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猛台风,刚把珠三角浇了个透。
第20号台风博罗依,又在这两天擦过广东。
有人说,广东今年是捅了台风窝。
而广东人在应对台风前,熟练得让人心疼。
其实台风年年有,年年多。
向大海讨生活的广东人,一边科学防控,一边请神拜佛。
便有了再多再猛的台风,都不怕的勇气与魄力。
因为,背靠有神。
潮汕有老爷保号,南沙有天后护佑,还有北帝、三山国王、关帝等一众神活在人们心里。
人们心中不能没有“神”,那是千百年来面对灾害、敬畏自然的勇气。
粤西其实也有。
它们是散布在雷州半岛的 「南方兵马俑」
——石狗。
在湛江雷州,千年来,人们敬”狗“神。
大到生死,小到生活日常,狗子,无处不在。
有守海的、守山守河守井守塘的,也有守墓守桥守祠守门守宅的。
雷州人世世代代都明白,石狗的意义,是街头巷尾让人安心的存在;亦是面朝大海讨生活时,凶猛岁月里的守护神。台风来了,也不怕。
这些年,越来越多人通过石狗,认识雷州。
其中少不了像陈苗这样的石狗非遗传承人和守护者,一直在努力。
留过洋,在广州做到金融精英的陈苗,几年前人生意念一转,回老家雷州和“动物”打起交道。
这只凝聚着雷州千年美好期盼的狗狗,是她心中的故乡图腾。
「人们希望变得像狗一样坚强、强大。」
不忍心看到老家的精神图腾逐渐失传,陈苗回家接过祖辈的衣钵,挑起了非遗传承的担子。
这些年,她为石狗技艺和雷州文化四处奔走。
上了央视,上了综艺,将石狗带到各大展会,让无数人通过石狗了解雷州,那个身处湛江的遥远海畔。
现在,陈苗也有了新的名字。她一出场,大家都说她是那个黑发长长、超有范儿的“石狗姐姐”。
前不久,我们和陈苗做了个采访。
以狗为窗,重新认识这个以狗为神的湛江小城
——雷州。
小长假要到了。
也顺便给大家推荐这座小城,
国庆反向游,雷州值得!
01
石狗姐姐
和走红的雷州石狗
看过世界后,倒越是牵挂雷州。
这座小城离繁华很远,但离儿时的梦最近。
从英国诺丁汉大学毕业后,陈苗在广州工作了一段时间,也成为了小时候理想中长大后的自己。
有体面的工作,相对好的生活,还有可盼的未来。
| 陈苗在国外
可人就是这样,离开故乡,才懂得故乡的份量。
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仿佛一个人身上所有的痕迹,都来自那里的馈赠。
在陈苗心里,雷州的独特,有着更为深厚的意义。
不仅是西海岸瑰丽的夕阳。
这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狗文化,有最美的骑楼街,承载着美好的儿时记忆。
陈苗放不下这里,更放不下父亲和舅公操持了大半辈子的石狗技艺。
这种有意思的石狗文化,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是古雷州地区自然条件的产物。
古雷州曾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先民们以农耕狩猎为生。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他们共同选择了能保护庄稼、狩猎、看护家园且有灵性的狗作为图腾。
陈苗从小和石狗还要更亲近些。
父亲陈应葵和舅公吴其林,都是国家级非遗雷州石狗的传承人。传到她这,是第四代。
雷祖祠门前两个像狮子的石狗,就是父亲和舅公的作品。
深厚的文化印记早就在陈苗身上烙下了。
| 陈苗和父亲
小时候,陈苗在父亲的雕刻厂中长大,那里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父亲带着伙计们认真雕刻石狗的场景,如同电影般在她的脑海中不断放映。
“小时候我父亲带着伙计们干活,氛围特别好,大家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把石狗雕刻好。那对我来说就像一方圣地。”
陈苗回忆起童年时光,眼中闪烁着光芒。
在那个小小的雕刻厂里,她不仅看到了精湛的技艺,更感受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热爱。
做了50多年石狗的父亲,每日依旧在工厂劳作、带徒弟。
这份匠心,让陈苗被父亲的精神感动,也有了一些危机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渐渐年迈,力不从心,曾经热闹的雕刻厂也面临着关门的境地。
“父亲一个人干不过来,若工厂关门,石狗宣传不出去,也不会有人做了。”
陈苗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家族技艺和雷州石狗文化的重任。
于是,2023年下半年,她放弃了国企的工作,回到家乡,决心接过父亲的担子,让雷州石狗这一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她创立了工作室,开始用年轻人的思维,做创新,将石狗做成文创宣传出去。
她带着石狗上央视,向所有人骄傲地介绍这份来自家乡的精神文化。
她一遍又一遍讲述着雷州石狗的故事。
因为雷州石狗跟雷州半岛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能体现当时的时代背景,所以让人们看见石狗,也就让更多人看见不一样的雷州。
02
以雷之名,
雷州有狗狗给的勇气
有人开玩笑说,雷州「生猛」的名声在外。
那这到底是雷神给的无畏,还是狗狗给的勇气?
