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歇的地质追梦人】 ——记驽马精神践行者冯增昭教授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曾有一位老人像不知疲倦的驽马般执着前行。他总说:别人一天走完的路,我花十天慢慢走,只要不放弃,总能到达终点。这位用脚步丈量山河的,正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冯增昭教授。2023年1月5日,这位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学者永远停下了他探索的脚步,享年96岁。 深秋里的网红科学家 2022年深秋,《环球人物》记者见到冯老时,这位银发学者刚因一场演讲意外走红。那年7月,在国际古地理学会成立大会上,佩戴着助听器的冯老站在聚光灯下,用中英文铿锵有力地致辞。镜头记录下这个瞬间:两根细细的助听器线垂在胸前,却遮不住他眼中灼灼的光亮。 随着媒体报道的传播,这位宝藏学者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助手郑秀娟统计,相关报道最高获得150多万次浏览。人们不仅惊叹于他充沛的精力,更被他深耕沉积学数十载的学术贡献所震撼——从开创性理论到方法论构建,他像一位执着的探路者,在学科地图上不断插下新的路标。 冯铁腿的野外人生 2011年初秋,北京永定河谷的一处野坡上,85岁的冯增昭正弓着腰审阅论文。为验证文中观点,他特意带着学生来到现场。照片里,三位年轻人围成保护圈,而老人就坐在13亿年前曾是古海滩的岩层上,专注得忘了时间。 古地理学研究要以百万年为单位。冯老常这样解释自己的事业。这门穿越时空的学科,既能为矿产勘探指明方向,更能揭示地球环境变迁的奥秘。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冯增昭常年带着学生跋山涉水。 学生金振奎至今记得1996年黔西考察的艰辛:每天徒步十几公里勘测三四公里的地质剖面,饿了啃干粮,夜宿农家马棚。当时已近古稀的冯老却总走在最前,被他的铁腿功夫折服的学生们,悄悄给老师起了冯铁腿的外号。 用脚步丈量真理 年轻时,冯增昭曾用实地数据挑战权威观点。他走遍山东各县,发现某位大家的结论存在偏差。山东东部曾被认定是古陆地,但我发现这里可能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变迁。这个叛逆的发现震动学界,也让他更坚信:地质研究必须用双脚走出来。 此后他陆续出版14本专著,绘制的岩相古地理图指导了多个大型油气田的发现。60岁那年,他在内蒙古考察时即兴赋诗:花甲欠三愧老言,十四省市步履遍。再赐十年风华茂,第三里程谱新篇。 从嵩山少年到学界灯塔 1926年生于河南登封的冯增昭,少年时便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辗转东北大学、清华大学求学,抱着找矿救国的信念选择了地质专业。1953年调入北京石油学院后,他将一生奉献给了沉积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他创办的《古地理学报》以严苛著称。助手郑秀娟回忆,冯老审稿连标点错误都不放过,疫情期间还催着要新稿件。但严厉背后是深切的期待,他总不遗余力地提携后辈。 87岁那年,冯老开始推动创建国际古地理学会。历经9年零2个月的波折,当2025年学会终获批准时,95岁的老人激动得满脸通红的孩子:我们终于在国际上有了发言权!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直到生命最后时光,冯增昭仍保持着清晨四点工作的习惯。书桌上的台灯常常亮到深夜,映照着老人伏案的身影。他总说自己是匹驽马——没有千里马的天赋,但凭着十驾的坚持,同样能到达远方。 从嵩山脚下仰望星空的少年,到学界公认的明灯,冯增昭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择一事,终一生。如今,这盏明灯熄灭了,但他走过的路,都化作了后来者前行的坐标。 (本文根据《环球人物》报道改写,部分细节补充) [注] 改写说明: 1. 调整文章结构,采用小标题分段增强可读性 2. 补充地质学科普说明,如古地理学意义 3. 增加场景化描写(如野外考察、审稿场景) 4. 突出人物语言特色(如驽马精神的多次呼应) 5. 优化部分长句为短句,如将专业表述通俗化 6. 保持原文关键数据与引语的真实性7. 文末添加改写说明以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