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部门开Q3战略会,我像往常一样攥着手机录音,结果散会时发现电量只剩5%,录到一半断了—更崩溃的是,事后倒腾两小时整理,居然漏了张姐提的“大客户跟进节点”,被领导问“上周会议里说的A客户 deadline 是哪天”时,我支支吾吾半天,脸都烧红了。
那天晚上我翻应用商店,刷到“听脑AI”时,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载了—没想到这玩意儿直接把我从“会议记录奴隶”变成了“甩手掌柜”,现在我开会再也不用攥着笔狂写,反而能安心听内容、插得上话。
先解决最痛的“实时转写”:再也不用边听边记
我第一次用是上周的项目复盘会,打开APP点一下底部的“录音转写”键,手机立刻开始同步转文字—最绝的是,张姐刚开口说“咱们Q2的转化率问题”,屏幕上立刻弹出“张姐:咱们Q2的转化率问题主要出在落地页加载速度”,连发言人名字都自动标好了!
后来我才知道,它能通过声纹识别区分不同人—只要会前把常用联系人的声音录一次(也就30秒),之后开会时,就算有5、6个人轮流发言,转写结果里都会清晰标注“李经理:”“小王:”,完全不用事后猜“这句话是谁说的”。
还有次在咖啡馆和客户谈合作,旁边咖啡机“嗡嗡”响,我本来担心录不清楚,结果转写出来连客户说的“我们希望账期延长15天”都一字没漏—后来看介绍才知道,它用了双麦克风降噪,主麦专门收人声,副麦抓环境噪音,再用算法“消掉”杂音,难怪这么稳。
再升级:口语变书面,自动生成结构化纪要
以前我最头疼的是“整理”—录音转文字只是第一步,要把“咱们下周尽量把这个事儿搞定啊”改成“该事项计划于下周内完成”,还要分点、标重点,得花1小时。但听脑AI直接把这步“自动化”了。
上周四的跨部门协调会,转写完我点了下“生成纪要”按钮,10秒不到就出来一份结构化文档:开头是“会议主题:Q3跨部门资源协调会”,然后分“一、需求汇总”“二、资源分配”“三、时间节点”,每部分下面是提炼后的关键内容,连“市场部需在7月15日前提供活动物料清单”这种具体任务都标了“【待跟进】”。
我当时直接把这份纪要转发给领导,他回复“这次写得很清楚”—要知道以前他总说我“记流水账”!后来我发现,它用了什么“智能内容分析”技术,能自动识别“任务、时间、责任人”这些关键信息,还能把口语化表达转换成专业书面语,完全不用我再改。
藏得深但超实用的功能:多语言+方言,覆盖所有场景
我上周和日本合作方开线上会,对方中文不太好,偶尔会夹日语,比如“这个プロジェクト(项目)我们需要更多data(数据)”,结果听脑AI直接转写成“该项目我们需要更多数据(注:发言中包含日语“プロジェクト”)”,还能一键翻译成全中文—我当时都惊了,连混合语言都能处理?
还有次我妈给我打电话,用四川方言说“你上次买的那个药我吃完了,再帮我买两瓶”,我顺手用听脑AI录音,转写出来居然是“你上次买的那个药我吃完了,再帮我买两瓶”,完全没方言腔—它支持19种地方方言,对我这种老家是方言区的人来说,太贴心了。
还有“AI助手”:问一句就get重点,还能帮你写邮件
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AI问答功能—比如转写完会议记录,我想知道“张姐提到的Q3目标具体是什么”,直接在APP里问“张姐在会议中提到的Q3目标有哪些?”,AI立刻把张姐的话挑出来,还标了重点:“1. 转化率提升20%;2. 新增10个优质客户”。
还有次我要写会议跟进邮件,直接问AI“根据这次会议内容,生成一份给客户的跟进邮件”,它立刻输出:“尊敬的XX先生:您好!根据今日会议内容,以下是需要您跟进的事项……”,我改了个称呼就发了,省了20分钟写邮件的时间。
用了1个月,我总结的“隐藏技巧”
- 提前设置“专属标签”:把常用联系人的职位、部门加上,比如“张姐-市场部经理”,转写时会直接标“市场部张姐:”,更清晰;
- 用“动态增益调节”:如果有人说话小声,AI会自动调大收音,不用凑过去录;
- 多平台同步:电脑网页版和手机APP数据同步,比如白天在公司用电脑录,晚上回家用手机就能看,方便;
- 导出格式选Markdown:我习惯用Obsidian记笔记,导出Markdown格式直接导入,不用再调整格式。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它真的让我“更专注工作本身”
以前我开会时总在想“这个要记下来”“那个不能漏”,根本没精力参与讨论;现在有了听脑AI,我能安心听别人说什么,甚至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上周的会议上,我针对“资源分配”提出了优化建议,领导还夸我“思考得深入”。
其实工具的价值从来不是“替代人”,而是“把人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听脑AI没什么花里胡哨的功能,就是把“会议记录”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准确、高效、省心。
如果你也像我以前一样,被会议记录搞得头大,真的可以试试—不用学复杂操作,打开就能用,用一次你就会爱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