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一本书读懂碳中和-198页
报告共计:198页
一图看懂碳中和:从全球挑战到中国行动,未来40年我们这样实现零碳目标
气候变化正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2025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315亿吨,温室气体不断累积导致全球平均气温持续攀升——2025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三个最暖年份之一,北极圈内甚至出现38℃的极端高温。气温每上升1℃,都可能引发海平面上升、珊瑚礁消失、水资源匮乏等不可逆的生态危机。为应对这一危机,《巴黎协定》确立了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力争1.5℃以内的目标,全球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提出“净零”排放或“碳中和”目标,一场覆盖全人类的低碳变革已然开启。
在中国,“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提出,不仅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响应,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战略选择。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201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29%,其中发电和供热行业占比51%,工业行业占28%,交通和建筑行业分别占10%和6%。尽管减排任务艰巨,但中国已具备坚实基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居世界首位,2025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达9.3亿千瓦;特高压技术引领能源『互联网』建设,解决了电力跨区域远距离输送难题;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30年“双上升”,为碳汇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现碳中和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技术可行、成本可控、政策引导、多边共赢四项关键要素协同发力。技术是核心驱动力,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到可再生能源技术,从电气化改造到信息技术赋能,每一项突破都将为减排按下“加速键”。成本控制同样关键,以钢铁行业为例,脱碳可能使每吨钢成本上升20%,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分摊“绿色成本”,是行业转型的重要课题。政策则发挥着“指挥棒”作用,从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到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为企业转型提供保障。而国际合作与产业链协同,更是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条件。
在行业实践层面,能源供给侧与需求侧需双线发力。能源供给侧以电力碳中和为核心,未来40年将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到2060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有望达96%;同时推动氢能、生物质能等非电能源发展,填补电力难以覆盖的领域。能源需求侧则聚焦工业、交通、建筑、服务四大重点行业:工业领域,钢铁行业通过电弧炉炼钢、氢能还原铁技术减少排放,水泥行业探索替代燃料与碳捕集结合的路径,化工行业推动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石油基材料;交通领域,道路交通全面电气化,『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充电桩基础设施加速布局,航运与海运探索氢能、氨燃料等新型动力;建筑领域,推广绿色建材与节能电器,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改造,降低运行阶段碳排放;服务行业则通过绿色快递、低碳零售、智慧办公等场景,将减排融入日常生活。
支撑体系的完善同样不可或缺。碳汇技术通过森林、海洋等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为“负排放”提供自然解决方案;CCUS技术与直接空气碳捕集(DAC)技术,成为应对难减排行业的重要补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倒逼企业减排,2025年全国碳市场上线运行,首批纳入2225家发电企业,未来将逐步覆盖更多行业;绿色金融体系则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资等工具,为低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2025年末中国绿色信贷余额已达11.95万亿元,居全球首位。
对于普通人而言,碳中和并非遥不可及的国家战略,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动指南。选择绿色出行、践行环保办公、减少肉类摄入、参与植树造林,甚至在专业选择与就业规划中关注低碳领域,都能为减排贡献力量。企业则需摸清“碳家底”,明确碳排放范围与总量,制定科学的减排目标与行动路线图,从核心业务减排到供应链管理,从『数字化』转型到信息披露,全面融入低碳发展理念。
如今,碳中和已从概念走向实践,2060年的“零碳生活”正逐渐清晰:清晨驾驶自动驾驶电动汽车通勤,在绿色建筑中开启工作,中午用碳减排积分兑换午餐,傍晚通过智慧交通避开拥堵,夜晚家中的储能设备与大电网联动……这场跨越40年的变革,不仅将重塑能源结构与产业格局,更将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推动人类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198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