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港口码头,水陆联结的纽带、物流交通的枢纽,其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港口和航道基础设施『数字化』、生产运营管理和对外服务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
近年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智慧港口、自动化码头。截至今年5月,我国已建成52座自动化集装箱和干散货码头,另有上海港小洋山北作业区、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琅琊台湾作业区等40余个在建或改建项目,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作业效率持续刷新世界纪录,众多技术与应用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一是自动化作业全面落地,夯实港口发展基石。国内货物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自动化码头均已落地,在码头“装、卸、翻、堆、取”等关键作业环节,基本实现远程操控与自动化运作。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5G龙门吊集群、5G无人集装箱卡车编队、港区5G无人驾驶示范区。唐山港京唐港区的新一代高效穿越式双小车自动化岸桥,荣获大世界基尼斯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作业效率之最。上海港洋山港四期堪称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现桥吊远程操控、自动导引车无人运输、轨道吊堆箱全流程自动化。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自主研发的码头智能管控系统与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多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广州港南沙三期采用的混行模式“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为传统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改造提供了实践样本。日照港建成全球领先的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码头,单机平均效率提升50%,综合成本降低70%。苏州港张家港港区件杂货码头在木材装卸作业中实现全流程智能管控。
二是多维度优势凸显,引领行业发展潮流。自动化码头的建设为港口运营带来了诸多变革。在提升装卸效率方面,上海洋山港四期引入双小车自动化岸桥,可实现两部小车接力作业,使装卸作业效率提升50%,首创双箱自动化轨道吊,助力堆场作业效率翻番。北部湾钦州港推动“U”形工艺布局,实现内外交通分流,海铁联运集装箱单次转运时间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到1.5小时。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关键技术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上海港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码头生产操作系统打破国外垄断。山东港口青岛港三期码头的28000多个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包括山东的减速机、北京的控制器、江西的制动器等30余家国内厂商协同攻关,构建起完整的国产化产业链。在绿色发展方面,『新能源』与绿色技术成为港口低碳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青岛港建成全国首个氢能应用示范港口,自主研制的氢动力轨道吊和氢能集卡实现每标准箱减碳3.5公斤。深圳赤湾港已投放超60台『新能源』拖车,并配套建设换电站,3分钟即可自动完成单台车辆动力电池组更换,有力推动港口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三是带动了制造业发展,产品方案输出海外。振华重工作为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设备制造商,其岸桥产品连续28年保持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其自动化码头解决方案已在以色列、意大利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应用,从设备制造到系统集成,为全球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也带动了国内高端材料、激光雷达、传感器、通信、导航、精密机械等相关产业发展。我国自动化码头建设技术和标准成功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秘鲁钱凯港自动化码头建成南美首个智慧港口,预计运营效率提高40%,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从设备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输出方的转变。
四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向自动化、智能化迈进。港口功能定位不断拓展,从传统的货物装卸场所向综合物流枢纽和国际商贸中心转变,以港口为核心向海陆两端延伸。智慧港口建设以“现场作业无人化、管理运营『数字化』、战略决策智能化、客户体验优越化”为特征,致力于构建全流程自动化的作业体系、多能互补的零碳能源结构、数字孪生驱动的智能决策中枢以及互联互通的外部生态体系。通过区块链技术应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港口与海关🛃、物流企业、货主、船公司等高效交互与共享,从增加客户价值转变为追求生态系统价值最大化,打造互利共赢的港口生态圈。
我国相继制定发布了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自动化煤炭矿石码头设计规范等一系列行业技术标准,带动和支撑了智慧港口建设发展,一些技术方案已走出国门,在部分国家港口落地应用。未来,需持续加强国际合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完善标准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全球贸易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系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