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旗下有8个用户规模超过20亿的产品:谷歌搜索、Youtube、谷歌邮箱、谷歌翻译、谷歌地图、『安卓』系统、Google 『Chrome』浏览器、Google Play。此外还有DeepMind、Google Cloud Platform,是谷歌未来业务增长的核心。
谷歌搜索与『Chrome』浏览器作为用户主动需求的核心入口,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既为谷歌广告提供了稳定流量,又能精准捕捉用户需求以提升转化率;『安卓』系统与Google Play垄断移动设备入口,不仅让广告可触达手机、手表等多类『智能设备』,还能助力推广谷歌其他生态产品;YouTube作为全球最大视频平台,填补了视频广告的关键场景;Google Maps则牢牢占据本地生活服务的广告入口;Google翻译通过服务多语言用户,帮助谷歌拓展全球市场覆盖,进一步完善生态布局。而GoogleAds作为中枢,整合上述全场景流量,提供精准投放、效果追踪与优化工具,成为串联各入口、实现广告价值转化的核心系统,支撑起谷歌整个广告生态的高效运转。
谷歌在科技领域地位举足轻重,核心业务分为Google 服务、Google Cloud 及其他业务三大板块,兼具规模优势与增长潜力。
Google 服务是谷歌的营收基本盘,涵盖搜索、YouTube 等核心场景,坐拥 8 款超20亿用户产品,以广告和订阅为主要盈利模式。2024 年广告收入占总营收 75.59%,稳居全球数字广告行业第一;凭借 90%搜索份额和72.46%手机系统份额,垄断『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入口,以及其 YouTube 27 亿用户的流量主导力,构建起坚固的内容生态壁垒。
谷歌云是谷歌发展的第二动力,聚焦 AI 云计算,目前位列全球市场第三。2024 年实现收入 432.29 亿美元💵,同比增速 30.65%。目前云服务谁能提供最多的AI算力和更高效的AI服务谁将会成功,谷歌云服务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AI和机器学习集成(如Gemini模型与Vertex AI的深度融合)、海量数据分析能力(BigQuery等工具)和全球高性能网络基础设施,可以提供高效、可扩展的云解决方案。
软件方面,谷歌从2010年起开始积累AI技术,研发的Transformer架构成为当前大模型底层基础;最新推出的Gemini 2.5 Pro 凭借高性能及多模态模型在2025 年用户量快速增长。
硬件方面,拥有最长的海底光缆和光纤确保『数据中心』之间高速互联;2013 年启动 TPU 『芯片』研发,目前最新 V7 『芯片』在 AI 推理、能耗比上超越『英伟达』 B200,成为 AI 算力竞争关键玩家,投行预测若 TPU 业务独立估值或达 9,000 亿美元💵。
谷歌自动驾驶业务 Waymo,其技术始于 2009 年,在全无人驾驶 L4 技术上全球领先,已在部分城市商业化。若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Waymo长期估值有望破 1,000 亿美元💵。
谷歌业务非常多元,在多个领域和美国强大科技巨头展开竞争:广告业务面临 Meta、亚马逊、字节跳动等挑战,云计算市场与亚马逊、微软竞争,搜索领域以微软为主要对手,移动『互联网』领域则是苹果 iOS 与『安卓』的竞争,自动驾驶则与特斯拉正面竞争。
谷歌2024年实现收入3,500.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7%;2025年上半年这一增长势头得以延续,增速达13.05%。尽管该增速不及Meta21.94%的水平,但需注意的是,谷歌受限于庞大的业务规模基数,其2024年的收入增速已显著超越2023年的8.68%和2022年的9.78%,增速回升趋势十分明确,AI对收入增长的驱动作用已清晰显现。近五年净利润稳步增长,源于谷歌核心广告业务的统治力,还有YouTube的成长和谷歌云的规模化,并在疫情『数字化』红利的助推下达到顶峰。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2024年成为全球首个净利润超1,000亿美元💵的科技公司。
在AI领域,谷歌的垂直整合潜力巨大。从TPU『芯片』,到Gemini模型,到Agent应用,再到Google文档、『Chrome』浏览器、『安卓』操作系统、YouTube视频,可以做超级集成,目前ChatGPT在心智和品牌上能领先,但长期来看谷歌的潜力更大。
当前谷歌的估值存在显著低估,市场明显还没有认知到谷歌的巨大潜力。截止2025年9月,谷歌作为美股科技巨头里面净利润最高的公司,总市值为3万亿水平,市盈率仅26倍的水平。『英伟达』的市盈率高达50倍,微软37倍,苹果36倍,亚马逊35倍,Meta26倍。市场往往过度关注其成熟且天花板可见的广告业务,而未能充分认识和反映其在AI、量子计算、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深厚积累和领先地位。这些“黑科技”虽尚未完全变现,但蕴含着颠覆多个产业的巨大潜力,一旦逐步实现商业化,将为谷歌带来远超当前预期的长期增长和利润。
谷歌是引领人类科技与文明的伟大公司,凭借独特的企业文化,依靠创新能力、长期主义、开源共建生态等优势成功穿越三大科技周期。
一、基本信息GOOGL(A类股):每股拥有一票投票权,适合希望参与公司治理的投资者。GOOG(C类股):无投票权,但与A类股在分红、股价等方面基本一致,更适合单纯追求经济回报的投资者。二、股权结构(一)企业架构Alphabet公司架构
谷歌成立 Alphabet Inc.(2015 年完成重组),本质是通过业务架构拆分实现“战略聚焦”与“创新松绑”的双重目标。让谷歌子公司专注搜索、广告、『安卓』等成熟核心业务,Waymo(自动驾驶)、Verily(生命科学)等作为独立子公司归入 Alphabet,避免资源分散。以“控股集团 + 独立子公司”架构,赋予子公司灵活决策权,减少集中管理的“大企业病”,提升运营效率。
(二)控制权根据公司2024年股东大会通知及委托书披露,公司B类股票结构如下:
数据来源:Alphabet 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通知及委托书
Alphabet 具有三类股票结构:A 类、B 类和 C 类。向公众开放的 A 类股票每股有一票。同样公开交易的 C 类股票没有投票权。关键是 B 类股票,由佩奇和布林等内部人士独家持有。这些特殊股票每人拥有 10 票,赋予创始人多数投票权和对 Alphabet 方向的坚定控制权。
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直接控制着 51.7% 的投票权,使他们能够继续制定 Alphabet 的战略方向。这种治理结构保护了他们的长期愿景,使其在决策过程中根深蒂固。
(三)公司管理层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担任Google公司的首席执行官,2004年4月加入Google公司以来,此前曾担任Google公司的高级产品副总裁、Google公司的高级副总裁,负责『安卓』作系统、谷歌浏览器、应用程序。
加入Google公司之前,他曾担任应用材料公司(『半导体』公司)的工程和产品管理职务,以及麦肯锡公司的管理咨询职务。他此前曾担任Jive Software, Inc.(沟通和协作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的董事。他持有『斯坦福大学』的材料科学、科学和工程硕士学位、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印度理工学院克勒格布尔分校的冶金工程荣誉工程学士学位。
桑达尔·皮查伊,2004年加入谷歌,2015年10月被任命为谷歌首席执行官,2019年12月被任命为Alphabet首席执行官。桑达尔领导了Google 产品和平台的产品和工程,包括Search、『Chrome』、Maps、Android、Gmail和Google Workspace。作为首席执行官,他已将公司的战略转变为专注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现在正在推动公司的创始产品搜索以及其他对世界各地人们有用的产品的进步。
三、名词解释四、谷歌发展历程(一)发展阶段创立初期(1995-2004):谷歌依靠PageRan算法革新与广告模式创新,谷歌搜索取得成功;两位创始人负责技术发展与施密特2001年加入担任CEO负责公司整体运营,建立稳固的“三人团队”。
业务扩张期(2004-2015):通过并购实现业务快速扩张,由搜索引擎公司顺利转型为科技公司,成功垄断移动『互联网』入口;创始人成为CEO,组织架构变革为CEO+高级副总裁模式,高级副总裁权力下放到各个产品部门,专门负责特定业务和产品。
重组转型期(2015至今):摒弃大企业模式,分离谷歌和其他业务成立母公司Alphabet全面转向AI First战略,不断加强云计算和AI方面投入。
(二)发展历程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五、主要业务(一)主要业务Alphabet旗下谷歌业务版图横跨多元领域,主要分别为两个板块谷歌服务和谷歌云,谷歌服务中广告收入占比最大,2024年广告收入占总收入75.59%,数据广告业务谷歌排名全球第一,谷歌云排名第三,低于亚马逊和微软。
谷歌服务:包括广告、Android、『Chrome』、设备、Gmail、Google Drive、Google Maps、Google Photos、Google Play、搜索和YouTube。谷歌服务的收入主要通过在谷歌搜索和其他平台、YouTube以及谷歌网络合作伙伴上投放广告产生,此外还有部分收入从消费者订阅、平台收入以及设备销售,谷歌在平台方面的收入主要来自Play商店的应用程序和应用内购,谷歌从Play商店中获得30%的收入分成。
