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淮州机场,沃飞长空研制的大型载客eVTOL产品AE200-100首架机展出,吸引众多关注。这架刚刚完成下线的“空中交通工具”,不仅标志着“成都造”低空装备迈向量产新阶段,更成为企业实力的生动注脚。
就在8月,《财富》杂志发布2025“中国科技50强”榜单,沃飞长空与通威集团、科伦博泰一同跻身其中。从尖端装备下线到权威榜单亮相,成都企业的“上榜之路”,正是城市实施“上规、上市、上榜、上云”梯次培育行动的鲜活缩影。
eVTOL“成都造”迈向预生产
2026年将形成完整产业链
“当AE200完成全国首个、全球第二个全倾转过渡飞行试验时,我们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站在自家研制的eVTOL机身旁,沃飞长空首席产品官屠强的话语里满是底气。这款让行业瞩目的产品,背后是七年磨一剑的坚持——从2018的创始团队想法,到2025年正式立项,再到2024年攻克大型倾转旋翼关键技术,沃飞长空完成了从几人团队到近600人规模的蜕变,涵盖研发、生产及运营管理等多个核心板块。
在低空经济的浪潮中,这家扎根成都的企业跑出了行业加速度。作为国内最早适航申请的有人驾驶载人eVTOL,AE200的审定进度比行业平均周期快1-2年,目前已进入适航取证全面冲刺阶段,将承担数千项TC验证工作。如今首架机下线,更标志着“成都造”大型载客eVTOL正式迈入预生产阶段,距离商业化运营仅剩一步之遥。
如今,作为国内领先的eVTOL主机厂,沃飞长空已在多维度展现硬实力:技术层面,率先完成载客机型下线,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领跑行业;国际竞争格局中,AE200已与全球顶尖产品并驾齐驱,能为全球立体交通提供“成都方案”。更令人期待的是,企业位于成都高新区未来科技城的全球总部基地已完成主体封顶,预计2026年投产后,将形成“研发-生产-测试-交付”的完整链条,且首年产能已被早期订单饱和。
更令人期待的是,位于成都高新区未来科技城的全球总部基地已完成主体封顶,2026年投产后将形成研发、生产、测试、交付的完整链条。“首年产能已被订单饱和,投产后我们要带动供应链协同发展。”屠强透露,依托成都的航空产业底蕴,企业正计划吸引顶尖合作伙伴,构建有韧性的产业生态圈。
真金白银激励企业“上榜”
政策红利快速直达
“榜单认可不仅是对技术的肯定,更是对成都产业环境的彰显。”屠强感慨道。在2025“《财富》中国科技50强”榜单中,成都三家企业各具代表性:通威集团依托自主创新,在高纯晶硅和高效电池领域持续突破;科伦博泰凭原创ADC药物打破国际垄断;沃飞长空则在低空经济赛道抢占先机,三者覆盖『新能源』、生物医药、未来交通,勾勒出成都产业升级路径。
今年以来,成都企业的“上榜成绩单”不断刷新。8月,通威集团、其亚集团等6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9月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新希望控股、通威集团、成都交子金控等多家蓉企上榜,其中成都交子金控排名较去年跃升26位,成长动能强劲。
企业集群上榜,离不开成都定制化政策与全链条培育体系。去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提质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梯度奖励机制:首次获评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含民企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分别奖励2000万元、1000万元、300万元;新入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奖励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同一称号仅奖励一次,且所有奖励“免申即享”,让政策红利快速直达企业。
作为“四上”培育行动的重要环节,成都不仅以真金白银激励企业,更在细分赛道与服务体系上发力。7月启动的2025年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申报,将“鼓励企业上榜上新”列为重点;针对低空经济,出台专项政策构建全周期支持体系。同时,通过“蓉易上”平台提供梯度培育、产融对接服务,搭配千亿未来产业基金赋能,助力企业从“幼苗”长成“大树”。
全方位培育体系下,成都专精特新领域成果丰硕,截至3月,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家,居全国第八、副省级城市第五;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47家,形成覆盖多领域的企业矩阵。今年,成都进一步提出目标,计划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0户以上、省级专精特新400户以上,为未来企业“上榜”储备后备力量。
“成都良好的航空产业链基础,给了我们很多助力。”屠强的话,是政策与产业生态叠加效应的生动体现。从榜单名字到车间产品,从真金白银奖励到全周期服务,成都正以“上榜”为支点,撬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让更多“镇园之宝”在这片沃土上持续生长。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图片 王柳 吴茜 部分图片 受访企业 责任编辑 刘春春 编辑 文竹 审核 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