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航空工业进入 “智能化升级” 关键期,如何嫁接前沿数字技术、重构管理体系成为行业共同命题。9 月 21 日至 24 日,智学标杆携某航空集团中高层领导开启跨城研学,从杭州的云计算与汽车智造,到合肥的人工智能与量子科技,四天深度探访阿里云、吉利、宇树科技、科大讯飞、国盾量子、蔚来六大标杆企业,在 “展厅实景 + 实战分享” 的沉浸式体验中,探寻科技赋能重工业的落地密码。
01■杭州首站:云端算力与智造基因的双重启蒙
9 月 21 日清晨,刚于前一晚抵达杭州的研学团直奔阿里云总部,一场关于 “人工智能如何驱动数字经济” 的认知革命率先拉开序幕。
在阿里云展厅内,从飞天操作系统的算力调度演示到城市大脑的交通管控实景,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设备运维数据到智能终端的交互体验,讲解员的每一次操作都紧扣 “技术落地” 核心。
“航空工业的设备运维数据量庞大,如何实现实时分析与预警?” 面对学员的提问,讲解员现场调出某重型机械企业的智能运维案例:通过接入阿里云 AI 算法,该企业设备故障预测准确率从 65% 提升至 92%,停机时间减少 40%。
展厅内的量子计算模拟器更引发热议,其超强算力为航空发动机复杂模型的计算提供了新可能。
上午 10 时,《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引擎》主题分享如期举行。阿里云资深专家结合航空场景抛出核心观点:“重工业的智能化不是技术堆砌,而是用 AI 重构‘数据 - 决策 - 执行’闭环。” 他以飞机零部件检测为例,传统人工检测依赖经验,而阿里云 AI 视觉系统可在 0.3 秒内识别 0.1 毫米级瑕疵,且准确率稳定在 99.5% 以上。互动环节中,学员们围绕 “算力成本控制”“数据安全防护” 等实际问题展开追问,专家给出的 “混合云部署 + 边缘计算适配” 方案,让在场的技术负责人频频点头。
午后的吉利总部之行,则展现了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转型范本。
走进吉利汽车体验馆,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型的迭代陈列,直观呈现其 “技术跃迁” 轨迹。讲解员重点介绍了 SEA 浩瀚架构的柔性生产能力:同一生产线可兼容不同轴距、动力类型的车型,切换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20 分钟,这与航空工业的多型号生产需求高度契合。
《基于识人用人的团队管理》主题分享,让研学视角从 “技术” 转向 “人”。吉利人力资源高管结合智能制造转型经历坦言:“当年推进‘机器换人’时,老技工抵触情绪强烈,我们成立‘数字技能学院’,让技术骨干参与算法调试,最终培养出 300 多名‘人机协同专家’。” 这番话引发航空工业高管共鸣,某生产总监感慨:“我们也面临技能迭代难题,吉利的‘赋能而非替代’思路值得借鉴。”
02■深度探杭:具身智能打开未来制造想象空间
9 月 22 日上午,研学团的脚步延伸至杭州宇树科技,这家专注于高性能『机器人』️的企业,用灵动的机械身影刷新了学员对 “智能制造” 的认知。
在公司展示区,四足『机器人』️ Unitree Go1 轻盈避开障碍,负载『机器人』️在模拟车间场景中精准搬运零部件,人形『机器人』️则完成了拧螺丝、焊接等精细操作,每一个动作都透着 “拟人化” 的灵活。
“这些『机器人』️能适应航空工业的高精度作业需求吗?” 针对学员最关心的问题,宇树科技创始人现场演示了定制化『机器人』️的操作:通过搭载视觉定位系统,该『机器人』️可完成飞机机身铆钉的自动安装,误差控制在 0.02 毫米以内,远超人工操作精度。
他介绍,目前已有『机器人』️在某航空零部件企业的仓储环节落地,分拣效率提升 3 倍,出错率趋近于零。
在《宇树科技及具身智能前沿科技》分享中,技术团队揭秘了『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的步态算法借鉴了人体运动机理,配合 AI 环境感知系统,能适应工业场景的复杂地形与动态干扰。” 当播放『机器人』️在高温、粉尘环境下稳定作业的视频时,学员们纷纷举起手机拍摄 —— 航空工业的恶劣生产环境,正需要这样的 “智能劳动力”。
交流环节,某设备管理部主任提出设想:“能否开发针对发动机维修的专用『机器人』️?” 技术团队当场回应:“已与某航天企业合作开发管道检测『机器人』️,可根据航空场景定制化适配。” 这场即兴对话,让技术交流转化为潜在合作可能。
03■转战合肥:AI 深度赋能与量子科技的前沿触碰
9 月 22 日下午,研学团乘飞机抵达合肥,这座 “科教之城” 的科技浓度从次日的科大讯飞之行便可见一斑。
9 月 23 日上午,A1 科普馆内的智能语音交互演示率先打破沉默:“请分析某型飞机的气动性能数据”,话音刚落,屏幕上便生成可视化分析报告;用方言提问技术问题,系统依旧精准应答。
