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日凌晨,广东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塌方灾害。有网友在事后回忆:“当时,导航救了我,它提示前方发生事故让减速,我当时看到路上没车啊。”这一声及时的预警,让不少驾驶员得以提前减速、变道,成功避险。
一年后的2025年9月28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与高德地图在北京联合发布“鹰眼守护”预警技术,将这种偶然的幸运变成了系统的保障。
01 技术背景:灾难反思催生预警系统2024年我国接连发生的多起公路桥梁重大灾毁事件,引起了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的高度重视。这些事故紧急部署开展了公路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攻关。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针对路桥灾毁事件“秒级感知、预警、发布与示警拦阻”难题,建立了从发现问题、凝练项目、集中攻关到转化推广应用的全链条科研攻关机制。
该技术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重点专项项目的核心技术成果,旨在融合地图导航、手机定位等多源时空数据,提升公路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效能。
“科技的真正价值就是在关键时刻能为生命多争取机会,”高德副总裁董振宁在发布会上谈到梅大高速塌方灾害时的预警作用时这样表示。
02 核心原理:AI大数据实现秒级感知“鹰眼守护”预警系统的核心原理是基『于海』量匿名脱敏的车辆速度、加速度、位置等行车数据。通过空间智能架构与云端AI大模型,系统能实时分析同向多车发生速度骤降、急刹等异常行为。
当判定前方发生重大异常事件时,系统会通过语音+地图界面双重方式,迅速向后方或可能受影响的车辆用户精准推送预警信息。这种即时响应为驾驶员提供了宝贵的“黄金反应时间”。
与传统依赖固定传感器的监测系统不同,“鹰眼守护”充分利用了广大驾驶员手机中的地图应用,构建起一个动态实时、覆盖全国的道路安全感知网络。
系统采用的匿名脱敏技术确保了用户隐私得到保护,用户只需打开地图导航并开启语音播报功能,便能匿名加入这一预警系统。
03 测试表现:重大事件预警准确率超90%2025年8月23日,项目组在山东高速智能网联高速公路测试基地进行了实车测试。测试模拟了“重大异常事件”情形——速度超过80公里/小时、多个车辆同时发生急刹异常行为。
测试结果表明,后方车辆可在数秒内接收到预警信息,覆盖距离接近1公里,重大异常事件预警准确率达到90%以上。
这一响应速度远超传统监测系统。传统系统往往依赖市电与有线网络,一旦塌陷伴随电力、通信中断,系统便会瞬间瘫痪。而“鹰眼守护”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具有更强的抗灾韧性。
目前,高德地图已将车道级安全预警能力升级为“鹰眼守护”预警系统,覆盖了17个日常驾驶场景,包括重大异常事件、弯道来车、无灯路口会车、前方急刹车等。
04 应用场景:全方位护航出行安全“鹰眼守护”已经实现全国范围应用,其覆盖的17个日常驾驶场景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行车风险类型。从重大异常事件到骑行车辆预警,系统构建了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
在国庆中秋假期来临之际,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与高德地图向广大公众发出倡议:驾车行驶时,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途中,请打开地图导航并开启语音播报功能。只需轻点开启,便能匿名加入“鹰眼守护”预警系统。
这一系统不仅针对灾害预警,还能对日常驾驶中的多种风险进行提示。如弯道来车、无灯路口会车等常见但易被忽视的危险场景,系统都能提供及时预警。
相比专门建设的路桥监测系统,“鹰眼守护”具有覆盖范围广、部署成本低、更新维护快的优势,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方利用”的协同效应。
05 未来展望:科技守护生命之路“鹰眼守护”代表了一种新思路:利用现有技术和数据资源,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未来系统有望实现更早的预警和更高的准确率。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周福宝表示,该技术对提升公路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效能、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这种基于大数据和AI技术的预警模式,为道路安全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在未来,类似的预警技术有望与城市治理更深度融合。如广州市正在构建的“广州鹰眼”低空遥感监测系统,通过无人机与AI技术结合,实现对城市治理多领域的智能监测。
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道路安全预警将更加精准、及时,形成“技术创新—应用落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为人们的出行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随着国庆中秋假期出行高峰的到来,无数驶入高速公路的车辆将成为“鹰眼守护”系统的移动传感器。他们的导航屏幕上不仅显示着路线,更承载着彼此的安全承诺。
这一系统标志着我国道路安全预警从静态监测向动态感知的转变。科技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成为融入日常出行的守护者,默默编织着一张无形的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