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 7 点的苏州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护工正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佩戴 PF603 鱼型口罩 —— 柔软的 “鱼身” 轮廓贴合老人松弛的面部曲线,可调节的硅胶耳带无需拉扯就能固定,鼻托处的透气槽还能避免老人因呼吸较弱出现闷胀感。这款以深海鱼动态游弋姿态为设计灵感的防护口罩,不只在儿童、医护场景站稳脚跟,更通过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精确适配,以及与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创新,成为呼吸防护领域 “技术 + 民生” 融合的典型样本。据研发团队数据,PF603 鱼型口罩已在全国 30 个省份的社区服务中心、特殊教育机构落地应用,服务特殊人群超 8 万,相关技术方案已被纳入 3 项地方防护装备标准。
仿生技术进阶:从 “贴合” 到 “动态适配”
“传统口罩对面部轮廓的适配是静态的,而 PF603 做到了动态贴合。” 研发团队重心成员、材料工程行家林悦博士介绍,团队在原有金枪鱼仿生轮廓基础上,新增 “面部动态压力感应” 设计 —— 口罩内层分布着 3 处微弹性区域,能根据佩戴者说话、咀嚼等动作自动调整张力,避免传统口罩因面部活动出现的边缘翘起、漏风问题。经第三方检测,在模拟日常活动场景下,PF603 鱼型口罩的动态漏风率只 3.2%,远低于传统医用口罩 8%-12% 的行业平均水平。
材质革新同样值得关注。针对『敏感肌』与老年人皮肤脆弱的特点,口罩内层采用 “竹纤维 + 医用棉” 混纺面料,吸湿速率较纯医用棉提升 50%,且通过欧盟 OEKO-TEX 生态纺织品认证,无甲醛、无荧光剂;外层则升级为防水透气复合膜,在阻挡飞沫、粉尘的同时,能通过微孔排出呼出的湿气,避免长时间佩戴导致的面部泛红。“我们还优化了口罩的‘鱼鳃’透气阀,新增单向排气结构,呼气时阀门打开面积比之前扩大 30%,吸气时则紧密闭合,兼顾透气与防护。” 林悦补充道。
特殊人群适配:让防护 “无差别覆盖”
在苏州工业园区特殊教育学校,PF603 鱼型口罩的 “定制化版本” 成了师生们的 “防护利器”。针对听力障碍学生,研发团队在口罩耳带处加装了可拆卸的震动提醒模块 —— 当周围环境出现异常声响(如火灾警报、老师呼喊)时,模块会通过震动提示学生;针对面部有伤痕或畸形的学生,还提供 “3D 打印定制服务”,通过扫描面部数据生成专属口罩轮廓,确保贴合度的同时避免刺激病处。
“以前给自闭症孩子戴口罩要花半小时,现在这款他们自己就能主动戴上。” 该校生活老师张莉展示着学生们的口罩 —— 蓝色款印着盲文 “安全”,粉色款则有触觉凸起的卡通图案,“这些细节让特殊孩子觉得口罩不是‘约束’,而是‘伙伴’”。数据显示,PF603 鱼型口罩的特殊人群定制版本,已服务全国 200 余所特殊教育机构,佩戴满意度达 96%,较传统口罩提升 40 个百分点。
面向老年人,产品则聚焦 “易用性” 升级:耳带采用魔术贴而非传统弹力绳,老人无需拉扯耳朵,单手就能调节松紧;口罩包装上的使用说明字号放大至 24 号,还搭配图示与语音二维码,扫码即可收听佩戴教程;针对需要长期卧床的老人,更推出 “半面罩款”,只覆盖口鼻区域,减少对脸颊、下颌的压迫,方便护理人员喂食、擦脸。
产业协同:带动防护装备 “提质升级”
PF603 鱼型口罩的技术突破,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在江苏南通,为其供应竹纤维面料的企业,借助该产品的技术需求,研发出 “抵抗病菌 + 吸湿” 双功能纤维,产品附加值提升 30%,目前已为 5 家防护装备企业提供原材料;在广东东莞,负责口罩 3D 打印定制的工厂,依托为 PF603 服务积累的技术经验,开发出面向医美术后、烧伤康复等场景的定制化防护产品,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研发团队还联合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将 PF603 的仿生设计、特殊人群适配等技术要点,转化为《民用防护口罩人性化设计指南》地方标准,目前已有 12 家口罩企业参照该标准进行产品升级,带动区域内防护装备的用户满意度平均提升 25%。“一款好的产品不只要解决自身问题,更要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林悦表示,团队正计划将标准推向全国,推动防护口罩从 “达标” 向 “上乘” 转型。
谈及未来,研发团队透露,将针对高原、高湿等极端环境,开发 PF603 鱼型口罩的 “环境适配版”,同时与社区健康服务站合作,建立 “口罩使用指导中心”,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无偿的佩戴调试服务。“PF603 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舒适、安全的呼吸防护,无论年龄、身体状况如何。” 林悦说,这也是这款 “鱼型口罩” 始终不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