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是智慧之意
也是代指人工智能之意
“鉴”本义是镜子(核验校对)
引申为警示(提醒)
还有范例之意(规范传承)
因此,智鉴一方面是
人工智能对文书进行
核验、校对、提醒、监督、规范和传承
另一方面,智鉴也是“质检”(谐音)
苏州检察同仁们节前还在为结案而加班发愁?好消息来啦!今天,“苏检智翼” 家族再添新成员 ——“智鉴・起诉文书” 系列智能体正式上线。它以刑诉法第一百七十一条为核心审查依据,从审查起诉全流程到刑法适用全罪名,将法律规定的审查义务拆解落地,为司法办案提供辅助支持,助力提升办案效率、精准度与规范性。
“起诉书未过智鉴?”
→ 已成办案质量新标尺
“笔录矛盾点被智鉴照出来了”
→ 检察官高频口碑
先搞懂:“智鉴” 是什么?
锚定法定要求,明确六大角色定位
“智鉴・起诉文书” 智能体的核心价值,既源于对刑诉法要求的贴合,也来自清晰的角色定位,它始终以 “辅助者” 身份发挥作用:
→ 首先,明确六大核心角色
法律文书的核验者:对照法律规定与办案标准,核查证据采信、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中的问题;
法律文书的校对者:排查文书中的低级错误与格式,提升文书严谨性;
办案程序的提醒者:针对办案关键节点与潜在疏漏,及时给出提示;
办案程序的监督者:关注侦查活动合规性等内容,辅助强化程序监督;
办案程序的规范者:以统一标准引导办案程序,助力规范办案动作;
办案经验的传承者:总结一代苏州优秀公诉人的办案心得,让经验薪火相传。
→ 其次,紧扣刑诉法审查义务
根据刑诉法第一百七十一条,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必须查明五项关键内容:
(一) 犯罪事实、情节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
(二) 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
(三) 是否属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
(四) 有无附带民事诉讼;
(五) 侦查活动是否合法。
“智鉴” 正是将这五项法定要求,转化为智能辅助的具体方向:
“智”:科技内核,辅助提效
“鉴”:精准辅助,守住规范
以“核验、校对、提醒、监督”为核心动作,对接刑诉法审查需求,通过“靶向式”智能辅助,将“查事实、核罪名、防疏漏、督合规”融入办案环节,助力法律义务落实。
超实用!四大 “智鉴” 模块
防低级错、强规范
(以下案件均为模拟案件)
从案件受理到诉前收尾,“智鉴・起诉文书” 四大智能体,将角色定位与法定要求转化为具体辅助动作,尤其注重排查低级错误、提升文书规范性:
1. 智鉴・起诉意见书:案件初受理,辅助过好 “两关”
(上下更多)
公安机关移送案件后,智能体从 “核验者、校对者、提醒者” 角色出发,辅助排查核心问题:
核定性(对应法条第一项 + 核验者角色):辅助核查公安机关认定的罪名与犯罪性质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其他定性可能,为罪名判断提供参考;
查羁押(对应法条第五项 + 监督者角色):辅助比对羁押期限,提示是否存在超期风险,助力监督侦查活动合规;
判必要(对应法条第三项 + 提醒者角色):辅助分析案件是否属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提示起诉必要性,同时校对文书中 “罪名表述、期限数字” 等易出错内容,减少低级错误。
2. 智鉴・主证:讯问结束后,辅助 “扫漏 + 防错”
(上下更多)
检察官上传讯问笔录、被害人陈述后,智能体以 “核验者、监督者、校对者” 身份开展辅助:
辅助核查犯罪事实完整性(对应法条第一项 + 核验者):提示是否遗漏关键情节,证据是否能支撑事实;
辅助监督侦查合规(对应法条第五项 + 监督者):提示是否讯问侦查监督事项、财物处理是否合规;
辅助比对事实一致性(对应法条第一项 + 核验者):提示主要证据事实与移送事实是否存在偏差;
辅助排查漏罪漏犯(对应法条第二项 + 提醒者):提示是否存在遗漏罪行或应追责人员;
校对笔录细节(校对者角色):排查 “错别字、时间地点表述矛盾” 等低级错误,提升笔录规范性。
3. 智鉴・审查报告:案卷审查后,辅助 “挑刺 + 规范”
(上下更多)
检察官完成审查报告后,智能体从 “核验者、规范者、传承者” 角色切入,辅助逐项核查:
事实认定(对应法条第一项 + 核验者):根据证据辅助生成事实参考,提示与检察官认定事实的差异,辅助确保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法律适用(对应法条第一项 + 规范者):提示引用的法律条文是否匹配罪名与情节,同时校对法条编号、表述格式等,避免低级引用错误;
量刑建议(关联法条第一项 + 传承者):结合知识库中的量刑指导经验,辅助分析建议合理性,助力经验复用;
涉案财物(对应法条第五项 + 监督者):提示财物处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辅助监督侦查阶段处置合规性;
监督线索(对应法条第二项 + 提醒者):提示起诉意见书与审查报告的差异,辅助排查漏罪漏人风险;
附带民诉(对应法条第四项 + 提醒者):提示案件是否可能涉及附带民事诉讼,避免遗漏法定事项。
4. 智鉴・起诉书:诉前最后关,辅助 “守规范 + 防偏差”
(上下更多)
作为诉前文书关键辅助环节,智能体以 “核验者、校对者、规范者” 角色,用两大标尺辅助把关:
刚性规范标尺(对应法条第一项、第四项 + 校对者 / 规范者):对照上万字《苏州检察机关起诉书撰写规范指引》,一方面校对“字体、段落、法定要素格式”等低级错误,另一方面提示“七何要素”(时间、地点、行为等)是否完整,辅助符合“犯罪事实清楚”的法定要求;同时提示是否需载明附带民事诉讼,避免遗漏;
结论一致标尺(对应法条第一、二、三项 + 核验者):提示起诉书与审查报告在“事实细节、罪名表述、量刑情节”上的一致性,辅助确保罪名表述合规、情节载明完整,减少文书偏差。
划重点!
这些优势,让辅助办案更靠谱
法律依据清晰:全程以刑诉法第一百七十一条为核心导向,辅助落实法定审查义务,不脱离法律框架;
聚焦实用价值:既辅助排查“法条引用错误、文字错别字”等低级问题,也助力提升文书规范性,减少重复劳动;
坚守辅助定位:始终明确“检察官主导、AI 辅助”,智能体仅提供风险预警与建议提示,最终决策权完全由检察官掌握;
依托权威支撑:近两亿字、上万篇权威文章(含法律条文、司法解释、办案经验)构成知识库,辅助建议更具参考性。
好消息预告!
“智鉴・批捕文书”系列智能体
也将逐步上线
未来将覆盖更多检察办案环节
持续以辅助角色注入
“智慧动能”
敬请期待!
来源丨检察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