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洪超
走进辽宁省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活力涌动:芯源微研制出应用于集成电路前道『芯片』制程的单片式清洗机,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新松工业『机器人』️接连亮相央视春晚与元宵晚会,展现“中国智造”硬核实力;东软智睿的极光智慧放疗系统突破国际垄断,性能跃居全球先进水平……
这些都源于制度改革与服务升级的驱动。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建政策矩阵,从企业培育、产业发展到人才落地形成全链条支持;组建中央法务区,打造全要素知识产权展示传播中心,保障创新成果;以“浑南会客厅”优化审批流程,通过“一件事”集成服务模式,配备专业化帮办团队,实现审批流程“全科受理、全程代办”,让企业从“多头跑”变为“一次办”。
作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的生力军,全省96家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含11家国家级经开区、85家省级经开区)正以改革为笔,勾勒高质量发展蓝图。今年年初,辽宁省商务厅牵头开展全省经开区改革调研,经过专家论证、各界座谈与多轮审议,于5月份出台《关于深化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推动96家经开区“一区一策”制定实施方案。从事权、财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到创新市场化运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一系列举措直指体制机制痛点,让经开区权责更清晰、管理更高效、活力更充沛。
今年上半年,全省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7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7.4%,全省经开区进出口总额实现262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70.9%。11家国家级经开区扛起了“龙头担当”,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省经开区总量的49.3%、43.8%和39.5%,成为驱动辽宁经济加速前行的强劲引擎。
从『芯片』制程到高端装备,从政策创新到产业集聚,全省经开区正以“创新+改革”驱动,书写东北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机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