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铅笔道 海有梦
从西安交大实验室到华强北4张办公桌,再到服务全球300家头部企业的行业第一,这位90后安徽小伙用8年时间冲刺港股“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
近日,来自安徽合肥肥东县的合肥优艾智合『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优艾智合”)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优艾智合的核心业务是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简单来说,就是既能“走动”又能“动手”的『机器人』️。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往往固定在生产线上,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则能在空间内自主移动,完成巡检、搬运、上下料、维护等复杂操作。
目前,他们的客户遍布『半导体』、能源化工、锂电、 3C及其他制造、公用事业等众多行业。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优艾智合是全球最早探索具身智能技术并实现规模应用的『机器人』️厂商之一。按2024年收入计算,优艾智合在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公司中排名全球第一。其中,在中国『半导体』产业排名第一,在能源及化工产业排名第二。
01
优艾智合创始人叫张朝辉,出生于1992年,安徽宿州人。他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机器人』️学博士期间,所在研究所的大部分科研项目都与工业落地相关。
这种经历让他和伙伴们能够站在智能工厂设计的角度理解行业问题,形成了从企业需求出发理解问题的习惯。
2015年左右,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机器人』️成为热门概念。
但张朝辉观察到,市场上许多外观类似玩具的『机器人』️噱头居多,很难真正帮助产业落地。在他看来,两大核心变量的出现将在『机器人』️商业落地掀起一轮增长巨浪。
“基于自然导航技术,柔性大规模调度可以实现,而协作机械臂的诞生使得人机协作的安全性可以保证,这两大技术的成熟是当前复合『机器人』️得以落地应用的关键。”张朝辉回忆道,“这件事一定能成,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2017那年,25岁的张朝辉正在西安交大读博士二年级。他说服四位西安交大同门师兄弟,创办了优艾智合,南下深圳。
02
创业之初,他们挤在华强北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隔间里,几个年轻人跪在地上调试一台笨重的『机器人』️。
那时优艾智合团队面临着所有学院派创业者常见的挑战——有技术却缺乏市场经验。张朝辉幽默地将初始创业阶段称为“科学家式创业”:“找到一个场景敲下去,不对再换下一个,实际上并不高明。”
团队在华强北只租了8个工位,为了了解行业需求,他们深入接触了包括公交车轮胎查验、海关🛃危险品查验以及智慧档案抓取管理在内的20多个行业,验证技术可行性以及场景适配性。
“来到华强北一两个月后,我们就决定留在深圳。这里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优艾智合联合创始人兼CTO边旭回忆道。“依托珠三角高度成熟的供应链配套,在华强北,你可以立刻买到任何你想要的产品。这对硬件创业者是致命吸引力。”
转机很快出现。到华强北没多久,团队就为米其林轮胎调试出首款巡检『机器人』️,意外斩获200多万的订单。他们打造出全球第一款商用车辆巡检『机器人』️(ARIS-V),主要针对公共交通车辆轮胎检修无法高频检修等行业痛点。
03
随着初期交付的完成,优艾智合在市场与投资圈的知名度迅猛提升。然而,2019年,团队却陷入了巨大的战略分歧。
摆在面前的选项多种多样:有人主张向上游配件发力,生产专业的移动『机器人』️底盘;有人认为应继续深挖行业场景;还有人认为应当向软件方向发力。
这场大讨论持续近一周,核心团队真就在办公室睡了小一周。在体力脑力几近透支的边缘,团队最终达成共识:深耕行业场景,拥抱软硬一体。
“『机器人』️未来一定会为各行各业创造更高的价值,但和人类一样,需要专业的培训、教育。”张朝辉解释道。在他看来,优艾智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急于做平台的事,而应专注于解决『机器人』️产品与行业场景之间的链接环节。
基于这一战略决策,团队从只有70多人时就开始投入软件研发,打造了一套场内物流管控系统。这套系统后来成了优艾智合的核心竞争力。
04
优艾智合坚持“深入场景才能迸发创新点,获得持续生命力”的理念。2018年到2019年,不断有张朝辉曾在研究所时帮助过的企业找上门来,询问能否研发产品满足相关需求。在研究了泛电子制造行业的工业物流之后,新的方向就此确认。
2025年,优艾智合深入『半导体』领域,推出了多系列高精度激光SLAM导航复合移动操作『机器人』️产品。
『半导体』行业对『机器人』️的要求极为严苛——一盒晶圆价值百万元,一个『机器人』️一次搬8盒,精度要求极高。
优艾智合研发的『机器人』️实现了移动和对接货物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振动值严格控制在0.2g以下,成为国内外晶圆厂青睐的“『明星』️级”搬运工。
为了拿下『半导体』行业,团队付出了很多努力。“一般客户对于工业移动『机器人』️产品的验证周期是2-3个月,而我们为了拿下『半导体』行业,硬是用了1年半的时间。”张朝辉说。这番努力最终让优艾智合稳坐『半导体』行业工业移动『机器人』️“一哥”的位置。
优艾智合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