谷歌云:主要产品包括Google Cloud Platform和Google Workspace产品。Google Cloud的收入主要来自基于消费的费用和制造行业、平台、应用程序及其他云服务的订阅如人工智能优化的制造行业、开发平台、检测网络安全威胁、数据与分析、应用程序(如Gemini)。
其他创新业务(“其他赌注”):主要涵盖前沿探索和孵化业务,如Waymo自动驾驶、Verily生命科学、Calico『抗衰老』、生物技术、Wing无人机配送等。这些业务目前收入和商业化规模有限,2024年全年收入仅4美元💵亿,但体现了谷歌布局未来的雄心和创新文化。谷歌通过OtherBets探索新领域,虽然短期拖累利润,但一旦突破可能带来长期增长点。
(二)主要产品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谷歌旗下有8个用户规模超过20亿的产品,谷歌搜索、Youtube、谷歌邮箱、谷歌翻译、谷歌地图、『安卓』系统、Google 『Chrome』浏览器、Google Play。此外还有deepMind、Google Cloud Platform,是谷歌未来业务增长的核心。
谷歌云服务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别:
Google Cloud Platform:提供IaaS、PaaS和无『服务器』计算三类环境。该平台包括一系列在谷歌硬件上运行的用于计算、存储和应用程序开发的托管服务。具体包括网络、计算、储存、大数据、机器学习、管理监控与网络安全七类服务。同时VertexAI和DuetAI能构建生成式AI应用,协助客户在谷歌云上实现AI创新。
Google Workspace:属于SaaS层应用服务,作为谷歌在订阅基础上提供的一套云计算生产力和协作软件工具和软件,其包含Gmail、Chat、Calendar、Drive、Docs和Meet等基于云的通信和协作工具,从而与微软Microsoft365展开竞争。如今Workspace也集成了DuetAI等功能,使用户可以利用生成式AI来提高组织的生产力。
(三)收入来源数据来源:2024年报
谷歌主要收入来源是美国,2024年占比49%。2010年开始谷歌全面退出中国。谷歌退出中国,因其数据未脱敏,涉及地理与国家安全,不符合相关要求。除此之外谷歌在伊朗、朝鲜、叙利亚等国家不可使用。
六、搜索广告业务(一)全球市场规模2020-2028E世界媒体广告支出(十亿美元💵)
数据来源:eMarketer
2025年全球广告支出将有史以来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预计至少到2028年增长将保持强劲。到2028年,市场价值将超过1.3万亿美元💵。2025年,数字广告将占全球广告支出的75.2%,达到7,770亿美元💵。
数据来源:MAGNA
2024年最具活力的广告市场包括法国和美国均增长12%,印度和英国均增长11%,以及巴西增长14%。还有一些国家的增长较为平缓,如日本和加拿大均增长8%,中国增长7%,德国和澳大利亚均增长6%。
目前为止美国广告市场仍遥遥领先于全球市场,美国媒体广告收入增长12.4%,达到3,800亿美元💵。其中100亿美元💵来自周期性事件带来的广告增量,包括多国总统选举、夏季奥运会和美洲杯比赛。扣除周期性因素,美国广告市场增长率仍达到惊人的9.9%。
美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广告市场,占全球广告支出的40%,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按人均广告销售额衡量):2024年美国人均广告销售额将达到1,129美元💵,意味着广告商触达每位美国消费者的平均成本超过1,000美元💵,是全球平均水平161美元💵的七倍。
纯数字媒体广告销售额增长15.4%,达到2,690亿美元💵(剔除周期性因素后增长14.8%),占广告市场总额的70%,而传统媒体广告销售额增长5.6%,达到1,110亿美元💵,主要得益于总统大选和奥运会等重要事件。传统媒体的非周期性广告销售额缩水1.1%,但与前几年相比仍显坚韧。
(二)发展趋势1、零售媒体提振数字媒体支出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零售媒体对数字媒体支出的提振作用日益显著,同时『社交媒体』广告收入也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
一方面,越来越多产品从实体店转向电商,品牌随之调整营销策略。快消品品牌将与主要零售商贸易营销协议中的部分预算,从实体店渠道转移至零售媒体网络的数字广告,这使得品牌在不增加营销预算总额的情况下,大幅提升了数字广告支出。零售媒体网络的崛起成为数字媒体广告销售额增长的重要有机增长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广告收入增长势头迅猛。据MAGNA数据,2024年『社交媒体』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5%,达770亿美元💵,占数字广告预算的35%。移动设备的普及为『社交媒体』广告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智能手机』是多数消费者的主要上网工具,在亚太地区部分市场更是成为唯一上网途径。在中国,『智能手机』不仅用于购物和通信,还涵盖银行、保险、办公等功能,进一步拓展了『社交媒体』广告的应用场景。
2、AI助力科技营销人工智能已发展多年,但直到2024年,所有大型科技公司才开始围绕“人工智能驱动型”产品和服务开展大规模营销活动,其目标既包括BtoB受众(如微软旗下的Copilot和IBM的WatsonX),也包括BtoC用户(如MetaAI、苹果智能、谷歌Gemini等)。
所有科技公司都在面向广大受众推出和推广“人工智能驱动型”服务和产品,增加了总体广告预算。同时人们正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创意成本、动态版本和程序化效果,以提高品牌的投资回报率。
3、支持广告的流媒体推动长视频发展在世界各地,广告模式的订阅用户比例都有所增长。据MAGNA,在美国,奈飞的广告模式订阅(让用户以“观看广告”替代“直接付费”)用户从5%增长到17%,迪士尼+从10%增长到30%。由于亚马逊2024年在10多个主要市场将广告模式设为默认模式,Prime Video的广告模式用户更是从0%猛增到80%。
对于这一现象,MAGNA给出了关键判断:当前媒体市场的用户时间与消费预算相对固定,广告模式订阅用户的增长本质上是一场“零和游戏”,用户在某类平台的投入增加,便意味着对其他媒体的关注度减少。而在这场竞争中,跨平台的优质长视频内容(涵盖传统电视与长视频流媒体)凭借更强的内容吸引力,正成为吸引用户、抢占市场份额的核心力量。
(三)竞争格局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来源:choice
在数字广告领域谷歌处于绝对的龙头地位,但处于逐年下降趋势,META正在对谷歌的数字广告业务经行挑战,近几年META增长速度较快,2024广告收入增长22.07%超过谷歌的11.24%,根据Bernstein分析师Mark Shmulik,Meta有望在2026年底前赶上Google搜索的广告营收。谷歌2025年第二季度数字广告支出中仍占据45%主导份额,而META市场份额从去年35%提升至2025年第二季度37%。
1、『社交媒体』的竞争对手:META(1)企业介绍Meta的核心业务如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月活用户近40亿,覆盖全球超50%人口。其中,Facebook2024年用户规模达30.7亿,为全球第一大『社交平台』,Instagram日活跃用户20亿,WhatsApp日活跃用户25亿,形成全场景社交矩阵,用户可通过同一账号无缝切换应用,例如在Instagram购物后通过WhatsApp与商家沟通,这种协同效应显著提升用户粘性,使得Meta在社交网络领域具有显著的护城河。
Meta通过免费『社交平台』吸引用户,收集数据,并利用AI技术向广告商提供精准的广告投放服务以实现变现。2024年Meta广告收入占总营收97%以上,达1,623.55亿美元💵。
AI持续为Meta的广告业务带来增量效益,AI优化了广告定位和内容,新广告推荐功能使Instagram转化率提高5%,Facebook提高3%。目前约200万广告主使用Meta的AI广告工具Advantage+创意套件的视频生成和文本工具。
(2)Facebook用户为什么比YouTube多?Facebook 2024年用户规模达30.7亿,为全球第一大『社交平台』,YouTube 2024年有27亿用户,为全球第二大平台。两款软件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
产品定位不同:Facebook类似于微信、QQ,是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除了发送文字以外还可以发送图片、视频、文档,覆盖高粘性的日常使用场景,强调高频次的情感联结以及用户裂变;而YouTube类似于Bilibili,属于长视频内容网站,其工具属性仍强于社交属性,用户评论互动率较低。
参与门槛不同:Facebook用户必须要注册账号才可以使用,而YouTube允许用户不注册就观看视频。Meta通过账号体系打通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应用,形成超级用户池,覆盖多个多种用户场景。
(3)广告效果对比用户定位上,YouTube依托Google实时数据,支持关键词、目标频道定位,精准触达有明确搜索意图的用户;Facebook定位选项减少,依赖算法匹配,更适合B2C,触达多无明确需求的用户。
