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能看到黄仁勋在说到AI『芯片』制造的时候,都始终看好中国的制造能力和技术的演变,虽然现在中国『芯片』的制造能力还不如全球最顶尖的企业,但是在AI『芯片』研发方面,中国厂商的技术能力进步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差距在快速地缩短。更主要的是,虽然当下在制造方面由于种种限制,中国的制造能力还有差距,不过,或许只差一半个身位。
近日,黄仁勋表示,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发展迅速,目前仅落后美国“几纳秒”。他呼吁美国政府放宽对华出口限制,允许美国科技公司在中国市场展开竞争,认为那符合中美双方的利益。黄仁勋在一档科技播客节目“BG2”中表示,中国拥有庞大的人才储备、充满活力的工作文化以及存在于各省之间的内部竞争环境,他将中国『芯片』产业称作是“一个充满活力、创业精神、高科技、现代化的产业”。
他还提到,自己曾听到有人说中国造不出人工智能『芯片』(AI),没有制造能力,落后美国两三年,“这些听起来太荒谬了……中国现在仅落后美国几纳秒,所以我们必须去竞争。”曾几何时,市场还传闻中国『芯片』比美国『芯片』至少落后10年,如今已经到了“几纳秒”的时间了?
对于黄仁勋来说,这样说有几方面的考量:其一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英伟达』一直希望美国能够放宽限制,允许『英伟达』的『芯片』更多地进入到中国市场。其二是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确实增长很快,虽然在某些方面进行限制,但是技术的进步往往都是有多种解决方案,一旦可以绕过一些瓶颈之后,或许突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那时候,就不仅仅是跟随了,而是极有可能快速超越,这也是黄仁勋担心的事情。他希望美国放开市场,一旦自己的『芯片』能够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得到『芯片』,一方面可以增加自己的收益,另一方面就是让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多的市场,进而影响到中国企业研发的投入,毕竟有可以使用的『芯片』产品,何必再花大力气去搞研发?
于是,我们看到,黄仁勋说他希望并相信中国将继续保持“开放的市场”,“对中国而言,最有利的是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在中国竞争,并且他们自身也能参与到充满活力的竞争中,他们也希望走出中国,参与到全球市场中来。”黄仁勋再次呼吁美国政府允许美国科技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称在中国市场保持竞争力能够让美国企业“在世界各地扩散技术”,也将“最大限度地提升美国的经济成就和地缘政治影响力”。
众所周知,随着AI技术高速发展,『英伟达』的图形处理器(GPU)业务水涨船高。但近年来,美国政府为打压中国『芯片』发展,实施了严格的出口管制。面对美国政府的打压和限制,中国企业也正努力推出可以替代『英伟达』的国产AI『芯片』,抢占『英伟达』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份额。例如,华为上周公布了昇腾AI『芯片』未来三年的产品迭代路线图,通过“超节点+集群”的算力解决方案,以集成的方式满足持续增长的算力需求。除了华为之外,阿里、腾讯、百度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也都加大对『芯片』研发和设计的投入,争取在供应链上获得更大的自主可控能力。
而且,『英伟达』推出多款对华“减配特供版”『芯片』,但越来越多的中国买家已不愿买单。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自主创新,加大对『芯片』研发的投入。他们都在投资定制『芯片』,要么通过内部『芯片』团队,要么通过资助初创公司。2024 年中国 AI 『芯片』市场规模突破 300 亿美元💵,黄仁勋预测 2027 年将达 500 亿美元💵。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中国企业在坚持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方面是人才技术红利。全球 50% 的 AI 研究人员来自中国,华人『工程师』在『芯片』领域占比超 30%。另一方面是绕开传统技术能力的机会也在增加,避开 EUV 依赖,在 Chiplet 封装、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建立优势。
通过黄仁勋的评价,让我们看到中美『芯片』之间的竞争格局。技术差距在收窄,但生态博弈才刚开始。中国『芯片』或许仍需时间突破光刻机等 “卡脖子” 环节,但当 150 万开发者、万亿级市场需求与国家战略形成合力,“几纳秒” 的差距终将在迭代中归零。正如黄仁勋所言:人类进步从不是零和游戏”—— 但这场竞赛,中国已没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