讲解员介绍,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已在航空客服领域落地:“维修人员只需口述故障现象,系统就能快速匹配解决方案,还能同步调取历史维修记录。” 馆内的 AI 教育系统更带来意外收获,其 “个性化培训” 模式为航空工业的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 通过分析学员操作数据,自动生成定制化学习方案,缩短培训周期 40%。
参观后的分享交流环节,学员们的提问直击行业痛点。“飞机维修的技术文档多为多语言版本,AI 能否实现实时精准翻译并提取关键参数?” 某维修部门高管率先发问。科大讯飞技术专家当场演示:上传一段英文发动机维修手册,系统 10 秒内完成翻译,同时自动标注 “故障排查节点”“零部件型号” 等核心信息,准确率达 98%。另有学员关注 AI 在技能培训中的应用,专家以讯飞星火的 “虚拟教官” 为例介绍:“可模拟复杂故障场景,让学员在虚拟环境中反复实操,培训周期能缩短 50%。” 精准的场景化解答,让现场讨论热度持续升温。
当天下午的国盾量子之行,将研学推向 “前沿科技” 维度。
在国盾量子展厅,从量子密钥分发设备到量子通信网络拓扑图,从量子雷达的探测原理到量子计算机的原型机模型,每一项展品都承载着 “绝对安全” 的技术内核。“航空工业的数据传输涉及核心机密,量子通信如何保障安全?” 面对这一关键问题,讲解员现场演示了量子加密通话:即便信号被截获,只要有任何窃听行为,系统会立即触发警报并自动切换密钥。
《量子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场景》主题分享中,国盾量子专家给出更具体的落地参考:“目前我们已为某军工企业搭建量子通信专网,实现设计图纸、试验数据的绝对安全传输。未来量子计算成熟后,还能大幅提升飞行器气动仿真的计算效率。” 尽管量子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尚需时日,但这场分享为航空工业的 “未来安全布局” 提供了方向。
04■合肥收官:AI 生态与汽车智造的终局思考
9 月 24 日的行程,是对 “智能化生态” 的深度复盘。上午走进科大讯飞 A5 栋人工智能展厅,扑面而来的是 “全场景 AI 赋能” 的强烈冲击:智能会议系统可实时转化多语言技术文档并同步翻译、拍照直接识别转换成虚拟人,听音模拟真人声音,栩栩如生,仿若是真人在拍摄视频。
《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的分享,将技术讨论升维至 “生态构建”。科大讯飞高管提出:“重工业智能化需要‘技术 + 场景 + 生态’的协同,讯飞开放平台已接入 200 多万开发者,其中 30% 聚焦工业场景,可快速响应航空领域的定制化需求。”
研学的最后一站落在蔚来合肥总部展厅,通过沉浸式观展,完整呈现了一家车企从技术研发到用户服务的全价值链智能化逻辑。
展厅中央的 ET5T 与 ES8 车型旁,讲解员重点拆解了 NT2.0 平台的智能架构:“座舱与智驾系统的深度融合,让车辆能根据用户习惯自动调整设置,这背后是千万级用户数据训练的 AI 算法在支撑。”
《蔚来已来》主题分享揭开了背后的管理逻辑:“我们的制造体系以用户需求为起点,通过 AI 算法预测订单趋势,让生产更精准。” 这种 “需求驱动” 的理念与航空工业的 “订单式生产” 高度契合,而蔚来的 “电池租用模式”,更为航空工业的设备运维服务提供了跨界借鉴。
05■研学回响:科技赋能重工业的知行启示
五天四晚的密集研学临近尾声,返程途中的交流仍热度不减。“阿里云的算力调度思路能解决我们的设备数据处理瓶颈”“吉利的人才转型方法可直接套用在技工培养上”“量子通信为核心数据安全提供了终极方案”,学员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技术要点与落地设想。
作为组织方,智学标杆随团顾问总结道:“这场研学的核心收获,在于打破了‘重工业智能化 = 高端设备’的认知误区。从阿里云的算力底座到宇树的具身智能,从科大讯飞的场景赋能到蔚来的智造管理,标杆企业的实践证明:智能化是‘数据 + 技术 + 人才’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适配场景,更需要管理支撑变革。”
某航空集团高管在研学总结中写道:“航空工业的智能化转型不能急于求成,要像阿里云那样夯实算力基础,像吉利那样培育人才梯队,像蔚来那样锚定需求核心。” 这场跨越杭州与合肥的科技求索之旅,不仅搭建了技术交流的桥梁,更为重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感、可学、可用的实践样本。
未来,智学标杆将持续链接科技前沿与实体产业,让更多企业在对标中明晰方向,在交流中破解难题,推动科技与实业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