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袁静娴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AI医疗被寄予厚望:它能否帮助医生减负?能否让患者更早发现风险?能否推动从“治已病”走向“治未病”?能否解决 医疗资源紧张、看病难、慢病管理缺失等等“顽疾”?
一系列正在落地的案例,让这些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
在深圳罗湖医院集团的社康中心,AI临床助手已嵌入诊疗流程,能够在病史采集、疾病预测、方案推荐等环节为医生提供辅助;在北大深圳医院的ICU,迈瑞医疗与腾讯联合推出的“启元重症大模型”,可以在一分钟内生成病历文档,准确率超过95%;在北京协和医院,基于腾讯混元大模型的智能问答系统,则正在为『肿瘤』患者提供全周期诊疗管理。
这些案例折射出一个共性:AI医疗不再停留在实验室或PPT展示,而是实实在在进入了医院的日常运行。如腾讯健康总裁吴文达在2025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所言,它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提高诊断速度,而是帮助人们更早发现风险、更科学管理健康。”
落地图谱:从顶级医院到基层社康
“人工智能已经从可选题变成必答题。”在近期举行的2025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在大会主论坛上的一句话,引发行业共鸣。他指出,AI的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比拼。对于医疗行业而言,这句话尤为贴切。
过去几年,医疗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但“增收不增利”“看病难、看病贵”的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AI的引入,正被寄予厚望:它能否帮助医院减负、提升医生效率?能否让基层诊所具备更强的诊疗能力?能否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更低成本的服务?
北京协和医院的探索提供了高端样本。基于腾讯混元大模型,协和医院已经将AI能力嵌入门诊、住院、体检等多个环节,覆盖导诊问答、报告查询、体检预约等15项服务,还能为『肿瘤』患者提供全流程诊疗管理。同时,腾讯云在背后提供的安全防护系统一周内识别出12亿次恶意请求,保障了『互联网』医院的稳定运行。这一案例展示了AI如何在顶级医疗机构中实现“全链路渗透”。
而在深圳,罗湖医院集团则给出了另一种答案。作为全国首个紧密型医联体,罗湖在5家区属医院和46家社康中心上线了AI临床助手,能够在病史采集、疾病预测、方案推荐等环节为医生提供辅助。居民在家门口的社区门诊就能享受到智能预问诊、精准挂号、体检解读等服务。吴文达评价:“深圳在推动智慧医疗方面有先发优势,AI技术和社区医疗的结合,能为全国医改提供示范。”
产业界的合作也在加速。迈瑞医疗与腾讯联合推出的“启元重症大模型”,已经在北大深圳医院等地落地应用,能够在5秒内整合病情、1分钟生成病历,准确率高达95%。这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重症大模型,代表了“深圳制造+腾讯AI”的深度融合。
此外,金域医学的“小域医”智能体也在检验环节提供辅助,帮助医生更快解读检验结果。这些案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三级医院—基层社康—本土龙头—第三方检验”的产业图谱,展示了AI在不同层级的应用空间。
主动健康: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如果说医院端的应用是提升效率,那么面向公众的主动健康管理,则意味着医疗模式的转变。
腾讯健康推出的AI健康管理助手,可以自动解读体检和检验报告,生成个性化健康计划,长期跟踪用户健康指标,并在饮食、运动、作息上提供建议。“只有把健康管理前置,才能真正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吴文达说。
这种理念也通过合作落地。与阿斯利康共建的“新一代客户互动平台”已经服务近千万患者,扫码药盒即可获得用药提醒、科普信息、续方购药等服务。在慢病管理领域,这样的平台正在帮助患者实现全周期管理。
可以看到,AI医疗正从“治已病”逐步走向“治未病”,主动健康正在成为新的产业蓝海。
科研加速:AI进入实验室
医疗产业链的另一端是科研。腾讯生命科学实验室推出的组学平台,集成了蛋白质结构预测、单细胞组学、空间转录组等AI模型,帮助科研人员缩短实验周期、降低成本。
吴文达指出,过去一些课题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如今在AI加持下只需数周甚至数天。“科研效率的提升,最终也会转化为新药研发加速和治疗手段的突破。”
这意味着AI不仅在医院和家庭端发挥作用,也正在改变生命科学的研究范式。
然而,AI医疗并非没有挑战。吴文达在采访中提到三点:其一是如何赢得医生和患者的长期信任,确保AI的可解释性和可追溯性;其二是跨机构、跨区域的数据共享涉及隐私与安全,需要建立更高标准的防护机制;其三是行业要完善伦理规范,避免AI在应用中加剧不平等。
这些挑战的存在,提醒我们AI医疗仍在起步阶段。但正如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所说,AI竞争的本质已经是效率比拼,而长期主义是唯一选择。
AI+医疗正从效率红利走向主动健康
从罗湖医院集团到北大深圳医院,从迈瑞医疗到腾讯生命科学实验室,深圳已经成为AI医疗的重要实验场。这里既有大模型的临床应用,也有产业龙头的合作创新,更有基层医疗的智慧化转型。
在吴文达看来,AI最终要改善的是人的健康结果;在李强眼中,AI已是产业升级的必答题。两人的观点在深圳这片改革沃土上交汇,也预示着未来医疗的新方向。
AI不是替代医生,而是为医生赋能;不是取代人,而是让更多人受益。随着更多案例落地、更多合作展开,AI医疗正走向一个从效率红利到主动健康的全新阶段。
(图片由腾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