资料显示,优艾智合累计融资金额超20亿元。该公司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完成9轮融资。
2025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优艾智合却先后获得SIG、蓝驰等领投的3轮累计超亿元人民币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6月,其C轮融资金额达14亿元,创下工业移动『机器人』️领域单笔融资纪录。融资方包括SIG海纳亚洲、蓝驰创投、软银亚洲、松禾资本等知名机构,以及合肥、吴兴等地方政府产业基金。
如今,优艾智合的产品已应用于全球60多个国家。在东京、首尔、新加坡等高端制造腹地,这些来自中国的『机器人』️正在『半导体』车间里执行着精准的物流任务。
2025年,导演郭帆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眼相中”优艾智合的『机器人』️产品,将它们搬到了《流浪地球2》的大银幕。从华强北货梯间起步的『机器人』️,真正走向了代表未来的科幻世界。
回顾八年创业历程,张朝辉总结道:“我们选择了赛道,市场选择了我们。”
05
优艾智合的核心业务是为全球工业客户提供“一脑多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这听起来有些复杂,可以把它拆解开来看:
其核心产品是“移动操作『机器人』️”——一种既能像车辆一样在工厂里自主移动,又拥有像手臂一样操作能力的智能『机器人』️。它们的大脑是公司自研的高泛化工业具身智能模型“MAIC”,而身体则可以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呈现出多种形态。
其客户覆盖『半导体』、能源化工、锂电池、3C制造和公用事业等众多行业。截至目前优艾智合累计完成超过600个工业具身智能场景落地项目,服务超300家客户,其中包括超50家《财富》500强企业。2024年客户复购率超过70%。
优艾智合的『机器人』️产品主要是解决两大场景下的痛点:
一是工业物流。
在高精尖的制造车间(如『半导体』工厂),物料运输要求极高,既要稳定、精准,又要绝对洁净。人工操作不仅效率有限,还可能因疲劳、失误或人体产生的微尘污染,导致价值不菲的产品报废。
优艾智合的『机器人』️能以毫米级的精度,在保证超高洁净度的同时,7x24小时不间断地完成物料的自动运输和上下料,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良品率。
二是巡检运维。
在发电厂、变电站、化工厂等环境中,很多区域存在高温、高压、有毒气体等危险,人工巡检不仅辛苦,风险还很高。
优艾智合的『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进入这些高风险区域,进行全天候的设备监控和数据采集,及时发现异常并预警,从而保障人员和设施的安全。
他们通过提供定制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来获得收入。这笔费用涵盖了『机器人』️硬件、配套的行业软件模型、前期的规划设计、现场的交付部署以及后续的运维服务。
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022年至2025年前六个月,优艾智合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0.78亿、1.08亿、2.55亿和1.27亿元,相应的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2.35亿、2.60亿、2.00亿和1.40亿元。
06
在优艾智合的两大核心业务中,工业物流解决方案是其收入的主力。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人民币4665万元、6244万元和1.382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59.9%、58.0%和54.2%。这块业务,尤其是在『半导体』行业的应用,最能体现优艾智合的技术“底色”。
想象一下一个生产电脑『芯片』的工厂,里面布满了价值连城的精密设备,对环境的洁净度要求很高。在这里,一个装满『芯片』“原材料”(晶圆)的盒子,需要在不同的工序设备之间被精确、平稳地传递。任何微小的震动或污染都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优艾智合的工业物流『机器人』️,就是为解决这一挑战而生。
以其为国内某头部晶圆厂提供的解决方案为例,超过80台移动操作『机器人』️组成的集群,在工厂内协同工作。它们能实现毫米级的移动和操作精度,在搬运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值低至0.1g(g为重力加速度),远低于行业0.3g的要求,极大地降低了晶圆破裂的风险。
这些『机器人』️每天能完成超过1.6万次物料操作,全天累计行驶超过100公里,真正实现了生产流程的全自动化。这不仅解决了人力短缺和人为失误的问题,更通过优化物料流转,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提升了昂贵设备的使用率。
在市场方面,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优艾智合在多个细分市场中占据了领先地位。
按2024年收入计算,优艾智合在全球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中位列第一,市场份额为6.1%。在全球移动操作『机器人』️市场中,位列第四,市场份额为2.8%。
在中国移动操作『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优艾智合是最大的参与者,2024年市场份额达到7.1%。
按2024年收入计,他们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机器人』️应用中排名第一,在能源及化工产业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