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正从“『互联网』+”的广泛连接阶段,向“人工智能+”的创新引领阶段迈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此前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互联网』+”构建了万物互联的数字底座,“人工智能+”则助力产业智能升级。
“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国产人工智能强势兴起,2024年全球新公开的4.5万件生成式AI专利中,中国占比61.5%,位列世界第一。阿里、阶跃星辰等企业开源的Qwen3-Coder、Step3等模型登顶全球开源社区下载榜,国产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推理等领域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数字基础设施全球领先,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5G网络,截至今年6月底,5G基站总数达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突破2.18亿户。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
也应看到,我国数字经济在跃升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人工智能底层框架由欧美主导,我国在基础理论、原创性算法等方面仍有差距。在GPU『芯片』、先进光刻设备和EDA软件等关键领域,我国对外依赖度较高。国产基础软件生态在完整性、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方面,与国际领先产品存在代际差距。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应用中出现算法公平性、数据溯源与安全防护等问题,亟待建立更加系统完备的治理体系。进入“人工智能+”阶段,应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深化场景落地、健全产业生态、完善治理体系,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强化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筑牢自主创新根基。聚焦通用人工智能、类脑计算、神经符号融合等前沿方向,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建立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大模型、人机协同、自主无人系统等方面,主攻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共性技术体系。补强产业基础短板,重点布局行业级人工智能软硬件协同开发技术,推进人工智能『芯片』、核心算法等关键领域国产替代,构建自主可控、软硬协同的人工智能基础生态底座。
深化场景落地,加快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以“人工智能+”行动为抓手,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速渗透、深度融合、广泛应用,形成创新与应用互促的良性循环。聚焦民生、医疗、教育、交通、金融等重点领域,构建“数据驱动—场景牵引—商业闭环—技术突破”正向循环,加快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向实际应用的高效转化与规模化推广。
协同各方主体,合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聚焦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与产业升级,构建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专业机构等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体系。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化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协同创新与资源整合,提升集群整体竞争力。鼓励中小企业融入集群生态,在细分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
健全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推进产业安全可控与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数据安全、算法歧视、隐私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风险挑战,强化对人工智能安全伦理风险的前瞻研判与动态监测,筑牢技术发展安全屏障。构建适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的敏捷治理框架,实行分级分类监管机制,预留政策弹性空间,保障技术演进与制度创新的动态平衡。(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振京 杜 爽)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