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散工程模较小,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其安全管理问题一直是城市安全治理的“痛点”与“难点”。传统安防监控在小散工程施工场景中,常常陷入“看不见、看不懂、管不到、反应慢”的尴尬境地。而移动布控球的出现,尤其是搭载 AI 智能技术的布控球,为小散工程监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实现了施工全程可视化落地,重构了施工安全管理模式。
一、传统安防监控在小散工程中的困境
小散工程具有施工周期短、作业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常规安防监控设备在面对这些工程时,往往力不从心。
“看不见”是首要问题。小散工程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多变,存在诸多视觉盲区。传统监控摄像头位置固定,难以覆盖所有关键区域,导致一些安全隐患无法被及时发现。例如,在基坑作业区域,由于地形和遮挡物的存在,部分区域可能处于监控死角,一旦发生坍塌等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看不懂”也是常见难题。传统监控设备仅能提供视频画面,缺乏智能分析能力。对于监控画面中的异常行为和安全隐患,需要人工长时间盯着屏幕进行识别,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漏判和误判。比如,施工人员未佩戴安全帽、违规操作机械设备等行为,在海量视频画面中很容易被忽视。
“管不到”体现在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足。传统监控方式下,即使发现了安全隐患,也难以迅速将信息传达给相关责任人并采取有效措施。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导致安全隐患不能得到及时消除。
“反应慢”则严重影响了事故的应急处理。当发生安全事故时,传统监控系统无法快速提供准确的事故信息和现场情况,使得救援工作难以迅速、有效地开展,延误了最佳救援时机。
二、AI 智能布控球:施工安全管理的智能化重构
AI 智能布控球并非简单的监控设备升级,而是对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的一次智能化重构。它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功能,精准地解决了传统安防监控的核心痛点。
2.1全方位覆盖,解决“看不见”问题
AI 智能布控球具有灵活的安装方式,可以方便地安装在施工现场的各个关键位置,如塔吊、基坑、配电箱等周边。其广角镜头和高清画质能够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全方位、无死角监控。无论是高处的作业情况,还是地面的施工细节,都能清晰地呈现在监控画面中。而且,布控球还可以根据施工进度和现场变化,灵活调整安装位置,确保始终覆盖关键区域,真正做到“看得见”。
2.2智能分析,攻克“看不懂”难题
搭载了云端 AI 大模型的智能布控球,具备强大的智能分析能力。它能够对监控画面进行实时分析,自动识别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设备的异常状态。例如,当检测到施工人员未佩戴安全帽、违规攀爬等行为时,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并将相关信息推送给管理人员。同时,AI 大模型还可以对施工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提前发现设备故障隐患,避免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全事故。通过智能分析,将人工监控转变为自动预警,大大提高了监控效率和准确性。
2.3实时联动,突破“管不到”瓶颈
AI 智能布控球实现了与智能管理设备的实时联动。一旦监控系统发现安全隐患,会立即通过短信、APP 推送等方式将信息传达给相关责任人。责任人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警报,并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同时,系统还可以记录隐患处理的全过程,包括处理时间、处理人员、处理结果等信息,实现对安全隐患的闭环管理。这种实时联动机制,使得监管更加及时、有效,真正做到了“管得到”。
2.4快速响应,化解“反应慢”危机
在应急处理方面,AI 智能布控球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发生安全事故时,系统能够迅速提供准确的事故信息和现场情况,包括事故发生的位置、人员伤亡情况、周边环境等。这些信息可以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使救援人员能够快速制定救援方案,迅速到达事故现场开展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三、“AI + 智管”智慧云眼监管模式:小散工程监管新路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 AI 智能布控球的作用,推行“AI + 智管”智慧云眼监管方式,构建“智能视频监控 + 云端 AI 大模型分析 + 智能管理设备”的工程安全监管新模式势在必行。
在这种新模式下,智能视频监控作为数据采集的基础,通过 AI 智能布控球实时获取施工现场的视频信息。云端 AI 大模型分析则对采集到的视频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安全监管提供决策依据。智能管理设备则负责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管理和控制。
要求小散工程现场布设移动布控球,是这一新模式落地实施的关键环节。通过在每个小散工程现场安装移动布控球,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市小散工程的安全监控网络。监管部门可以通过云端平台对各个施工现场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实时掌握施工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四、实践案例与成效
某市在推行小散工程移动布控球监管模式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一段时间内,该市共对数百个小散工程进行了布控球安装和监管。通过智能分析,系统共发现并预警了数千起安全隐患,包括未佩戴安全帽、违规操作、设备故障等问题。监管部门及时通知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隐患整改率达到了 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