广告成本上,YouTube 的CPM(每千次展示成本)3~4美元💵,成本明显更低,YouTube仍有大量垂直内容赛道未被充分开发,广告主无需为有限曝光激烈竞价。此外,YouTube的“按有效互动计费”,进一步降低无效成本。Facebook的CPM(每次点击成本)8~13美元💵,因全球数百万广告主争夺有限的信息流曝光,导致竞价激烈,平台饱和竞争,成本持续上升。
广告商支持上,YouTube审批宽松,账户问题响应快,对广告商友好;Facebook审批严格,易出现账户封禁,且对小企业支持不足。
易用性上,YouTube界面复杂,视频制作耗时,预算仅支持广告系列级设置;Facebook界面简洁,广告制作快,预算可在广告集级灵活控制。
适用场景上,依赖视频内容、需深度讲故事/演示,选YouTube;需多内容类型、建社区互动或发力B2C视觉类行业,选Facebook。
2、搜索引擎的竞争对手:微软(1)企业介绍微软是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总部位于美国,业务涵盖云计算、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及智能硬件等领域。其核心产品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Microsoft365办公套件和Azure云服务。
在搜索层面微软有Bing搜索引擎与Edge浏览器,与谷歌不同的是,微软没有被禁止进入中国。
(2)Bing搜索引擎与谷歌搜索引擎区别根据美国Statista,谷歌在2024年1月拥有91.47%的搜索市场份额,近十年来其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与此同时,MicrosoftBing已攀升至3.43%,小幅上涨,雅虎的份额为1.1%。
谷歌搜索诞生于1998年,凭借PageRank算法解决了当时“搜索结果不精准”的痛点,很快打败了Yahoo、AltaVista等早期搜索引擎。而Bing搜索引擎实在2009年,比Google晚了十多年,用户心智已被Google占据。
当用户在搜索时不同的搜索引擎对于网站排名权重不同,因为它们的算法侧重点有着显著不同。Google近年来特别强调E-E-A-T原则(经验、专业性、权威性和可信度),这意味着Google更看重内容的深度、作者的资质以及网站的整体权威性。相比之下,Bing的算法对技术SEO(搜索引擎优化)和关键词匹配度的权重更高,这使得一些在Google排名低的网站在Bing上反而表现良好。
数据来源:世纪讯科
Google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信号作为排名因素。这包括但不限于:页面停留时间、跳出率、点击率等。如果你的内容不能吸引用户停留和互动,即使关键词优化做得再好,也很难在Google上获得高排名。Bing对这些用户行为信号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
在网站内容方面,谷歌称,谷歌搜索索引包含数千亿个网页,大小远远超过100PB,据SEJ称Bing索引置于8到140亿个网页之间,得益于谷歌翻译,Google的语言覆盖超过100种,在中文、阿拉伯语、日语等非英语语言下的搜索结果更全面;Bing的搜索API仅支持40–50种语言,翻译服务支持约70种语言,远少于Google的249种。
(3)Edge浏览器与『Chrome』浏览器区别Edge浏览器前身是IE浏览器,1995年推出,曾是主流浏览器,但版本更新周期极长,且不支持现代Web标准,网页兼容性差,逐渐被市场淘汰。
Google『Chrome』2008年推出,凭借高频更新、流畅体验、更强安全性及跨手机端的适配能力,迅速取代IE成为全球第一浏览器,获得了用户心智。
Edge是2015年推出替代IE浏览器的,后来开发者大多数只针对Chromium做优化,维护一个独立的浏览器引擎需要大量人力和资金,所以Edge在2019年改用Chromium内核。
『Chrome』,速度快,界面简单美观,默认Google搜索,许多好的扩展可以直接使用,专注浏览本身,不做太多集成功能。但问题是内存占用很高,常被用户诟病。
Edge,微软做了优化,内存占用比『Chrome』低10–20%左右,电池续航在笔记本📓上通常也更长,默认Bing搜索,集成PDF阅读、笔记、Office/Teams、AICopilot等,功能更全面。但在中文、日语、阿拉伯语等非英语市场,搜索结果远不如Google。
(4)ChatGPT推出后对谷歌的威胁在谷歌的广告业务中,大部分收入来自谷歌搜索广告。根据Statcounter的数据,从2023年1月到2024年6月,在ChatGPT的支持下,微软的必应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上升。
自2022年底ChatGPT首次发布以来,微软通过在NewBing中集成CopilotAI助手,分走了一部分谷歌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据Statcounter数据,Google的全球搜索市场份额已从大约93%滑落至4月的89.7%,2025年5月之前,Google全球搜索市场份额有5个月都低于90%,只有2月高于90%,这一持续时间至少十年来未曾出现过。而且,根据OpenAI的数据,截至4月,每周有大约4亿人使用ChatGPT。
面对微软Copilot+Edge对搜索市场的冲击,谷歌也开始用生成式AI赋能搜索,推出GenAI+搜索功能SGE(生成式搜索体验)和AI概览,加速GenAI与搜索相关产品融合,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有望提升单次搜索带来的价值。
虽然谷歌与ChatGPT对于谷歌的浏览器带来了冲击,Google搜索依旧赚钱,美国独立研究公司MoffettNathanson的分析师指出,“绝大多数”导向AI聊天『机器人』️的搜索查询本质上不具有商业性。ChatGPT只抢到了用户时间没有抢到利润,ChatGPT等主要分流的是低价值的纯信息类搜索,而对谷歌收入最重要的商业搜索受影响较小,此外谷歌业务不仅仅是搜索引擎,还有翻译、地图、YouTube等,目前AI无法替代其他领域。
此外ChatGPT的盈利逻辑与谷歌广告生态无直接冲突。即便用户通过ChatGPT获取信息,最终购买行为仍可能通过谷歌搜索跳转至电商页面。例如,用户询问“哪款手机性价比高”后,可能在浏览器搜索具体型号的评测和购买链接。
3、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对手:苹果(1)企业介绍苹果公司成立于1976年,由史蒂夫・乔布斯、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和罗恩・韦恩共同创立,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库比蒂诺。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之一,苹果以硬件创新、极致设计和生态闭环著称,产品涵盖iPhone、Mac、iPad、AppleWatch、AirPods等消费电子,以及AppStore、AppleMusic等服务业务。
(2)苹果系统与『安卓』系统数据来源:Statcounter
在世界各大市场『安卓』系统都领先于iOS系统,美国iOS市场份额最高,为47.5%,『安卓』系统在所有市场超越苹果系统,这得益于『安卓』系统的开源。
据Omdia2024年全年手机出货量达12.23亿部,增长7.1%,苹果出货量第一占比2.26亿部,占比18%三星出货2.23亿部位列第二,其次是小米、传音、OPPO、vivo、荣耀、联想、真我、华为。苹果和三星两个品牌包揽了全球最畅销的前十款机型。目前前十品牌中除了苹果、华为都是采用『安卓』系统作为底层架构。这些品牌如小米在国内没有预装谷歌移动服务,但在海外都有预装谷歌移动服务,叠加高用户粘性的浏览器等谷歌产品,使得谷歌垄断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
2008年谷歌推出『安卓』系统,通过开源架构、极致自由化、以及超强的硬件兼容性,常年霸占移动『互联网』领域,也强制厂商预装谷歌服务为谷歌广告收入带来坚强的护城河。
(3)苹果手机与谷歌手机据Canaly2025年第二季度数据,谷歌Pixel手机在美国占比3%,出货量80万台,排名位列第四,远低于第三名摩托罗拉12%,谷歌的手机从2010年就推出来了,谷歌近5年在美国市场常年不足5%,但2024年Pixel9系列发布后,谷歌在北美市场的份额跃升至12.9%,主要因新一代AI功能。
谷歌的野心,从来就不是卖出更多的手机。它的终极目标,是成为未来世界所有数字交互的“操作系统”。Pixel,是谷歌的“样板间”,一个不受任何干扰的、纯粹的AI载体。它要向世界证明,未来的价值不在于你手中设备的品牌,而在于驱动它的是谁的“灵魂”。今天,这个灵魂是Gemini,它住在你的Pixel手机、Pixel手表和Pixel耳机里,为你规划路线,帮你回复信息。
在Madeby Google2025新品发布会上,谷歌首次亮相Pixel10,搭载了全新TensorG5『芯片』,以及GeminiNano模型,拥有强大的AI能力。
(四)谷歌广告核心竞争力1、搜索霸主谷歌搜索广告主要依托Google Search搜索引擎,汇集全球大部分搜索流量。据Similar Web,Google.com访问量居全球榜首,22年12月~23年11月,月均访问量超856亿次、月均访问人数高达24.4亿。以美国为例,据comScor,2008到2023年间,谷歌旗下站点处理了全美60%的搜索请求,处于绝对头部。搜索广告可较好捕捉高转化潜力用户,是效果广告的主流形式,吸引零售、金融等高价值广告客户。
谷歌搜索市占率常年维持在90%左右,这使得谷歌垄断了搜索广告的入口。
数据来源:statbase
谷歌搜索能占据近90%的份额原因是:
