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至20日,第二届中国(宁波象山)北纬30°科幻电影周在东海之滨的象山再度启幕。作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科幻电影工作委员会倾力打造的顶级科幻主题平台,本届科幻电影周以“越山海,向太空”为主题,举办了开幕仪式、科幻电影学术交流、创造营·沙滩首映会、国际科幻大师班以及北纬30°科幻荣誉盛典等系列活动。
作为中国影协科幻电影工委会秘书长、本届北纬30度科幻电影周策展人,马贺亮围绕科幻电影创造营的课程设计、AI技术应用及工业化探索等议题展开分享,结合活动实践与行业趋势,阐述了针对科幻人才培育与科幻电影发展的具体规划。
聚焦从业者,以“科艺融合”筑基科幻创作
谈及创造营如何引导青年创作者平衡科幻电影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马贺亮明确课程核心定位——“是一次面向行业从业者的专业培训”,而非大众科普,通过“科学+科幻+电影”三位一体的课程设计,为创作者搭建科艺融合的知识体系。
在师资与内容设置上,课程精准匹配不同维度需求:
- “科学维度”:邀请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恒星级黑洞权威专家苟利军,普及天体物理、中国航天及地外探索知识,为科幻创作提供硬核科学支撑;
- “科幻维度”:吴岩从科幻文学与科学双视角切入,既解读中国科幻文学如何随航天科技发展表达时代观察,也横向对比前苏联、美国科幻发展背后的文化传统,同时结合科幻作品与电影案例,让创作者理解科幻与科学的共生关系;
- “电影维度”:邀请具备科幻创作经验的导师,在讲解科幻电影时融入硬核科技知识与科技哲学思考,其自身“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创作经历,也成为鲜活案例。
马贺亮强调,这类课程并非割裂的知识传递,而是“相互融合统一”——科学家讲课会结合科幻电影举例,电影人分享时也会深入解读科技逻辑,让创作者在学习中自然建立“科学为基、艺术为表”的创作思维。
从“辅助美术”到“深度融合”,未来定位将动态迭代
针对AI在科幻电影制作中的作用,马贺亮认为其影响将覆盖整体电影生态,但对科幻电影的助力尤为突出:“科幻电影需要大量视觉冲击力强的奇观场景,传统实拍需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与人力,而AI能快速解决奇观场景实现问题,同时提升美术工作效率——从概念设计到画面呈现,AI可优化科幻电影更体系化、复杂化的美术流程。”
不过,本届创造营的AI应用仍存局限:因筹备时间紧张及行业尚处“AI与电影制作磨合阶段”,AI暂未参与概念设计环节。马贺亮希望在未来创造营中,将推动AI“更深度、更早介入”创作全流程:“后续会提前开展技术论证,让AI不仅辅助美术,还能融入制作与创作环节,探索更高效的科幻短片产出模式。” 关于AI电影的定位,他提到本届将其归入“动画领域”——因AI影像生成无需真人实拍,与粘土动画、定格动画等传统动画技术逻辑相近,但这仅为2025年的阶段性定位:“随着AI介入电影制作各环节,未来每一年甚至更短周期,都需对AI电影的定义与定位进行重新梳理。”
紧扣航天趋势,以“基础设施+流程”支撑创作落地
在谈及创造营为何以“太空”为主题时,马贺亮指出这与当下科幻电影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目标及现实条件紧密相关:
一方面,中国太空探索与航天技术发展迅猛,但社会与文艺创作对其了解不足,“科幻发展必须与国家科技发展同频,创作者需知晓航天领域的科研成果与改变,才能将这些思考投射到作品中”;
另一方面,创造营依托科幻工场建设,核心道具团队来自《独行月球》等科幻项目,具备现成的太空题材创作基础。而在科幻电影工业化探索上,马贺亮将创造营的实践总结为“搭建体系化基础设施”:从实体物理道具起步,逐步构建“实体-虚拟-数据资产库”,为创作者提供全流程支持。“我们希望创作者来到这里,能明确道具找谁做、场景找谁搭,无需依赖个人资源。”他强调,工业化流程并非削弱导演才华,而是“放大才华”:“清晰的工业化流程能为导演的科幻创意提供全方位支持,让创意从构想落地为影像,而非停留在剧本阶段。” 此外,工业化培育还配套“制片培训”:通过课堂讲解与实地考察结合,让创作者提前明确“哪些想法能实现、用什么方式实现”,从源头降低创作试错成本。
对于创造营的未来拓展,马贺亮表示将重点加强AI技术应用,后续具体规划中进一步细化,但核心方向始终围绕“为科幻人才提供科艺知识、技术工具与工业化支撑”,助力中国科幻电影在拓荒期稳步前行。
创作需要“从蓝图到落地”,创造营的课程设计、AI技术探索与工业化基建,更像是为中国科幻搭建了一套“生长坐标系”——它清晰地回答了“创作者该如何平衡科学与艺术”“低成本做科幻有哪些路径”这些核心问题,让“科艺融合”不再是抽象的行业口号,让“年轻创作者少走弯路”有了可落地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