不妨来雷州看看。
说起雷州,她最独特的地方之一,首先是名字,然后是地域。
地处岭南之南,琼州以北,半岛全境位于湛江市境内,东方是南海,西边正对着北部湾。
换句话说,有点远。即便我们都在广东,也不算十分便利。
△雷州的老街,有东南亚的风情
从广州出发,需要高铁转高铁,或者高铁转自驾,即便湛江市区本地人,也需要驱车一个多小时才可以抵达。
甚至语言,也是不甚相通。
这里所讲并不是粤语,而是闽方言的分支。
南宋末年,陆秀夫在福建拥立宋端宗,后来元军攻打福建,他们便西逃广东。
崖山海战之后,这些福建来的南宋遗民便再行向西,定居到雷州。
也正是相对封闭的山川环境,与并不舒适的气候条件,
让雷州人天生就有了无畏与勇猛,以及自得其乐的内核灵魂。
于是几百年来,在自己的步伐里,不疾不徐地的前进。
在雷州看石狗,不是难事。
可以到陈苗的非遗工作室,去感受石狗技艺背后的故事。
也可以上街头。
顺着雷州的西湖,去到雷州博物馆,这里是雷州石狗最多的地方。
不比杭州西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也不比惠州西湖的小家碧玉,
雷州西湖有自成一统的独特韵律。
一边厢,岸边树木繁密,无数老人们聚集在树下打牌、游戏;
另一边厢,仿佛二十年前的古早小店林立,工作日依旧市民如织。
△西湖边小店林立
5元理发, 10元按摩,
每个人看起来都有条不紊,三角梅和晾晒的被褥是这座城日常的浪漫,不合时宜的闯入者依旧是我们。
一路感叹奇妙,窄路走到头,雷州博物馆到了。
巨好预约,巨少人。
在一楼就可以看到目不暇接的石狗文化群像。
有形态各异的石雕狗,也有石狗大王。
据说,不同样貌的石狗,也代表了不同性格和阶级的石狗品类。
形态各异的石雕狗们,各个都像是有了自己的脾性。
雷州人认为石狗能镇压邪气,所以大都在村口、巷口、水口、塘边、河岸、海堤等地方放置。
希望这一整年可以风调雨顺,平平安安。这也成为了雷州地区众多庙宇和神灵文化中,颇有特色的一笔。
当然雷州,不只有石狗。
你可以从三元塔公园开始行走,走过老旧的曲街,也走过活化后弥漫着盎然生机的新曲街,一路直达南亭街,和南门市场。
三元塔是雷州的地标,明朝万历年间所建。
本名叫做启秀,在挖地基时,发现3只蛇蛋,取「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之兆,改名三元塔。
三元塔公园,则相当静谧与安宁。
进门就能看到繁茂的树荫,古早味浓厚的篮球场。
中午时分,我们看少年们上篮,后面就是童年记忆里的宿舍楼,斑斑驳驳,可以说恍如隔世,也可以说穿越了时光。
△这个篮球场,很有复古感
这几十年的雷州,似乎是用自己的节奏在行走,没有太大的变化,也没有太多的焦灼。
曲街的旧貌骑楼,则绵延上千米,每一栋小楼都保持着原初的样貌,欧洲、南洋和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在这里交融。
楼上依然有本地居民居住,楼下则是街铺,没有商业化的痕迹,街铺们下午两点都没有开门。
有一种让人会心一笑的无序感,也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生活气息。
看嘛。
好容易寻得这里最有名的「炎记猪仔肉」。
发现老店变新店,并且依然下午三点才开始营业,淡定得很。
△当年著名的炎记老店,如今已经修缮
好容易打到一辆车,
没想到一公里的路程等了15分钟,
司机最后打电话说不好意思啊,要不你们打个摩托吧?
