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这座立体城市的夜空中,5000架无人机升空勾勒“AI+未来”的图景将千里科技正式推向台前。9月28日,千里科技在重庆发布了全新品牌形象,并首次对外完整呈现千里计划the Afari Plan,也完成了从组织重塑、能力集成到战略定调的关键一跃。
从汽车企业寻找AI接口,到AI公司切入车端做方案,中国智能驾驶产业过去五年的发展,其实一直在合作与适配的范畴里兜圈子。但在模型革命引发范式跃迁之后,真正有能力搭建底层能力、主导下一阶段技术话语权的企业开始浮出水面。千里科技正是在这个临界点上登场。
1988年出生的印奇,从清华姚班到哥伦比亚大学,再到人工智能产业一线,一直站在技术与时代的前沿。他和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一位代表新一代的AI创业者,一位是中国最具体系力的实业派代表,原本走在两条不同的路径上,却在重庆走到一起。2024年11月,印奇全票当选千里科技董事长,完成了“AI+车”的关键连接。这不是巧合,而是重庆这座城市的战略开放,让一个技术原生的思考者,得以在产业腹地拥有施展空间,也让千里科技成为AI和汽车真正融合的起点。
而这场结缘,也并非偶然。李书福董事长投资智能赛道,目标就是“要找到一个聪明的人”。据他透露,印奇的出现是“一个更聪明的人”介绍来的。在产业前沿的一次“引荐式连接”,将一条关于技术信仰、人才与时代机遇的隐形脉络就此闭环。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站在AI创业的起点、整车企业的改革关口,还是城市级智能网联试验的核心地带,千里科技都具备了某种特质。不同于传统的绑定式合作,也区别于方案商适配路径,千里科技走出第三条路,从整车体系中独立出来,用AI大模型构建一个具备长期演化能力的系统底座。在三年大变样的产业中,所有所谓的成熟方案都可能在下一个周期被淘汰,真正的行业话语权终将落在那些提前布局系统、敢于在战略空白处下注的前瞻者手里。千里科技,从重庆出发,正在给出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回答。
千里科技独立于整车发展的智慧
智能辅助驾驶已经成了绕不开的话题,但一家智驾公司的成长方式,决定了它的技术边界和产业角色。
过去,大多数企业的做法仍是依附整车,由主机厂牵头、方案商供货,按车型定项目、按节点交付。这种模式虽然能快速起量,但满足的是整车节奏下的适配任务,难以沉淀长期能力,更谈不上在行业内建立技术话语权。
如果一个业务不独立,就无法建立完整的定价机制、产品节奏和市场扩展能力。千里科技从整车体系中剥离出来,独立融资、独立运营,升维成一家对标产业级平台的科技公司,目标是构建真正具备市场化竞争力的“AI+车”方案。
长期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技术的成长空间会被整车策略所限制,难以在更大的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9月28日的发布会上,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讲了一个重庆的故事。从2024年11月他出任力帆科技董事长,首次明确提出“AI+车”战略,到2025年2月公司更名为千里科技,意味着正式开启面向智能终端的全面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城市智驾实测,刻意选取了重庆最复杂的道路场景,比如歌乐山的急弯陡坡、盘龙立交的多层错位、解放碑商圈的人车混流,以及地下车库的盲区挑战。千里科技选择用最难的路况来验证自己的系统能力。
因为只有脱离整车保护伞真正站在市场中,才知道技术处在何种水平,是不是有能力走出去,这就是千里科技正在做的事,在开放赛道里,用一整套系统化能力赢得生存权和话语权。
聚焦AI,让系统具备生长能力
如果把当前智驾行业的格局拉开来看,大致可以看到两条主流路径:一种是以华为为代表的接口合作型模式,核心是强调智能和整车的分工,汽车是“智能终端的物理载体”,智能是“云边协同的软件栈”。从架构上看,它确实清晰,但问题在于,车厂角色依然是集成方,核心能力没法沉淀。另一种是以Momenta为代表的标准化方案商,看上去覆盖了主流功能点,适配多个车型也不是问题。但真正的问题是,解决了交付但所有能力都要依赖底层规则。两种方式看似都能上车,但都停留在适配当下。
