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级南海珍稀濒危动物保护创新团队在鲸类与灯光罩网渔业互作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为该类渔业的科学管理与鲸类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相关研究成果以"Illuminating the conservation darkness: Unveiling the neglected interactions between odontocetes and the light falling-net fisher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为题发表于《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中科院和JCR一区期刊,张帅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李敏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图1. 本研究使用的灯光罩网渔业调查船和作业示意图
为填补这一空白,研究团队在2020–2022年间开展了4个航次、107个站位的灯光罩网渔业船基观测调查,研究范围覆盖东沙、中西沙和南沙等典型海域(图2),分析了与渔船互作齿鲸的种类组成、行为特征、空间分布差异以及与渔获物之间的相关性。
图2. 本研究涉及的四个灯光罩网调查航次及站点分布图
研究结果显示,在灯光罩网作业时互作的鲸类种类主要有4种,包括热带点斑原海豚、飞旋原海豚、里氏海豚和糙齿海豚,其中热带点斑原海豚为优势种(图3)。在灯光罩网作业时,热带点斑原海豚和弗氏海豚有频繁的跟船行为,而里氏海豚通常会与渔船保持一定距离。同时,团队还发现了海豚一些有趣的行为,如合作捕食和追逐鸢乌贼、飞鱼以及礁栖鱼类(如青点鹦嘴鱼)等(图4)。另外,作业区域还出现过玳瑁和太平洋丽龟。
图3. 南海灯光罩网渔业互作齿鲸种类图
图4. 南海灯光罩网渔业互作齿鲸行为特征示例
在一百多次的灯光罩网作业观察中,研究团队发现南海北部的鲸类出现概率要低于南部海域,但出现在作业区域的时间较早,暗示北部海域的海豚可能对渔业资源具有更强的依赖性。空间分布分析表明,南部海域的海豚群体数量及渔获量均高于北部,这反映出该区域丰富的渔业资源支撑了更大规模的海豚种群。此外,相对于科研目的的捕捞,商业化捕捞模式下鲸类的出现概率明显上升。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建议采取有效措施缓解鲸类在渔业活动中面临的误捕风险,并将鲸类的食物需求纳入渔业资源管理措施中,以此推动南海外海鲸类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
图5. 互作海豚和渔业资源量的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