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撒胡
编辑|撒胡
近日,张雪峰事件再一次升级,细心的网友发现,自从主账号被封禁后,他名下的其他关联账号依旧在直播带货,并没有任何反省的态度。
更加严峻的是,官方媒体亲自出手点评,每句话都狠狠戳到了中年人的心坎中,多少孩子就是听了他的话,选择了错误的方向。
官方具体说了什么?张雪峰就此之后会彻底完蛋吗?
一套算法如何炼成
张雪峰的成功,从根子上看,是一套商业算法的胜利,这套算法的核心逻辑,就是把复杂无比、充满变量的“升学”问题,粗暴但有效地简化成了一个追求最优解的“就业”问题。
这套算法的启动,可不是靠什么灵光一现,早期的张雪峰,也曾是个“北漂”,授课风格平淡无奇,根本没人买账。
直到一次被学生当面质疑,他才开始了堪称“地毯式”的信息搜集,他把自己埋进各大高校的官方招生网站里,一个字一个字地啃那些枯燥的章程,硬生生从海量信息中,为自己这套算法构建了最原始、最硬核的数据库。
所以,他后来抛出的那些让家长们奉为圭臬的“冲、稳、保”策略,以及对招生章程里隐藏条款(比如某些专业对单科成绩的特殊要求)的精准解读,都不是什么玄学。
这背后是冰冷的数据分析,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里,为焦虑的普通人提供的一份稀缺的“确定性”。
光有数据还不行,产品得有好的“用户界面”,张雪峰那一口辨识度极高的东北口音,和他那套幽默、接地气的语言风格,就成了这套冰冷算法最完美的“人格化包装”。
它极大地降低了普通家长的理解门槛,用一种拉家常的方式,迅速建立起信任感和亲切度,让你觉得他不是在说教,而是在替你着想。
算法有了,界面也有了,就差一个引爆市场的“营销事件”。2016年,那个后来刷爆全网的7分钟视频,就是这个产品的“封神之作”。
视频内容是关于34所985高校的特点分析,信息密度极高,形式又短小精悍,简直是为『社交媒体』量身定做。
视频点击量瞬间破千万,直接把他送上热搜,微博单日涨粉十万,这一下,彻底验证了这套“升学求生算法”的市场价值,用户开始指数级增长。
精准拿捏焦虑的生意
一个产品能成为爆款,光靠自身优秀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它踩中了市场的巨大风口,而张雪峰所面对的,是一个由无数中年家长构成的,巨大且亟待满足的“焦虑市场”。
这个市场的核心痛点是什么?是信息鸿沟带来的决策无助。家长们的核心焦虑,简单粗暴:就怕孩子读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怕孩子将来没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他们一边被现实的就业压力裹挟,一边又在理想的教育观念里挣扎,既不懂复杂的升学规则,又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就在这时,张雪峰出现了,他就像一根“救命稻草”,精准地递到了这些快要溺水的家长手里,完美填补了市场的空白。
他提供的远不止信息,更是一种强烈的情绪价值,当他用最直白甚至粗俗的语言,喊出家长们心中想说却又不敢说的话时,那种情感共鸣是核弹级的。
现场有家长听着他的解读,眼圈直接就红了,这种“感同身受”,让他迅速地将普通用户,转化成了忠实甚至狂热的信徒。
当然,一个成熟的商业产品,还需要构建自己的“品牌护城河”。张雪峰设立的“暖风助学”项目,无论是资助贫困大学新生,还是向高校定向捐款,从商业视角看,都是一种极其高明的品牌建设。
这些慈善行为,为他那套功利主义的底色,增添了必要的温度和道德合法性,也成了他抵御外界批评时一道坚固的屏障。
一根网线引发的地震
然而,当一个商业产品的影响力大到溢出其服务范畴,开始触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时,系统性的反噬几乎是必然的。
今年9月24日那场“账号封禁”风波,就是这套商业算法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激烈碰撞的必然结果,它彻底暴露了“极致实用主义”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
事件的爆发毫无征兆。多个『社交平台』,他的主账号突然被设置为“禁止关注”状态。微博官方给出的解释是“违反社区公约”,其他平台则显示“账号异常”。这种各不相同的模糊说辞,本身就透露出监管层面复杂的态度和博弈。
更有意思的是当事方的反应,张雪峰本人最初的回应轻描淡写,只有九个字:“禁止关注是账号问题”。
而他的团队,则上演了一出反复横跳的戏码,先是说“正在反省当中”,后来又解释为直播中存在不当言论,遭举报后触发了平台限制,并承诺问题只是短期的,公司正在处理。
这种混乱和被动,已经让人心生疑窦,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网友发现,就在他主账号受限、团队声称在“反省”的同一时间,其名下企业的多个关联账号,依然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直播带货。
这一幕,彻底撕开了“反省”姿态下的商业本质,让公众对其行为动机的质疑达到了顶峰,这究竟是真诚的反思,还是一种策略性的避风头?
官媒的下场评论,则标志着这场讨论的性质彻底升级,从一个网红的“个人言论”问题,上升到了关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冲突的核心被精准地点明: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是否已经严重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本质?
官媒的文章并非空谈,而是举出了具体的负面案例,有学生听从建议,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文科,去读了不感兴趣但据说高薪的工科,结果导致了严重的厌学情绪,还有家长为了所谓的就业前景,强迫孩子更改志愿,直接引发了激烈的家庭矛盾。
这些案例,精准地指出了张雪峰这套“算法”的致命副作用——它在试图解决短期就业问题的同时,可能正在以牺牲个体一生的内在热情和长期幸福为代价。
结语
说到底,张雪峰的风波,本质上是整个社会借由他这个“靶子”,对“教育究竟为何”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一次集体反思和激烈辩论。
他和他所代表的“产品”,因精准地满足了时代的需求而迅速崛起,也因过度地简化了问题的答案而深陷争议。
他的账号最终能否解封,他未来的言论风格是否会做出调整,这些其实都只是表象,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只要催生他成功的这片社会焦虑的土壤没有改变,只要教育和就业环境的巨大压力依然存在,那么即便没有了张雪峰,市场也终将会用“算法”筛选出下一个王雪峰、李雪峰。
这场大讨论的最终答案,或许并不在于某一个人的“封”与“解”,而在于我们整个社会,能否为下一代,提供一条更多元、更宽容、也更有人情味的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