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与华为联合举办的2025华为电力行业“跃升电力智能化”峰会在张家口崇礼举行。会上,由华为与华北电力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国家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联合编制的《ICT 赋能发电企业数智化转型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
《ICT赋能发电企业数智化转型白皮书》发布现场
华为中国区政企业务电力系统部总经理李继光表示,面对新型电力系统挑战,AI正加速进入核心生产系统。他强调,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在能源领域的融合应用,将其视为一场涉及生产要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性变革。华为聚焦做人工智能的“行业黑土地”,坚持以架构的确定性应对模型的不确定性。提倡价值驱动,场景先行,让应用、数据与模型形成价值飞轮,并开源开放,携手伙伴共同打造解决方案,最终实现电力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华为中国区政企业务电力系统部总经理 李继光
多维驱动构建,
转型面临结构性挑战
全球层面外部推力显著。全球超过150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发电企业作为碳排放重点领域,需依托『数字化』技术优化运行、强化碳管理,实现低碳转型;同时,能源安全重要性日益凸显,数智化技术可提升『新能源』预测精度与传统能源调峰能力,保障电力稳定供应。
国内呈现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对『新能源』功率预测、火电生产运行优化等关键场景的赋能,发电行业『数字化』转型已进入全面提速阶段。与此同时,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迅猛增长,截至2025年5月底,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36.1亿千瓦,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0.8亿千瓦,正式迈入“太瓦时代”。
降本增效与拓展新增长空间构成企业内生动力。数智化转型不仅能通过智能运维有效降低成本、保障安全,更能推动企业由单一电力生产者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还能在虚拟电厂、碳资产管理等新业态中开拓增长空间。调研显示,发电企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普遍面临多能协同调度难、数据孤岛困境、效率提升与低碳目标平衡难、标准体系不健全四大深层挑战,尤其在标准体系、核心技术瓶颈、人才结构、战略协同与机制创新层面亟待突破。
七大核心支柱,
赋能技术迭代升级提供可复制样本
《白皮书》提出ICT赋能的七大核心能力体系,为发电行业数智化转型提供全面支撑。该体系涵盖咨询服务、云基座、数据治理、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人才生态等维度,形成覆盖顶层设计到底层实施的完整解决方案。
华北电力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任王宏盛表示,七大能力共同构成发电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操作系统",通过系统性赋能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与绿色低碳发展。
《白皮书》在『新能源』、火电、水电、核电和综合能源五大场景中验证了该体系的实践价值,结合关键技术、典型案例、现存问题与未来需求,让数智化转型 “可复制、可推广”。在『新能源』领域,功率预测技术取得显著进展。深圳能源集团与华为联合研发的『新能源』功率预测系统,24小时预测精度超90%。面对极端天气预测等挑战,《白皮书》提出融合生成式AI与物理模型的技术优化路径。火电领域聚焦机组灵活性改造,中煤新集利辛发电有限公司通过智能调控技术,将机组调峰响应速度提升50%。水电领域以智能调度为核心,通过气象水文联合预测技术优化流域调度效率。核电领域以数字孪生为核心技术路径,借助该技术构建机组虚拟模型,提升安全运维水平。综合能源领域则推动虚拟电厂和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落地,通过聚合分布式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在园区试点中打造 “用能零碳、管理智能” 的零碳智能样板。
生态协同共赢,
共创数字能源新未来
《白皮书》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对数字能源的未来展望。在产业共振方面,能源与数字经济将实现双向奔赴,预计2025年全球数字能源市场规模将达6100亿美元💵,到2030年能源AI市场规模将突破580亿美元💵。
在技术融合方面,将从单点应用走向系统级能力建设,算力与电力的协同将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到2030年,我国煤电、水电领域工业控制系统有望实现100%全栈自研,构建自主创新的工控生态体系。
在生态协同方面,将形成"开放协同、数据共享、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能源产业共同体,通过跨组织数据共享破除信息孤岛,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在未来图景方面,展现数字能源的无限可能,AI将推动能源系统重构为高度智能的"自动驾驶"体系,实现发电、储能与交易策略的自主决策。能源价值体系将深刻重构,发电企业从传统能源供应商向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个人碳账户的逐步推广将开辟新的价值创造空间。
李继光表示,华为作为生态整合者和服务提供者,将持续投入研发,深化生态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文 | 本报见习记者 朱雪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