千里科技在于用高“含模量”的AI大模型作为底座,不再单独依赖规则、地图和工程经验,而是通过多模态感知与强化学习,让系统具备理解、学习和反应能力。所谓“高含模量”,就是模型在整套体系中的权重足够高,能对实际环境进行泛化推理与策略生成,从而推动整车系统具备自我进化的能力。
基于大模型的多模态感知,千里智驾不仅能识别红绿灯、车道线、障碍物,还能读懂现实场景中的动态语义,例如识别路边高举指示牌的人不是障碍,而是可能准备横穿的行人;理解学校区域的限速标识背后隐藏着潜在“鬼探头”的风险;甚至在无高精地图的情况下,也能根据环境特征完成自主导航。
更重要的是,依托强化学习机制与端到端控制链路,系统可以像老司机一样,不靠规则,而靠“经验”去应对复杂情况。这直接改变了智驾的执行层逻辑。
比如在重庆歌乐山的急弯路段,传统方案可能会“减速+原地打轮”执行预设动作,但千里智驾具备仿生控车能力:通过“横纵协同一体控制”,在转向、制动、变道的全过程中模拟人类司机的流畅动作,抑制机械式顿挫,做到真正的“无急刹、只丝滑”。在复杂路况下,它能像一个判断敏锐、手脚配合默契的老司机一样,从容穿行。这种体验上的“拟人性”,是大模型与强化学习联动下才能实现的成果。
正因为这套体系的清晰性与前瞻性,吉利和奔驰才在战略上高度认可千里科技。吉利将其智驾方案作为核心配置推广至银河、极氪、领克等品牌;奔驰数字技术更以13亿投资入股,正式成为其第五大股东。
当行业还在拼“能不能跑”的时候,千里科技已经在构建一个具备成长性的系统走出了行业中的第三种路径。
创造值得期待的商业模式
一辆车需要智能辅助驾驶,就有一家公司提供一套解决方案;不同车型、不同品牌、不同配置之间,靠适配来跑通链路。这是一种线性逻辑,确实能快速推开市场,但本质上,它解决的是“有没有”,而不是“好不好”,更不是“是否能持续演化”。
于是我们看到,几乎所有主机厂都在上智驾,所有供应商都能出方案,但真正在系统层面完成闭环的玩家几乎没有。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大家都还没想清楚智能辅助驾驶最终要走向哪里,也没人敢给出一个清晰的战略定义。在这种模糊状态下,很多企业只是依附整车,满足项目需求,做一次性交付,解决一个配置问题。
而千里科技,选择在“看不见”的地方搭建了一整套系统,用一个技术系统,定义一个长期产业的基本结构。这也是它坚持“独立运营”的根本逻辑,从多个整车生态的联合投资中,构建出一套具备横向拓展能力和纵向生长能力的智驾平台。千里科技要做的是“千人千面”的能力,在产业博弈中形成不可替代的结构性价值。
正如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向汽车十三行所说的,中国新质生产力不需要重复建设、需要在“看不到的地方”进行前瞻性布局,做出不能被复制的结构性突破,创新就像万人过独木桥。智能辅助驾驶行业的瓶颈在于战略空心化,很多公司跑得很快,但不知道跑向哪里。
而千里科技,从投资人结构到技术路线、从产品形态到商业模式,始终贯穿着一种前瞻性思维。就像特斯拉FSD从一开始就定义为可进化系统,千里科技也不是在提供智驾功能,而是在构建一个能不断生长的智能驾驶大脑。
这套系统有一个清晰的名称——“千里计划”(The Afari Plan)。在发布会现场,印奇第一次完整勾勒出这幅关于未来智能社会的宏大蓝图。其核心是“One Brain,One OS,One Agent”三位一体的架构体系:构建一个由大模型驱动的AI大脑(One Brain),打造整合人类记忆、行为与控制能力的统一操作系统(One OS),最终通过一个高度拟人化、真正懂你的超级智能体(One Agent),贯通所有终端,实现跨场景、跨设备的自然协作。
在印奇的描述中,家庭、出行、零售、工厂等都将成为智能节点,这些节点背后,是以大模型为核心的智力中枢不断学习与自我进化。而驾驶场景,正是第一条被贯通的试验线。这也解释了为何千里科技选择从智驾切入。因为车,不只是出行工具,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移动性最强、传感器最密、计算负载最大的智能终端。在这个入口上打通“感知—决策—交互”链条的企业,才有机会将技术能力反向拓展到更多场景。
千里计划是一个逐步逼近这个愿景的过程,就像那句反复被引用的愿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一个“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产业,今天的领先可能明天就被颠覆,真正的行业话语权,终将落在那些敢于做系统设计、敢于在战略空白区下注的前瞻者手里。千里科技,正在为这场重新分配技术价值与产业秩序的未来,构建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