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樊雪婧
采访当日,是邓中亮紧凑行程中难得的空隙。初见面,他仍埋首屏幕前忙碌着,花白头发下专注的神情,让人不忍打断。
采访时,对个人学术研究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他低调谦虚、点到为止;对国家定位技术的未来,他乐观坚定、思虑周详……在他看来,科研从来不是枯燥、苦闷的,而是值得倾注一生的乐事。面对艰难险阻,他迎难而上、从未止步。
当他提出“把通信网和卫星网合起来”时,周遭全是质疑。可他眼里的冲劲藏不住:“全世界做不出来,难道我们就做不出来吗?”
这份勇气,也藏在他人生每一个选择里。从放弃副厂长职务北上求学,在北邮从零开始学通信,拒绝国外挽留毅然回国,到如今执掌航空类高校仍坚持科研,每一步都朝着“科研报国”的目标坚定前行。
比起“科学家”的身份,他更常提及“服务”的责任。在讲到“北斗+5G”提供隧道内精准定位、为矿山建设减少危险岗位时,他的语气明显轻快:“不管什么科研技术,能服务社会才有价值。”
采访结束后,我时常能想起他的一句话,“能把热爱做成事业,很幸福”。那一刻,我明白了,邓中亮追的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而是脚下的路、心中的国;他为中国定位技术找准了方向,也用一生为科学家精神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这,不就是我们该追的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