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AI搜索好用吗?可以更好用吗?
现在不论用哪个AI,界面简单到恨不得一个对话框解决所有问题。
不过,之前我常有个担心,简单的一个对话框,真的能解决复杂的需求或者问题吗?
过去二十年,搜索引擎是人类与『互联网』的接口,但它始终只是一个工具。
我们必须精准下达指令,它才会吐出信息。
而大部分AI搜索,好像也不过是这个模式的升级:更快的结果、更好的自然语言交互,但依旧逃不开“你提问、它作答”的范式。
Agentic Search 却有点范式跃迁的感觉。
更像一位拥有自主意识的研究助手,会在你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主动提出假设、检索验证、修正思路。
不需要每一步都精确操控,它已经在默默推演,为你找到了下一个更优解全链路的解决方案。
所以秘塔的Agentic Search,在我看来就不是AI搜索的升级,更像是信息获取进入了“共创共研时代”。
https://metaso.cn/
我把秘塔 Agentic Search 用在了最近的工作里,同样的输入框,不像有些产品只是给我答案和链接,而是把一件事按目标拆开、跑成一个形式丰富的结果。
内容工具在比“谁会写”,协作工具在比“谁会传”,而真正决定胜负的,是“谁能走完路”。
Agentic Search 的打法简单粗暴:把「搜、想、做」收进同一个动作里。
下面带大家看看秘塔这次的Agentic Search,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01. 想法即搜索,链式出结果
我的问题是:“请帮我整理近2022-2025年关于量子计算在AI领域的应用论文,标记出关键时间节点和论文创新点”。
过去的秘塔是这样,论文非常丰富,产出结果像学术文章,内容很硬核,但可读性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升级之后的秘塔Agentic Search,就好像学术专家也学会了脱口秀整活。
不仅能选择语言风格,这次多了一个【美化输出】。
啥是美化输出?别着急,看结果——
秘塔的Agentic Search开始干活了,看它的过程,像个「反应堆」。
他把「搜→想→做」拧成一根绳,用之前的数据优势和模型算法基础,通过更Agentic的组织方式,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
所以,在屏幕上看到的是一个安静的搜索框,背后却是能自己按目标拆解、自己串工具、自己把事情往前推的工作流。
官方对它的描述很直白:一次任务里,它可以自主走完 5 到 15 步。
这句话我第一次看到时,有一种「桌面被清空」的轻松感。
更准确地说,这就是Agentic路径——不是你问它答,而是它围着你的目标主动计划、调用工具、给出过程与结果。
IBM 给这类系统下过一个更系统的定义:它们会围绕目标做决策、计划,再去执行;界面可以很简单,真正的复杂度藏在“能走路”。
了解硅谷Agentic AI叙事的朋友可能会心一笑:Agentic的价值,就在闭环;Agent反而只是一个在国内更常用的表述,还总被联想到特工。
好界面是门面,能走完全程才是底座。
02. 边想边搜,边搜边做
Agentic Search似乎更像活人了,还能“边想边搜,边搜边做”。
我想看看,看似简单又基础的入口,还有哪些润物细无声的功能。
于是,我让他来一次更复杂的——这是一个单词表,我想看看他能做出来什么样子。
以下是提示词:
我让秘塔来完成一个网页,而且是可交互的网页,可以说早已经脱离了所谓AI搜索的能力范畴。
像Perplexity等海外大用户体量的AI搜索工具,在完成度上也有不及。
https://metaso.cn/s/8ymThJf
整个链路中,环节清晰透明,还能停下来听我新的指令,把「信息、搜索、效果结果」这几个要素,很好融在了一起。
现实里,专家可能眼高手低,擅长动手的不一定有理论高度,懂得多的未来做得好、能做事的未来有战略思维……
但是秘塔Agentic Search能「边想、边搜、边做」,还是三合一了!
都不是三个臭皮匠,是三个诸葛亮,拧成一股绳。
再看一个例子,当我们微信收藏里有大量的微信公众号来不及阅读,又不想看文字堆砌的总结,怎么办?
把两个公众号链接,一起交给秘塔AI,然后告诉它:根据这两个内容,帮我合并整理成一个网页,网页要要有核心观点,插图示例演示,每个示例要有一段语音讲解,语音内容来自原文。
同样,打开【美化输出】,选择【深入模式】。
从读取网页内容,到配置插图、再到TTS,一气呵成,总共用时41.39s。
两篇文章内容,有配图、有总结,还有语音讲解,这是Agentic Search的结果。
https://metaso.cn/api/s/joZIKS6
在Agent时代,我们看到,生成内容的单位,开始用秒来衡量,甚至精确到了毫秒。
用上了Agentic AI以后,度量的单位,可以是小时、分钟,交给AI的任务,可以是这个小时给AI的排期内容是什么,在15分钟内,能产生多少内容等等。
有朋友可能会问,这和“大模型搜索框”到底区别在哪儿?
