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对机甲文化的探索早已开始。
2025年春晚,一只蕴含科技元素的生肖机甲牛“憨憨”登上舞台,与『刘德华』、『关晓彤』、『王一博』等歌手相互凝视、彼此交流。这台机甲由国内『机器人』️装置艺术家孙世前根据传统年画制作,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
其实,这已是孙世前的机甲第二次登上春晚。2019年,他就带着亥猪机甲亮相过。
孙世前接受采访时坦言:“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生肖,并且它的故事有一定的扩展性。我希望能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语言结合,做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十二生肖。”
他最大的愿望是让中国机甲登上国际舞台,通过机甲这种现代载体,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
央视对机甲的关注并未止步于春晚舞台。
半年间,央视连续推出“保姆『机器人』️大会”、“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以及《智绘光谷·CMG世界『机器人』️技能大赛》《极速争锋·首届机器狗田径赛》等系列节目。
这些节目涵盖运动竞技、服务展示、工业应用等维度。
央视的野心逐渐浮现——他们要做的不是单个爆款节目,而是构建一个完整的机甲内容生态。
02 系统变革:央视的科技赋能之路机甲内容背后,是央视正在进行的系统性变革。
2018年成立以来,央视推动 “5G+4K/8K+AI”等关键技术从“点状”突破向“体系化”集成,重塑内容的采、编、播、传各个环节。
2025年,央视成功实现全球首次万米深潜4K超高清信号直播和珠峰登顶高清5G直播。
从北京冬奥会到杭州亚运会再到巴黎奥运会,央视持续以8K超高清技术创造出多个重大活动制播的“历史第一”。
在即将到来的2026年米兰-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上,央视还将历史上首次承担冬奥会花样滑冰、短道速滑两个项目的国际公用信号制作。
技术不只是工具,更是内容创新的源泉。
2024年2月23日,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正式启播,同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揭牌成立。
这部动画片聚焦国家统编语文教材200多首诗词,依托“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运用AI人工智能技术将诗词转化为唯美的国风动画。
03 内容重构:当战机变身机甲央视机甲内容的最新成果,当属2025年10月1日发布的《机甲纪元》。
在这部短片中,央视设定在2045年,一类未知外星文明开始侵袭地球,人类传统军事力量节节败退。
中国联合全球国家搁置争端,主导开发战术机甲实施抵抗。中国现役战机在AI技术支持下,进化成可变形战术机甲,拥有超强的战斗力和超酷的科技感。
这些细节显示,央视已不满足于简单展示机甲,而是要构建完整的世界观和故事线。
值得注意的是,央视在片尾明确标注“本文情节纯属虚构,画面由AI生成”,表明这仍是一次媒体实验,但同时也是一个信号——央视正积极探索未来内容形态。
04 文化密码:中国机甲的本土化探索央视的机甲内容并非对欧美日模式的简单模仿,而是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
孙世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决定把目光聚焦在中国文化上,把中华传统文化的色调、纹样、汉字、建筑等符号融入机甲。
“相较于发展了五六十年的欧美、日本机甲文化来说,中国的机甲起步比较晚,容易发展和形成体系的机甲样式与风格已经被开发得差不多了。”孙世前说。
他的代表作品“长城龙·崛起”最终设计为:一段长城三个垛口,第一个垛口变『成龙』头,其余两个垛口变成四个爪子。
为做出满意的龙头变形动作,孙世前和团队为龙头设计了16种变形方案。
这台机甲由金属打造,重约9吨,由1200多个零件组成,总长19.21米,变形高度最高7.1米,以此纪念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机甲,正成为中华文化的现代载体。
05 未来布局:央视机甲内容走向何方央视的机甲布局已初见成效,但未来还有更多可能性。
从内容形态看,央视可能继续拓展机甲题材的边界。除了《机甲纪元》展示的未来战争题材,还有《千秋诗颂》的文化传承题材,以及『机器人』️运动会展示的体育竞技题材。
从技术发展看,AI将在机甲内容创作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千秋诗颂》是首部以我国自主AIGC技术支撑制作的系列动画片。
它基于央视提供的丰富视听数据进行模型训练,综合运用可控图像生成、人物动态生成、文生视频等最新技术。
从生态构建看,央视正通过“央视听媒体大模型”研发共同体,联动产业链上下游,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视听媒体科研创新提供支持。
央视的最终目的,可能不只是制作几个热门节目,而是要打造中国自己的机甲IP体系。
正如孙世前所计划的:“每年做出一个对应的生肖机甲,让喜欢机甲的人每年能有一个小期待。”
随着首部AI动画《千秋诗颂》在央视播出,以及《机甲纪元》的震撼发布,央视的机甲内容矩阵正逐渐成形。
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会看到央视推出完整的机甲动画系列,甚至机甲电影。
央视的机甲,不再只是钢铁之躯,更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科技自信的现代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