哭笑不得,属实被他们自己的生活节奏所征服。
也是一种粤西特有的,日常随机的情趣。
也是,这里不像旅游城市骑楼街般喧闹,只有当地人静静地生活。
我们像是一不小心的闯入者,有点唐突,也有点奇妙。
一路沿着老街行走。
曲街的后半段重新进行了修缮,但建筑外观透射着百年前华侨归乡的荣耀。
他们在外洋筚路蓝缕,用累累硕果来装点家乡的宅院,百年以后这里仍然承载着后辈的乡愁。
我们一路直达南亭街,到南门市场。
才于下午两点多寻得一家吃「猪仔肉」的摊档。
雷州猪仔肉是其美食中的一绝。
做法也很生猛。
将10来斤的小乳猪经过高温蒸煮后,再配上酸醋调出来的汤。
看起来过于犀利,但吃起来绝对可以大快朵颐。
猪肉没有肥腻的味道,蘸上特制的豆酱后,口感爽朗醇香,汤汁清淡酸爽,初喝一口确实刺激,够酸!
但正好也解了肉的浓郁。
卖相一般,但吃起来惊为天人。
这也是雷州美食的特点,
正好可以诠释雷州整个城市的内敛与「做自己」。
我们在南亭街口真武堂,还路遇了一群中午放学的孩童。
眼睛清亮、皮肤黝黑,在街巷玩耍。
看到我们有些害羞,有些兴奋,倒也蹦蹦跳跳来打招呼,自顾自地又跑开了去。
让这安静的老街,多了一抹勃勃生机。
继续行走,更多的生机与神秘,掩映在近代建筑街区中。
有雷州特有的雷剧舞台,还有无数神祇庙宇和先贤祠堂:伏波祠、康皇庙、关部宫、天宁寺、十贤祠……
大多数的庙宇在地图上都无法搜索到,深入街巷中却又随处可见。
小城以“雷”冠名,始于唐代贞观年间的陈文玉,他向朝廷提请改地名为“雷州”,并成为首任雷州刺史。
这位陈文玉由于治理边疆功劳卓著,死后被唐太宗敕令建庙,也被当地人尊为“雷祖、雷神”。
雷祖祠也成为了当地最重要的庙宇。
相传雷神的父亲是当地一位猎户,养了一只九耳猎犬,哪只耳朵动就说明那个方向有猎物。
有一天这猎狗九耳齐动,猎户邀请邻居一起进山。但是环顾山岭一无所获,猎犬在地上倒是挖出了一颗巨大的蛋。
猎人将蛋抱回家,次日雷电交加劈中巨卵,从中蹦出一个小孩子,两手各上分别写着“雷”和“州”,这便是雷神陈文玉降生的故事。
03
浩瀚与温柔,大海给的能量
台风会走的。生活依旧。
雷州这座小城的宝藏,是这浩瀚的大海。
雷州人民从小就和大海打交道,吃着海鲜长大。
海是这人们的情怀所在,更是生活所依。
你可以从城区一路向更南的方向行驶,一个半小时抵达 流沙镇。
比起『社交平台』上爆火的天成台与乌石渔港,
流沙镇的海边倒是给了我们更多的惊喜。
真·冷门·小众·最美小地方。
△一面通往浩瀚的海洋,一面通往南珠养殖基地
流沙码头水深、水质好,是中国珍珠第一村。
据说小小的流沙一带,
集中了80多家珍珠加工厂,成为了国际珍珠价格的晴雨表。
圈内俗话所说的——
「东珠(日本产)不如西珠(西洋产),西珠不如南珠」里的南珠,七成就来自于这里。
只是太低调,大部分人不甚知晓。
想来,这同样也和雷州人「做自己」的性格,
不谋而合。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本来是从流沙码头出发12海里的海洋牧场——海威二号。
这是雷州的骄傲,也是湛江人民的智慧与荣光。
风平浪静时,一个半小时可以抵达,
继而就能于浩瀚的深海中,看到这个全国瞩目的钢铁巨兽。
叹为观止。
勇敢而勤劳的雷州渔民和养殖者,
在近海和深海,用自己的智慧搭起了一条海洋生命与产业通道。
渔民们可以在深海智慧养鱼,
湛江人从小吃到大的金鲳鱼,能一小时从海洋牧场直达餐桌、直达售卖柜台,
可敢想?
还是那句话,雷州还是太低调。
这里不只是勇士之猛,还有勇士之谋,之眼光。
坐快艇回来的路上,海风吹得沉醉。
要是运气好,在流沙码头,养殖珍珠的西海岸,还能遇上无与伦比的落日。
潮水已退,滩涂蔓延。
沙滩上是一环环的海浪退去所形成的环形痕迹,
远方是仿佛要掉进鱼网里的浪漫落日。
仿佛也是,山海与天地,给勇敢而勤劳的雷州人,
在一天辛苦的劳动之后,
在这么多年,与天地,与山海的命运博弈之中,
一份温柔的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