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美国科技圈都会迎来一场备受关注的“命运抽签”——H-1B工作签证的申请。到了2025财年,报名人数已突破47万,远远超过了有限的名额。
对许多留学生、程序员、『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来说,这张签证不仅是一份工作许可,更是他们实现“美国梦”的起点。然而,这条路却常常因白宫的一纸政策而风云突变。
H-1B签证诞生于1990年,最初是为解决美国高技术人才短缺而设立的临时工作签证。每年只有6.5万个基础名额,另加专门面向美国硕士及以上学位申请者的2万个名额。申请门槛看似不高:本科学历起步,只要有一家美国雇主愿意提供担保即可。
问题在于,申请人数连年暴涨,远超配额。以2025财年为例,企业提交的有效申请超过47万份,而中奖率低得让无数申请者焦虑不已。尤其是在科技行业,H-1B几乎成了“独木桥”。2023财年,与计算机相关的职位就占了全部批文的六成以上,硅谷、华尔街、波士顿和奥斯汀等城市因此汇聚了全球年轻的技术人才。
围绕H-1B,美国政坛长期存在争议。特朗普在任时曾以“美国优先”为口号,收紧移民政策,其中也包括对H-1B的限制。这既迎合了保守派和部分工会“保护本土就业”的诉求,却又引发硅谷和商业团体的强烈不满,因为他们坚称美国确实缺乏足够的高技能劳动力。戏剧性的是,特朗普近期又公开改口,称高技能签证对美国有益。这种摇摆背后,是共和党内部分裂的缩影:既要安抚反移民选民,又不能彻底得罪科技行业。
支持H-1B的人认为,它带来了巨大经济与科技价值。多数持有者是美国高校的理工科留学生,他们贡献了大量专利和创新,推动了创业公司成长,也降低了消费者使用科技服务的成本。在人工智能、『芯片』和软件等关键领域,H-1B持有人几乎是美国竞争力的重要支柱。
但批评声音同样强烈。无论左右翼,都有人指责H-1B压低本地人才薪资,甚至有雇主利用外包公司大规模替换美国工人。这种负面案例使得H-1B争议持续发酵。
随着名额紧张,整个流程越来越像是一场“抽签游戏”。自2025年起,H-1B申请全面转为线上抽签,程序更透明,但依旧是“拼运气”。一些美国企业抱怨,配额限制正在削弱他们招揽和留住人才的能力,警告⚠️说如果不放宽限制,科技创新可能会加速外流。
对怀揣梦想的留学生和外籍『工程师』来说,H-1B的成败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在美国开启职业生涯。如果雇主愿意为其申请绿卡,他们的身份可以延续直至永居;否则六年期限一到,就不得不离开美国。
如今,47万人争抢区区8.5万个名额,H-1B已成为全美最“内卷”的签证。一句总统的话,甚至一条推文,都可能搅动整个科技行业的神经。美国未来的科技走向,会不会就此受制于一场抽签与一纸政策?这场关于人才与国家竞争力的较量,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