(1)主流浏览器的默认选择,前六大搜索软件处理Edge采用Bing以外,默认浏览器都为『Chrome』,『Chrome』和Safari分别为『安卓』和苹果的默认搜索引擎,为了让苹果Safari浏览器默认谷歌搜索,谷歌每年支付200亿美元💵。
数据来源:Backlinko
(2)搜索结果的相关性,谷歌搜索更加关注内容质量,谷歌能够理解用户的搜索意图,提供个性化的搜索结果,而Bing搜索更加关注技术SEO(搜索引擎优化)和关键词匹配。
(3)用户体验和界面设计,除了在苹果iOS,Safari默认浏览器时用户体验会更加好外,谷歌搜索的简洁界面和快速响应使得它成为用户的首选。这个简单且高效的设计对用户的长期忠诚度和市场占有率至关重要。
(4)品牌影响力与市场信任,谷歌作为全球最知名的科技公司之一,拥有强大的品牌认知度。大多数用户已经习惯于使用谷歌搜索,这种习惯化的品牌影响力助力了其持续的市场份额。
2、生态流量壁垒谷歌拥有8款超过20亿用户的产品,以及复杂的产品生态,垄断90%的搜索市场。这些复杂的产品生态覆盖了用户数字生活的全场景,谷歌的产品各司其职又相互协同,构成难以撼动的生态流量壁垒。
Google Search与『Chrome』浏览器作为用户主动需求的核心入口,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既为谷歌广告提供了稳定流量,又能精准捕捉用户需求以提升转化率;『安卓』系统与Google Play垄断移动设备入口,不仅让广告可触达手机、手表等多类『智能设备』,还能助力推广谷歌其他生态产品;YouTube作为全球最大视频平台,填补了视频广告的关键场景;Google Maps则牢牢占据本地生活服务的广告入口;Google翻译通过服务多语言用户,帮助谷歌拓展全球市场覆盖,进一步完善生态布局。而GoogleAds作为中枢,整合上述全场景流量,提供精准投放、效果追踪与优化工具,成为串联各入口、实现广告价值转化的核心系统,支撑起谷歌整个广告生态的高效运转。
3、AI赋能广告增长谷歌AI深度融合在广告全流程里,提高广告投放的精确性与全自动化;提供搜索功能SGE(生成式搜索体验),提升单次搜索带来的价值。
在精准定位层面,谷歌的AI算法可解析用户的“显性需求”与“隐性意图”:通过搜索关键词、浏览历史等数据识别显性需求,同时借助“查询扇出”技术扩展相关兴趣。此外,GoogleAds的“受众信号”功能支持广告主上传第一方数据如会员信息、购买记录,AI通过匹配用户画像,精准锁定高价值人群。
在自动化投放层面,PerformanceMax广告系列成为核心工具:广告主仅需设定目标,如转化量、ROI、客单价,系统便会自动整合搜索、展示、YouTube、购物等全渠道流量,动态分配预算、调整出价,并选择最优广告位。据华泰证券,对比MetaAdvantage+,其能够凭借出色投放效果获得高单价。
在创意优化层面,生成式AI工具持续突破边界:Veo3可将静态产品图转化为15秒动态视频广告,Imagen4能根据根据文字生成图案,而“智能素材组合”功能可自动测试不同标题、描述、图片的搭配效果,筛选出点击率最高的组合。
在营销层面,谷歌推出DemandGen,用来帮助客户寻找到最兴趣的地方,通过广告来创造和转化需求。
在搜索功能层面,推出AI概览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解决复杂的问题,协助用户制定计划,还可以为用户创建一个由AI组的结果页面以提供灵感。
注:“查询扇出”技术,单次查询操作中,数据库从初始表/索引出发,关联或访问其他表、索引、数据块的数量及层级关系。
4、YouTube内容生态YouTube的成功是源于从内容覆盖到全球化布局,从创作者激励到技术支撑,多重因素共同推动其成为现象级平台。
(1)内容多样性与全球化布局YouTube的成功首先源于其丰富多样的内容。这一点从用户对不同领域兴趣的满足到平台的全球覆盖度都能得到体现。无论用户对哪种类型的内容感兴趣,从教育、娱乐、科技到生活方式、艺术和健康,YouTube几乎都能提供相关视频。这种内容的多样性使得YouTube能够精准地覆盖全球各类观众的需求。同时这些数据也能源源不断为AI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YouTube的用户规模已经超过27亿人,几乎覆盖全球所有地区。2025年,YouTube创作者预计将超过1.15亿,其中6,900万创作者活跃,6.9万创作者拥有超过100万订阅者,这证明了平台内容生产的巨大规模和多样化。号称全球第一网红的野兽先生的年收入可达8,500万美元💵,这些都反映了YouTube对创作者的巨大吸引力和变现机会。
数据来源:Timqueen,AwesomeCreatorAcademy
(2)创作者变现与激励机制YouTube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分享知识、甚至赚钱的舞台。通过广告分成、频道会员等多种方式,有才华的创作者可以在YouTube上实现经济价值,这激励了更多高质量内容的产生。有丰富的变现途径如广告收入。2024年收入361.47亿美元💵,收取YouTube Premium订阅费、收取频道会员费、超级留言贴纸费用以及收取YouTube购物佣金。YouTube产生收入的方式大部分都与创作者进行分成,创作者拿固定比例45%、55%或70%的收益,鼓励创作者追求长期价值,而TikTok按照粉丝量或任务情况阶梯化佣金,流量越大,收益越大。
Demandsage统计,YouTube每次观看支付0.018美分给创作者,创作者YouTuber平均每1,000次观看可赚取30至1,000美元💵。这些收入可能会因YouTube用户及其利基市场而异。远高于TikTok创作者的平均收入。
数据来源:Timqueen,AwesomeCreatorAcademy、Napolify
(3)体验不断进化YouTube不仅满足了内容需求,还注重用户体验,提供简洁的界面,支持8K超高清,提供快速的加载速度和精准的推荐算法,帮助用户根据个人兴趣发现更多视频。产品覆盖电脑、手机、电视等全设备。同时,YouTube推出了Shorts短视频功能,满足了用户对短视频内容的需求。
此外,针对创作者YouTube还推出了一系列AI驱动的创作者工具,如DreamScreen(为短视频生成AI背景)、AIInsights(根据观众行为提供创作建议)和AssistiveSearchinCreatorMusic(帮助创作者寻找合适配乐),进一步提升了创作者的创作效率和内容质量。
最后,YouTube成功地建立了一个良性循环:依靠创作者吸引更多的用户,更多的用户吸引更多的创作者,如此多的流量也吸引源源不断的广告商在这个平台上打广告哺育创作者,如此循环让YouTube的生态系统越来越强大。
5、『安卓』系统垄断移动『互联网』入口『安卓』系统推出的时候,当时有许多自研操作系统如塞班系统(英国开发,开源)、微软移动操作系统(闭源)、Black Berry OS(加拿大,部分开源)、iOS(闭源)、PalmOS(美国,闭源),此外还有不少国家采用基于Linux衍生系统。市面上真正“开源”的手机操作系统其实只有Android一家做到了“代码全放、授权免费、允许商用”。其它主流系统要么完全闭源,要么半开源。
同时『安卓』系统以极低的硬件门槛切入,通过发起开放手机联盟将『芯片』、手机、运营商一条链全部拉进来,采用对开发者友好的Java系统。当初面临『智能手机』浪潮,只有iPhone手机成功做出来,当初的霸主黑莓已经跌入谷底,而摩托罗拉多次自研失败,后来加入『安卓』的开放手机联盟,摩托罗拉推出一块高性能非iPhone的手机,让全世界注意到了『安卓』系统。
国产手机当初既要面临苹果等手机巨头的垄断、同时『芯片』厂商优先适配『安卓』,若选择自研需从软件和硬件层面全部设计,成本巨大。国产手机品牌纷纷选择开源的『安卓』系统。目前国产品牌和三星手机为『安卓』系统建立了稳固的护城河。
2024年,中国品牌手机以57%的全球市场份额展现出强劲竞争力,而在此背景下,国产手机厂商掀起的自研操作系统浪潮,正为全球移动操作系统格局带来新的变量,『安卓』系统是否会被颠覆,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从厂商动作来看,头部企业已率先迈出关键步伐:华为已实现技术闭环,推出完全自主研发的鸿蒙系统,彻底脱离对『安卓』的依赖;小米虽尚未完成“去『安卓』化”,但其推出的澎湃系统也已正式启动自研探索,标志着国产厂商在系统层面的自主化进程加速。
不过,『安卓』系统的“颠覆与否”,核心仍取决于两大关键因素:一方面是消费者对新系统的接受度,新系统在生态兼容性、使用体验、应用适配等维度的表现,将直接影响用户的迁移意愿;另一方面,谷歌产品生态的用户粘性不容忽视,即便部分手机不再搭载『安卓』系统,谷歌旗下的应用与服务(如搜索、地图、Gmail等)已深入全球用户的日常使用场景,即使采用新系统,消费者仍有可能持续采用谷歌产品。
七、谷歌云与AI-First战略(一)全球市场规模数据来源:PrecedenceResearch
Precedenc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约为9,127.7亿美元💵。该机构预测,未来十年市场将持续增长,到2034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15万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1.2%。
(二)发展趋势1、AI带来云计算快速增长随着2023年ChatGPT的爆火,多个基础云厂商纷纷发布与Al相关的基础能力支撑和平台服务。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的预测显示,到2025年,全球终端用户在公有云服务上的支出将从2024年的5,957亿美元💵增长至7,234亿美元💵,实现21.5%的增长。天风证券统计显示,在生成式AI的强力推动下,全球云服务支出已连续第四个季度同比增长,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企业在云基础设施服务上的支出为840亿美元💵,环比增长了23%。
