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起步的时候,总是先想着把技术赶紧变成能赚钱的东西,不去纠结是不是全世界最牛的,先活下去再说。比方说,早年的手机行业,好多小厂子就从组装简单机型开始,卖得出去就能回本,然后慢慢升级配置。这跟西方企业不一样,他们往往先花大把时间定标准,研发完美产品再推市场。中国这边呢,企业一多,大家就开始比拼,谁价格低谁技术快,谁就能抢到用户。结果呢,市场洗牌后,只剩几家大头儿站稳脚跟,像电商平台那样,几家巨头瓜分天下后,就开始一起定游戏规则,确保大家不乱来。
像2008年的比亚迪,当时电动车没几个人看好,他们直接用成熟的磷酸铁锂技术上马,做了一批便宜好用的车,卖给国内出租车公司跑运营。这个阶段车的配置不算先进,但跑得出去才能收回成本,同时摸到用户的真实使用数据。等到2015年前后,技术和产能都上来,再推出更高端的唐、汉系列,瞬间就能打到全球市场的中高端电动车区间。反观美国同类厂商,像特斯拉在Model S之前,花了多年时间打磨技术和标准,上市时间慢了,中国这边已经把几代车迭代完了。这种快跑抢路的方式,让产品更容易提前占住用户的心智。
再看通信设备,2010年华为在非洲推出低价智能机,把本来只能买功能机的用户拉进了智能生态。这期间机型性能一般,但价格便宜,而且能用。两三年后,系统优化、硬件升级,供应链稳定,一口气把旗舰机卖到欧洲。相比之下,欧洲厂商诺基亚、爱立信那时候还在做技术验证和长周期的研发,市场节奏就被彻底拖慢。这就像你装修房子,中国的工队先住进去再慢慢加装家具,西方是等装修到完美再交付,前者能先享受生活,后者则可能错过最关键的时机。
类似的节奏在光伏产业上更明显。2005年前后,国内各地小工厂纷纷上马生产链,只要能做出硅片就能卖。价格战一打,生产成本迅速压下来,设备也更新快。到了2015年,基本只剩下隆基、中环这类龙头,产能和技术都成了全球一流。这期间欧美厂因为环保审查、专利谈判等环节走得慢,等产品推向市场时,价格已经没有优势。中国企业的流程更像接力赛,每一棒都有人接,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原地坐等。
印度专家的分析是基于长期对这种模式的观察,他提到印度公司也有早期快跑的尝试,比如造低价摩托车先占市场,但规模和执行力比不上中国。中国内部竞争激烈,淘汰速度更快,形成几家巨头后再合作出海,这种组合拳,西方企业很少用。比如中车并购整合之后,拿下海外地铁和高铁订单,用的是早期国内项目上积累的施工经验和供应链体系,这种顺序颠翻了西方的“先标准、再市场”,他们很难跟得上。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企业先用基础产品跑市场,抢到现金流,后续升级的成本和风险就可控。即便早期产品被批粗糙,只要持续迭代,就能在第三、第四代产品时追平甚至反超对手。到出海阶段,产品已经过多轮用户验证,质量稳定,供应链成熟,就能直接在海外铺开。西方企业习惯稳扎稳打,但在大市场竞争中,节奏的差距就是优势的差距。
当印度专家在节目里道出来,主持人才会瞬间安静下来。因为这些案例不是理论,是一条条跑出来的真实路径。中国企业的快跑方法在电动车、光伏、通信设备、高铁等多个领域已经体现出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持续竞争和迭代积累形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