支撑建设。一是在科研平台的建设上,要充分认识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设备先进等有组织科研的属性价值,对组织结构及其制度建设进行必要的调整,通过制度的完善提升有组织科研的效率。二是在科研项目的选择上,要从国家和地方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选择自身的优势学科专业及国家和地方的薄弱领域,集中人财物资源协同攻关关键核心的技术领域。三是在制度设计上,要给予科研平台充分自主权,减少不必要的考核和冗余的非学术压力,让科研人员能真正专注于科学研究。四是在学科发展上,必须突破传统的学科概念,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主导下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注重新学科专业、新知识领域、新前沿方向的发展。五是在科研绩效评价上,须克服学术绩效至上的评价倾向,回归知识创新和科技突破的本质。
最后,高校高水平科研平台必须重视和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学生科研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对科技前沿的敏感性及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强调科学研究任务的同时,要为富有科研发展潜力和天赋的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参与有组织科研项目的机会,从而为自身发展培养和储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后备人才。
陈思成(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