SaaS占据公有云服务市场的主导地位。SaaS类似于精装修房,用户可以直接使用『服务器』、软件、服务,比如直接在线PS做图,百度网盘存东西等。根据Gartner的报告,2025年,其中SaaS市场规模将达到约3,000亿美元💵,占据总体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
2、云计算正快速蚕食传统IT基础设施预算2025年,企业在云服务上的支出将远超传统的本地IT系统。根据Gartner的报告,2025年全球终端用户在公有云服务上的支出预计将达到7,230亿美元💵,同比增长21.5%。驱动企业转向云端的主要原因包括对弹性扩展能力、灵活部署方式以及对人工智能(AI)等先进技术的支持需求不断增加。
据Flexera《2025云计算状况报告》,截至2025年,超过50%的企业已将绝大多数工作负载迁移到云端。这一比例较此前显著增长,表明云计算已成为众多企业的主要IT基础环境。
3、云安全问题与云成本管理是目前最大的阻碍云成本管理成为云计算市场增长的最大阻碍。根据Flexera发布的《云计算状况调查报告》,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目前普遍面临的最大挑战都是云成本管理问题。CloudZero发布的《云成本洞察报告》也指出,只有42%的企业表示他们的云成本处于理想状态;其余企业则认为成本稍高、过高,甚至完全无法掌控。
云安全问题限制云计算采用。CheckPoint2024年的报告显示,75%的组织仍然对云安全“担忧”或“非常担忧”。过去一年中,有26%的企业遭遇了云安全事件。IBM2024年的报告指出,一次数据泄露的平均损失已高达445万美元💵,企业自然会在迁移上云前三思而后行。
4、云原生工具(如Dapr)正加速开发效率云原生工具类似CUDA,是开发者与系统底层架构之间的中间层,屏蔽底层的复杂度。
根据CNCF发布的《2025Dapr状态报告》,96%的开发者表示使用Dapr节省了开发时间,60%的人称工作效率提高了30%以上,近一半的团队已在生产环境中部署了Dapr,云原生工具的采用速度正在快速攀升,它们已成为企业现代化技术栈的重要一环。
(三)竞争格局:亚马逊保持先发优势,微软和谷歌强势追赶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来源:SynergyResearchGroup
注:统计口径季度云基础设施服务收入包括IaaS、PaaS和托管私有云服务
数据来源:choice
1、亚马逊亚马逊的AWS以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闻名,覆盖全类型客户,76%的《财富》500强企业使用至少一项AWS的服务。亚马逊的AWS常年市场份额位列第一,但市场份额从2015年近50%到2024Q4 30%逐渐减少。
AWS成功的原因是:(1)亚马逊2006年推出AWS成为首家涉足云计算的公司,比微软早4年,谷歌早6年,这几年的创业公司都只能选择亚马逊云『服务器』;(2)2013年以及拿到CIA十年的专属合同,在安全和性能层面政府的合同就是亚马逊最好的背书;(3)同时亚马逊把AWS价格设定很低,早期EC2(弹性计算云)建议低价每小时15美分,后来定10美分,这使得企业每花1美元💵就节省3到4元硬件费;(4)20多年的技术沉淀形成了难以复制的全栈能力,服务覆盖计算、存储、数据库、AI等200余项,形成“一站式解决方案”生态,这些创新和积累加强了亚马逊在云计算的领先地位;(5)产品覆盖36个全球区域、114个可用区运营,覆盖245个国家及地区的合规需求,其边缘节点数量达450个,可保障低延迟访问,远超微软Azure和谷歌云。
AWS的市场份额逐年降低的原因是微软和谷歌增速越跑越快,AWS(18.51%)增速出现放缓,明显不及微软Azure(34%)和谷歌云(30.65%),然而增量也不如微软多。
其主要原因是(1)错失AI首发,当初亚马逊拒绝了OpenAI,微软后续用130亿美元💵与OpenAI深度绑定,使得微软Azure快速崛起,谷歌云也依靠Gemini突围快速崛起,为了追赶谷歌投资Anthropic(ClaudeAI模型);(2)新阶段云服务的增长是由于AI服务带动,限制AI云服务发展的因素是算力产能,微软在『数据中心』的投入是这三家最早的,从现金流量表看出2023财年投资明显增长,投入376.51亿美元💵,谷歌虽然增长幅度下降了,但依旧投资808.85亿美元💵,亚马逊只投入56.27亿美元💵,2024年才明显上市增长,投入260.05亿美元💵,这使得亚马逊在算力产能储备上较为薄弱。然而在传统的云服务领域亚马逊依旧强势,微软谷歌主攻AI领域,微软Azure在传统云『服务器』上增速和AWS是差距不大的。
2、微软微软的智能云部门由公共、私有和混合『服务器』产品以及云服务组成,2025财年收入增长34%,目前在云端AI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核心优势为:
与OpenAI密切合作:早在2019年开始微软就在AI方面大力投入,许多大型企业已经在Microsoft AI堆栈之上启动了他们的第一个GenAI项目,并且巧妙地集成到自家丰富的产品线中。AI作为云服务的最强增长动力,微软拥有先发优势,占据极为有利的市场地位
全产品协同互通:与Office365、Dynamics365、Teams、PowerBI等微软核心产品深度集成,企业用户可实现工具无缝切换与数据实时流通,既提升工作效率,又大幅降低跨平台转换成本,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首选平台”;通过收购GitHub吸引全球开发者群体,推动开发者优先选用Azure服务,形成“产品-用户-开发者”的生态闭环,进一步巩固市场渗透力。
超强AI基础设施:拥有全球最大GPU集群,2024年是『英伟达』最大买家,支持每小时训练超百亿参数的生成式AI模型,为大规模AI应用提供算力支撑;覆盖模型训练、推理、部署全流程,提供AzureMachineLearning、CognitiveServices、OpenAI服务等全栈AI服务,降低企业AI应用门槛;Microsoft365Copilot(办公AI)、GitHubCopilot(代码AI)已积累超1亿用户,为Azure带来持续、稳定的订阅收入,实现技术与商业价值的闭环。
优质客户结构:70%收入来自世界500强企业及政府客户,这类客户IT预算充足,且平台迁移成本高,客户粘性远高于中小客户,保障收入稳定性。
混合云与垂直领域服务:通过AzureArc、AzureStack等产品,满足大型企业“公有云灵活扩展+本地『数据中心』安全保留”的双重需求,平衡灵活性与数据安全;在医疗、金融、政府等高度合规领域提供定制化服务,突出安全合规与本地化优势,精准匹配高门槛行业的特殊需求。
灵活定价策略:通过降价及灵活定价方式,降低不同规模企业的使用门槛,在巩固高端客户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中长尾市场覆盖,提升整体市场份额。
3、甲骨文甲骨文虽然市场份额只有3%,但收入规模超过谷歌排名第三,其主要原因是甲骨文的核心客户多是金融、政府、电信、制造等传统大企业,这些客户对数据库和核心系统依赖度极高,愿意为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付出高价。
Oracle云的强项是数据库服务(DBaaS)和高性能计算,而不是便宜的存储、计算。数据库许可证、订阅费用昂贵,拉高了整体收入。
Oracle数据库在金融、电信、政府、制造等行业是事实上的标准数据库,很多核心业务系统,银行账务、证券交易、ERP都跑在它上面,很多企业几十年都在用Oracle数据库,企业迁移成本巨大。
从甲骨文财报上就可以验证这一点,甲骨文的收入很高但增长缓慢,2016财年收入370.47亿美元💵,到2025财年573.9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只有4.9%。
2025年9月9日,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甲骨文披露其剩余履约义务(RPO)已飙升至4,550亿美元💵,同比增长359%,其中仅第一季度就新增了3,170亿美元💵。这一爆炸性增长主要源于公司与OpenAI、xAI、Meta等一系列顶尖AI公司签订了大规模云合同,使其成为AI模型训练的关键基础设施提供商。首席执行官SafraCatz直言:“甲骨文已成为AI工作负载的首选之地。”甲骨文股价因此36%,其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短暂成为世界首富。
(四)核心竞争力1、AI大模型最后的赢家谷歌云自推出至2023年一季度长期亏损,期间持续投入资金扩大基建、研发产品与拓展客群,最终于2023年一季度实现扭亏为盈。华泰研究指出,在本轮AI行情下,谷歌云有望借AI东风加速发展。
当前云服务核心增长动力为AI,大模型竞争格局直接影响云服务市场走向。微软虽凭借与OpenAI的合作抢占先发优势,成为云端AI重要力量,但当前OpenAI与微软的合作因财务、资源及战略分歧趋于紧张,且其他大模型与OpenAI的性能差距正不断缩小,微软的先发优势能否持续仍存不确定性。
反观谷歌,其在AI领域深耕多年,构建了覆盖基础研究、大模型开发、自研『芯片』及开发者生态的全方位战略布局,且将AI定位为“基础设施”而非单一产品。段永平于2025年9月推断,“10年后主流大模型或为Gemini,谷歌实力强劲且已在AI领域觉醒”。
随着Gemini推出,谷歌将原DuetAI for Workspace升级为Gemini for Workspace,并针对典型应用场景推出集成生成式AI的新功能,通过布局AI+办公板块,有望提升用户付费率,为Workspace收入带来增量。
同时,谷歌云与DeepMind的“共生关系”形成独特优势:DeepMind新模型训练完成后数小时内即可部署至谷歌云平台,开发者反馈又能快速反哺模型优化,这种“研究-训练-应用”闭环,助力谷歌云在Veo视频生成、Imagine图像合成等多模态模型领域保持领先;且谷歌大模型与谷歌全家桶联动流畅,可避免用户切换平台,提升使用体验。