我想引用一个行业的比喻:从副驾到自动驾驶。
今天许多系统仍停在 2—3 级的“半自治”,但能够显著缩短“你说—它找—你再拼”的链路,把更多时间留给判断。
这类转变在媒体、咨询、法务等场景都能直接看到效益;当然,它也提醒我们,越是自治,越要建立过程的可见性和边界的可控性。
03. 图片输入、图片输出
如果光是文字不过瘾,秘塔AI的图片搜索内容,更是强大到一种“孤独感”。
别人家的图片能力,通过OCR提取个文字,看图讲故事这样的,而秘塔AI的Agentic Search,给你文字背后的内容
比如说下面这张图:
就是一张很普通的公司组织架构图。
现在我想通过这张组织架构图,根据职位和部门,分析各个部门需要招聘什么性格的员工(参考MBTI的分类)能更好的胜任工作。
同时把招聘的人员画像用雷达图的方式展示出来,各种雷达图还可以交互进行调整。
好了,交给秘塔的Agentic Search开始工作。
可以清晰的看到秘塔的工作流:先分析、再绘图。
每一步都清晰可见:
2分钟不到,准确说是118s,秘塔整理完毕:
来,看看秘塔AI做的交互,是不是很酷炫?
直接告别长篇图文,自己部门选择自己更契合的员工类型,就问丝不丝滑。
这大概就是搭建期待的智能体样子,不用学任何复杂的技术,甚至都不用了解工作流、智能体等操作,直接一个入口解决所有问题。
再加一句话,还能基于人才画像,生成招聘海报👇
Prompt:把人才画像图,设计成5张风格差不多的海报,作为招聘主题的漫画和口号。
04. 写代码计算,更准确!
解方程,对很多大模型、Agent产品都是挑战,计算失误或者幻觉问题仍然高频出现。
我把一道高考难度的方程题拿给秘塔AI搜索:
除了通过推理模型的数学能力来计算,还可以「编写代码+可视化图表绘制」。
在计算时,通过调用python的符号计算库代替大模型直接解题,保证结果的正确性。
过程非常严谨,数形结合,动态展示函数变化,结果当然也是分毫不差。
以及高等数学里比较抽象的「双叶双曲面」,也能画出函数图,复杂公式不仅变直观了,还能交互、变化。
任意拖拽、旋转、放大缩小、调整参数,都很流畅丝滑。
https://metaso.cn/s/SLXyxBz
会让我感慨,当年学高数走了多少弯路!
如果能从一开始就有秘塔这样的工具,结合编程、可视化交互,理解抽象的数学公式能具象太多了!
05. 一个Agentic Search工具,抢了多少音乐模型饭碗
用AI做音乐,不是海外产品的专利。秘塔现在也可以!
我们先来听听效果:
说时候,这个歌,我让周围5个朋友听了,以为是哪位野生RAP歌手唱的,最后跟他们说这是AI创作的,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人的干预。
当然,除了一段提示词,提示词就是下面这样👇
和之前的Pipeline类似,秘塔AI这次的Agentic Search开始“边想边搜边做”的模式,开始意图理解,然后开始搜关于“牛马”的内容,最后开始创作歌词,编曲,整个过程仅仅只需要42秒。
06. 让我们做Agentic Search的船长
2025年,被称作Agent的元年,Agent到底该如何定义,似乎一直没有个准确的具象化描述。
电影《信条》中,女科学家劳拉这样解释“信条”:“不要试图理解,要感受它”。
这一次,Agentic Search的强烈感受,是秘塔带来的。
我们常常习惯于把一个个工具叠起来对付工作:搜索叠笔记、笔记叠表单、表单叠排版……每叠一层,成本就往人的身上转移一分。
Agentic 的态度刚好相反——让AI去完成综合的任务,让人来思考方向。
如果说传统搜索的尽头是“链接”,那 Agentic Search 的则又一次抬高了“交付物”的价值。
从底层机制来看,Agentic Search真正开始实现目标分解、子任务规划、工具编排;先想清楚“怎么走”,再一口气“走到底”。
秘塔AI搜索还有两个看得见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