在2025年GoogleI/O大会上发布的Gemini2.5Pro,表现亮眼:在lmarena榜单中,其文本和网页开发能力分别超越ChatGPTo3与deepseekR1成为第一;支持100万Token上下文,相当于1,500页PDF,远超ChatGPTo3的20万Token;DeepResearch功能可引用谷歌搜索的权威期刊、官方数据及行业报告以确保内容质量,还能生成可视化网页、图表、小测试及音频播客;在代码编写、视频生成、图片生成等场景体验亦佳。此外,谷歌允许每日有限免费使用。
用户增长方面,2025年2月谷歌实现多模态无缝融合并推出200万Token上下文窗口,直接推动用户量突破临界点;后续5月Gemini2.5Pro、8月Nanobanana相继发布,助力谷歌AI应用月活从2024年10月的9,000万增至2025年8月的4.4亿,移动端下载量首次超越ChatGPT,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AI应用之一。
数据来源:华福证券、Google
(1)AI大模型Transformer架构奠基者谷歌早在2010年建立GoogleBrain,2014年收购DeepMind,持续推动前沿AI研究。关键成果包括TensorFlow框架、AutoML平台,以及奠定大模型基础的Transformer架构,GPT中的T就是Transformer技术。此外其他里程碑成果有AlphaGo、AlphaFold、AlphaZero/MuZero、Imagen等
(2)AI『芯片』的代际领先谷歌早在2013年便启动自研『芯片』征程,2016年与博通合作共同设计多带TPU,谷歌凭借自研TPU构建起强大优势。2025年4月发布的第七代TPUIronwood堪称性能怪兽,其单『芯片』算力达4,614TFLOPs,超越『英伟达』B200的4,500TFLOPs,显存192GBHBM3E,带宽7.2TB/s,在推理和能效比方面有较好表现。
谷歌TPU不仅为谷歌补充了外采『芯片』以外的算力供应,降低了对外采『芯片』的依赖,也让公司实现了对『英伟达』GPU的部分替代,从而降低了算力成本。这种硬件优势直接转化为训练效率。官方称目前,全球前十AI实验室中有九家选择谷歌云作为基础设施供应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谷歌官网
TPUV7在FP8算力上达到4614TFLOPS,略高于『英伟达』B200的4500TFLOPS。这表明TPU在特定AI计算任务如『大语言模型』推理中展现出更高的算力密度和能效比,尤其在大规模并行处理和内存带宽方面表现突出,例如单『芯片』内存带宽达7.2TBPS,集群算力可达42.5EFLOPS。
谷歌TPU目前没有对外直接销售的计划,但2025年9月谷歌与伦敦云公司Floy Stack签约,部署TPU机柜,这个是谷歌首次在自有设施外放置TPU,华泰证券认为谷歌此次战略的核心在于“硬件即服务”。通过保留TPU所有权免除中小型云厂商的硬件投资费,提取收入分成,不仅仅扩张了云服务,又实现了进一步变现。
除此之外博通8月也上调产能2026年台积电产能,预计将向xAI和Meta等外部客户销售。投资银行D.A.Davidson分析师称,如果谷歌TPU业务独立出来,整体价值可能高达9,000亿美元💵。
除此之外还研发Titan安全『芯片』、ArgosVCU视频编码『芯片』、Tensor手机『芯片』、Axion『数据中心』CPU。
(3)海量高质量数据大模型的燃料是数据。Google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数据生态,Google搜索、YouTube、Gmail、Google地图、Android生态系统等8款20亿用户的产品产品。这些数据不仅量大,而且维度丰富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地理信息,是训练更强大、更全面多模态模型的宝贵资产。这意味着谷歌的AI不仅能储备更多高质量的数据,在视频音频处理也领先于OpenAI。此外谷歌在非英语国家的数据收集能力也明显优于微软。
(4)推理成本的颠覆性创新AI推理是未来AI的重要增长点,由于AgenticAI、推理的出现,『英伟达』CFO称所需的计算量比一年前的预期至少高出100倍。使得基于AI所生成的token数量急剧增多,以及模型本身更复杂的需求。据中国联通研究院测算,推理算力需求已占AI总消耗的68%,远超训练端的22%。
据谷歌云CEOKurian称,通过动态负载调度(DWS)和混合精度计算将AI推理成本在2024年降低20倍,预计2025年再降30%。
(5)AI First战略谷歌奉行“AI嵌入全产品”战略,而非打造单一“AI助手App”:搜索端上线AIMode,搜索从“索引”转向“对话”;办公端Gmail、Docs、Sheets集成Gemini,能写邮件、总结文档、分析数据,办公工具从“工具箱🧰”升级为“助手”;云端通过VertexAI与GeminiAPI,支持企业调用模型并结合自身数据;设备端Pixel手机内置GeminiNano可离线运行,手表、耳机则借AI实现实时翻译与健康监测。
除此之外,谷歌积极的布局未来科技,与AI相融合如Waymo,主要开发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并提供自动驾驶服务;Verily,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专注于健康相关项目,包括疾病预防、管理以及医疗技术革新;Calico,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衰老生物学;Wing,致力于开发无人机送货系统,提高物流和配送效率,及其他项目等。
这些AI应用的场景不仅仅是谷歌对下一个科技时代的押注,还是对于AI数据与模型的研发,这最终将成为谷歌云的行业解决方案。
(6)AI代理平台谷歌云Next2025大会提出的其中之一核心主题是“代理式时代”的到来。谷歌宣布推出代理开发工具包(ADK)和新的Agent2 Agent(A2A)开放协议,这些工具旨在为企业构建可扩展的AI代理平台。
谷歌推出VertexAI作为AI开发与部署的底座,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大规模利用模型的集成开发环境,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调用大模型的API,谷歌云整合200+第三方模型(包括Llama、Mistral),并提供模型优化工具包。开发者可通过Optimum-TPU库将开源模型在Trillium上的推理速度提升3倍谷歌云。这种开放策略吸引了Salesforce、ServiceNow等ISV入驻Marketplace,2025年平台交易量同比增长200%。
对于微软和亚马逊,目前是通过与第三方大模型厂商如OpenAI、Anthropic的授权合作,来满足用户在云平台上对大模型的需求,而谷歌拥有与自身云服务绑定的自研模型,无需依赖第三方模型,长期来看具有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
2、技术护城河(1)全球『数据中心』网络谷歌云依托Google自建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已覆盖42个区域、127个可用区。
与此同时,谷歌还自建并运营着全球最大规模的海底电缆和光纤网络,拥有超20条,总里程占全球海底电缆10%以上,采用超密集波分复用和光子集成技术,单纤容量可达10Tbps以上,拥有超过100个接入点,支撑其全球42个云区域的低延迟数据传输。这一基础设施保证了云服务的高可用性和低时延。
(2)数据储存与数据分析能力在AI时代到来之前,谷歌就已经积累了二十余年的大数据处理经验。依托搜索引擎、广告系统和YouTube等应用,谷歌形成了全球领先的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并将这些能力沉淀为一系列云服务组件:
Bigtable:谷歌的Bigtable是一个NoSQL数据库,适合高吞吐量、低延迟的场景,每个集群可以处理百万级读写操作/秒,99%请求延迟控制在300毫秒以内。近期推出向量数据库,可以存储AI模型生成的高维向量数据。
BigQuery:基于Dremel技术,BigQuery是一个无『服务器』数据仓库,支持PB级数据的秒级查询,并使用BIEngine内存加速技术,提高了查询效率,查询速度提升可达30倍。
(3)安全与隐私层在安全方面,谷歌云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完整的保护体系:
零信任架构(BeyondCorp):谷歌提出的“无边界安全”理念,不再依赖传统网络边界,而是基于用户身份和设备安全状态动态授权。传统网络安全默认“内部网络可信、外部网络不可信”谷歌则需要每次进行验证。
默认加密:所有静态数据使用AES-256加密,传输过程中采用TLS,确保数据在存储和传输阶段均处于安全状态。
机密计算(ConfidentialComputing):通过硬件隔离和加密内存运行环境,保证数据在计算过程中同样受到保护,防止敏感信息在使用中泄露。
3、市场策略:从技术输出到价值共创(1)业务架构:全链条覆盖IaaS-PaaS-SaaS谷歌云业务在SaaS、PaaS和IaaS三方面均有布局。
Workspace属于SaaS业务,在办公生产力软件市场市占率高于微软Office,是谷歌云业务的强点。GCP属于IaaS和PaaS业务,目前市场份额占比仍较小,在企业多云策略中大多作为备用选择,具有一定提升空间。凭借强大的模型自研能力,谷歌有望在MaaS业务(关键技术组件以云服务的形式交付属于PaaS)上实现突破。谷歌9月对于与伦敦云公司FloyStack签约,部署TPU机柜,这将采用HaaS(硬件即服务)新模式,通过保留所有权,免除中小型云厂商的硬件投资费,提取收入分成,不仅仅扩张了云服务,又实现了进一步变现。
(2)销售体系的组织变革助力生态共建谷歌云销售团队在Kurian成为谷歌云CEO之后规模快速增长,同时简化了繁琐的销售折扣流程与部署机器时间,在上任后的四年中,将供应和部署机器的周期时间缩短了五倍,将谷歌云市场策略调整为客户需求导向;重启Google Cloud社区,两年时间社区已达到了10万成员。继续加深与大型企业客户和渠道伙伴的关系,并致力于扩大其公共部门在美国和海外合作伙伴规模,以此打造谷歌云合作生态。
八、谷歌管理与文化(一)研发人员谷歌的研发人员遍布全球,公司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3个研发中心,主要集中欧美,虽然谷歌没有公布其研发人员数量,但谷歌的研发费用是位列全球第二459亿美元💵,仅次于亚马逊,核心研发人员都是该领域专家。
数据来源:维基百科、Reuters
(二)谷歌式创新谷歌能频频打造出世界级产品是因为谷歌打造产品的起点并非商业模式,而是开发科技洞见去满足消费者尚未意识到的需求。如谷歌早期是依靠搜索起家的,通过PageRank算法创新解决了传统搜索“匹配混乱”的问题。2000年推出AdWords广告系统,创新出用户出价和点击率来对广告排序。2005年推出GoogleMaps通过推出3D街景爆火。
关于如何创新,创始人拉里·佩奇提到的方法就是大胆思考、将事情改良10倍,而不只是改良10%的“魔咒”。如2004年,推出Google Gmail通过提供超出同行数百倍的储存空间以及创新的会话式邮件组织方式、强大的搜索功能和反垃圾邮件技术,重新定义了邮箱体验。
另一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提出不要只想着解决简单的问题,越困难的问题越值得去努力。当把一个问题不断放大时,你覆盖的客户会不断增多,而问题的解决也会使更多人受益,这意味着你的潜在收益会更大,财富、名望、成功也就随之而来了。
(三)长期主义当谷歌有了原始的创新之后,并非基于商业化,而是通过打磨技术形成护城河。如谷歌搜索,1995年诞生,2000年才推出广告业务,谷歌并非基于将流量商业化,而是不断打磨产品,200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才开始商业化。同时也为谷歌寻找到了最适合的商业模式。后续谷歌从2010年开始就布局AI的软件和硬件,不少架构成为目前AI的底层架构。
如今的谷歌也是如此,怀着长期主义的视角,投资医疗、企业服务、金融、法律、制药、自动驾驶、『机器人』️、物流、农业、工业制造、教育等。根据IT桔子和Crunchbase的公开数据,谷歌2014年以来对外投资1,586起,其中AI领域271起,占比17.1%。从财报上看这部分收益2024年只有16亿美元💵,但谷歌,但谷歌或将持续占据了未来的主动权。
(四)开源共建生态协同谷歌在能够成功穿越三个周期,离不开开源共建、生态协同的策略。
『互联网』时代谷歌通过免费开放基础搜索功能,使得谷歌垄断『互联网』入口,从搜索引擎积累的用户数据,反哺广告系统优化,后续又提供地图、邮箱、翻译,加强搜索与广告能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谷歌开放『安卓』系统架构,构建开放手机联盟,使得谷歌又垄断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后续通过收购全方位的收购企业、开拓新领域,构建一个更大的谷歌生态圈,助力广告业务的发展。
在AI时代,谷歌开放Transformer架构成为AI大模型的基础架构和AI模型,将AI大模型定位成为未来发展的基础而非盈利产品,通过软硬件设备构建AI时代的生态圈,助力广告和云服务业务发展。
九、风险因素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十、发展战略数据来源:谷歌I/O2025
十一、财务数据(一)财务数据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来源:choice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
注1:谷歌广告由谷歌搜索及其他、YouTube广告、谷歌网络构成,广告收入占总收入75.59%,其中搜索广告占广告收入74.86%。
注2:其他赌注是Alphabet在Google之外,涵盖前沿探索和孵化业务,如Waymo自动驾驶、Verily生命科学、Calico『抗衰老』、Wing无人机配送等。
1、收入分析谷歌2024年实现收入3,500.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7%;2025年上半年这一增长势头得以延续,增速达13.05%。尽管该增速不及Meta21.94%的水平,但需注意的是,谷歌受限于庞大的业务规模基数,其2024年的收入增速已显著超越2023年的8.68%和2022年的9.78%,增速回升趋势十分明确,AI对收入增长的驱动作用已清晰显现。
广告收入2,645.90亿美元💵增长11.24%,2025年上半年增速9.47%,其中搜索广告收入增长13.17%,YouTube广告增长14.72%,主要因为美国大选的竞选广告,以及AI的创新,谷歌借助AI推出了区别于传统搜索广告的Pmax广告和DemandGen广告,提高谷歌所有渠道和平台的效果,以及帮助广告客户在谷歌和YouTube平台中创造和转化新的需求。
谷歌订阅、平台和设备收入达403.40亿美元💵,增速16.29%,2025年上半年增速19.56%。可分为GooglePlay、YouTube订阅及硬件,官方没有公布具体占比。
GooglePlay是集成应用市场与服务框架的软件,虽然拥有最大规模的『安卓』用户,但用户人均花费远低于苹果,拥有广阔的增长空间。2024年据Appfigures,苹果Appstore用户花费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GooglePlay用户花费357亿美元💵同比下降1.5%。
YouTube是全球订阅量最大的平台,2024年达1亿订阅用户。(1)AI技术的应用,AI推动了内容推荐和翻译功能,吸引更多用户;(2)多元化的业务策略,通过独占直播赛事吸引用户,短视频short播放量增长至日均700亿次,增加广告打扰对比效应;(3)价格与分层战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化定价,以及家庭套餐、学生优惠等形式,扩大了受众群体。
在硬件方面,如手机据TechInsights2024年手机销量近1,000台同比增长,连续12个季度快速增长,得益于AI功能添加到手机上,软硬件的提升和『安卓』系统的简洁干净。
谷歌云收入达432.29亿美元💵30.65%,2025年上半年增速,30.04%,主要因为Google2023年12月推出了自己的模型,用户愿意为采用AI云服务,此外用户对于AI基础设施的需求增长,微软谷歌无法满足如此大量的需求,目前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2、毛利率分析近十年谷歌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60%左右,谷歌的业务以广告和云服务为主。
谷歌没有公布广告业毛利率,可以参考META2024年毛利率81.67%,在搜索广告领域占据近90%的市场份额,具有较强的定价权,广告收入来自于竞价拍卖,热门关键词价格高昂,提升了单广告收入。
同时谷歌通过自研TPU等硬件设施降低成本,同时通过大量用户规模带来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成本,以及丰富的数据集提高广告推荐精度避免无效花费。
2025年Q1Alphabet表示,GoogleCloud的毛利率达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17.8%,远高于去年同期仅9.4%的水平。远远低于微软云服务2025年Q369%。可能因为(1)谷歌和微软都没有将云服务各个产品毛利率具体公布出来,可能导致统计口径的不同;(2)同时微软云服务还包括企业支持服务等高毛利率软件和订阅收入;(3)两者客户类型不同,微软客户偏向于成熟中大型企业,而谷歌偏向于初创企业;(4)盈利时间不同,谷歌云2023Q1才扭亏为盈,微软2015年单独披露云服务板块就是盈利的。
3、研发费分析2024年谷歌研发费493.26亿美元💵,位列第二,低于亚马逊852亿美元💵,超越竞争公司Meta438.73亿美元💵,微软324.88亿美元💵,苹果313.70亿美元💵。得益于稳定且较高的收入与毛利率,谷歌可以常年投入更高的比例到研发,谷歌2024年研发占收入14.09%远高于其它公司。
4、净利润分析近五年净利润稳步增长,源于谷歌核心广告业务的统治力,YouTube的成长和谷歌云的规模化,并在疫情『数字化』红利的助推下达到顶峰。2022年净利润出现下滑,主要是由于宏观经济恶化导致广告主预算削减,叠加美元💵升值的汇率逆风、苹果隐私政策的持续影响,以及来自TikTok的竞争压力,和自身运营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的过快增长。2022年的利润下滑更像是一个周期性的调整,而非结构性的衰落。进入2023年和2024年,谷歌通过大规模裁员控制成本,并全力投入到生成式AI(如Gemini模型、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中,试图找到新的增长点,其利润也已重回增长轨道。
(二)市值情况数据来源:choice
1、2025年11月-2022年11月谷歌上市到2025年11月之前谷歌的走势,都呈现持续稳定持续上涨势态,呈现出谷歌成功穿越『互联网』时代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且公司业绩保持稳定的增势。当时谷歌2025年11月谷歌自身业绩依旧强势,第三季度收入增长45%交出一份漂亮的财报,然而2025年10月美国司法部和多州检察长对谷歌的广告业务调查进展有新消息,指控其在广告技术市场滥用垄断地位。11月欧盟也启动了对谷歌的反垄断调查加大了投资者对监管风险的担忧。
在2022年谷歌净利润过去五年来负增长,收入依旧保持增长,其原因是收入增速比销售、研发、管理费用增速低,(1)2020和2025年受疫情影响广告增速过快,2022年红利消散,收入增速降低;(2)同时受疫情影响TikTok和亚马逊广告快速崛起、META在短视频投入增加,广告主预算分散,为了竞争谷歌销售与管理费增加;(3)苹果iOS的ATT隐私追踪限制,影响谷歌和YouTube的广告效果,为此需要增加研发费;(5)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企业预算降低,谷歌需要增加销售人员来获取广告。
2、2024年11月至今2024年谷歌股价开始波动,其原因是最主要是(1)2024年下半年美国司法部对于推进谷歌的反垄断案件有新进展,9月,欧盟以垄断为由罚款谷歌24亿欧元💶,2025年2月,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谷歌立案调查;(2)谷歌第二季度业绩虽然增长但增速不及预期;(3)微软通过Copilot整合搜索与AI,Meta发力元宇宙,而谷歌Gemini模型虽技术领先,但落地商业化速度滞后。
4月谷歌公布2024财报及2025Q1财报收入增速得到改善,AI产品自从2025年初以来活跃用户增长200%以上,发布了专为AI推理设计的第七代TPU,公司宣布将季度股息提高5%,并启动了额外的700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以及2025年9月宣布谷歌不构成垄断,谷歌股价一路上涨突破3万亿美元💵。
3、估值波动的原因过去几年,谷歌(Alphabet)股价的波动主要受到反垄断诉讼进展及其在人工智能领域表现的双重影响。
反垄断诉讼进展:早期市场担忧反垄断裁决可能强制其拆分浏览器或操作系统业务,同时对其在AI竞争中能否保持优势存在疑虑,美国华盛顿地方法院于2025年9月裁定,谷歌无需剥离『Chrome』浏览器或Android操作系统,可继续与苹果等公司保持搜索引擎合作关系。但需开放部分关键搜索数据,降低竞争者进入壁垒,并禁止签订排他性『互联网』搜索合同。欧盟则聚焦广告技术领域的垄断行为,开出高额罚单并要求整改。
人工智能对谷歌的推动:(1)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谷歌通过推出Gemini系列大模型(如Gemini 2.5 Pro、Gemini 2.5 Flash等),在多模态能力、长文档分析、视频生成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搜索体验,还拓展了AI在广告、云服务等核心业务中的应用,增强了市场对谷歌技术领先地位的认可。(2)商业化落地与收入增长。AI技术的商业化为谷歌带来新的收入来源。谷歌云通过提供AI基础设施和服务,吸引了全球十大人工智能实验室中的九家成为客户,订单金额超过1,060亿美元💵,其中55%预计在未来两年内转化为收入。此外,AI对搜索广告业务的优化也提升了广告匹配效率和转化率,推动搜索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1.7%。(3)成本优势与竞争力提升。谷歌自研的TPU『芯片』降低了AI算力成本,使其在AI算力竞争中具备稀缺优势。相比依赖NVIDIA GPU的竞争对手,谷歌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支撑AI产品的开发和运营,进一步巩固了其在AI领域的竞争力;(4)市场信心与估值提升。AI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商业化成果增强了投资者对谷歌未来增长的信心。市场普遍认为谷歌已从AI竞赛中的“落后者”转变为“领导者”,其股价也因此获得显著溢价。
4、科技巨头估值对比数据来源:choice
5、未来增长点(1)可能呈现缓慢增长的领域传统搜索广告:谷歌搜索广告长期是营收支柱,但市场趋近饱和。在全球主要市场,『互联网』普及率高,新用户增长空间有限。谷歌虽占主导,却难大幅提升市场份额。随着AI的应用,凭借先进的算法,谷歌能够对用户的有更加深入理解,从而提高广告的点击率与转化率。
YouTube内容业务:YouTube除了展示广告外,其独特的内容生态帮YouTube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者与广告商,从而为谷歌提供远远不断地用户、数据以及广告收入。随着AI的应用,将大大解放创作者的创作流程,提高视频质量。
(2)未来可能爆发式增长的领域①云计算服务
在基础云服务市场,亚马逊AWS、微软Azure先发优势明显,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谷歌云起步较晚,但增长较快。目前云服务最主要的增长动力为AI服务,在AI领域谷歌在软件和硬件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虽然微软凭借OpenAI获得了优先进入的权力,但随着谷歌的Gemini2.5Pro不断追赶已经TPU等硬件的使用,未来谷歌云将会大幅增长,争夺云服务第一的地位。谷歌CFO在2025Q2财报会上表示下半年会有更多『数据中心』和『服务器』将上线,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增长。
②TPU及『芯片』
TPU是专为AI计算设计的ASIC『芯片』,采用脉动阵列架构,专注于矩阵乘法运算,能高效处理深度学习任务。其性能功耗比优于同代GPU,算力成本仅为OpenAI使用GPU成本的1/5,且随着迭代不断升级,如第七代Ironwood峰值算力达4614TFlops,支持大规模并行处理。
谷歌构建了完整的TPU生态,包括JAX等开发库和Pathway模型训练框架,支持开发者高效利用TPU资源。同时,TPU开始对外销售,吸引Meta、OpenAI等企业合作,市场潜力巨大。投资银行D.A. Davidson分析师Gil Luria在最新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以来谷歌母公司Alphabet大幅缩小与『英伟达』的差距,如今已成为“最好的『英伟达』替代方案”。谷歌最新发布的TPU在硬件参数上已经部分超越『英伟达』B200,且开始通过间接的方式提供给其他云『服务器』厂商,投资银行D.A.Davidson分析师称,如果谷歌TPU业务独立出来,整体价值可能高达9,000亿美元💵。
谷歌有意在公司内部进行从『英伟达』GPU到自研TPU的迭代。Omdia数据显示,2024年估计谷歌订购16.9万台Hopper 架构GPU,在五大云厂商中排名最后,约为微软的三分之一。同时,谷歌内部已部署了约150万颗TPU。根据野村证券最新报告,预计到2026年,ASIC总出货量很可能会第一次超过GPU,而TPU正是目前最成熟的ASIC。
③Waymo自动驾驶
方舟投资(Ark Invest)预测,2030 年全球 Robotaxi 市场规模将突破 10 万亿美元💵。当每英里成本降至 0.25 美元💵临界点,停车位需求或锐减 60%,通勤时间转化为生产价值,汽车将从交通工具蜕变为“移动智能终端”。高盛预测美国 Robotaxi 市场将以90%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2030 年规模达 70 亿美元💵。
谷歌的自动驾驶技术开始于2009年,Waymo在自动驾驶领域技术积累深厚,在全无人驾驶L4技术上全球领先,已在部分城市商业化。2025年1月底官网累计行驶5,670万英里数据计算,事故发生概率0.41起每百万英里比人类低81%,高于特斯拉平均每669万英里行驶里程发生一起碰撞事故。
特斯拉和Waymo在无人驾驶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两者技术路线显著不同。Waymo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车上配备了激光雷达、摄像头及4D毫米波雷达,配合高精度地图构建的“数字孪生”系统。特斯拉走的是“纯视觉路线”,完全依赖摄像头和人工智能技术。就像人类靠眼睛开车一样,特斯拉仅用摄像头收集视觉信息,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图像处理、目标检测和路径规划,最大优势是成本低,单车硬件成本比Waymo低40%以上。Waymo的优势在于其成熟的完全无人驾驶部署、安全可靠的传感器+AI策略和清晰的商业化路径,而Tesla的优势在『于海』量数据收集、低成本视觉系统和快速规模化扩展潜力。未来很可能不是某一种方案完全胜出,而是两种方案在不同的场景下各自发挥优势。在城市中心复杂道路,多传感器方案更可靠;而在郊区等相对简单道路,纯视觉方案可能更具成本优势。投行分析师如Wedbush认为,如果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Waymo可能成为Alphabet内部仅次于Google Cloud的第二增长曲线,长期估值有望破1,000亿美元💵。
免责声明:观点分享,不构成任何具体的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作者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如相关内容引发争议,请联系后台处理
更多精彩详见公众号“凌创觉远”
https://mp.weixin.qq.com/s/QvgY9QkwDvcJpt35ieEi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