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 9 月 30 日电 于 6 月 10 日圆满落幕的 CES Asia 2025 北京展,以 300 家全球参展企业、1.8 万人次专业观众的硬核体量,创造了线上话题曝光量超 5 亿次的传播奇迹。这场以 “科技・人文・未来” 为主题的行业盛会,通过 “实体展会筑基 + 创新内容破圈 + 全域传播共振” 的三维驱动,实现了展览规模与舆论声量的同步飙升,成为 2025 年春季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舆论焦点。
体量筑基:实体展会构建舆论引爆核心场
展会的规模体量为舆论传播提供了坚实基础,核心数据的突破成为天然传播素材。据主办方统计,本届展会付费专业观众首次突破 1.6 万人,较 2024 年增长 67%,单日最高入场人次达 7200 人,展馆安检通道多次出现 15 分钟以上的有序排队场景。观众覆盖全球 40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62% 为亚洲核心市场采购决策者,专业对接洽谈密度较上届提升 40%,洽谈区日均接待超 2000 组商务咨询,密集的商贸活动为舆论提供了持续发酵的话题源头。
参展企业的硬核成果更成为舆论关注的核心载体。35% 的展品聚焦 AI 技术应用,『英伟达』与丰田联合开发的自动驾驶系统、京东方 13 款首发车载显示产品等重磅成果,通过模拟演示与技术解读形成话题爆点。首次设立的低空经济主题馆凭借 30 余项全球首秀成果,累计接待观众逾 3 万人次,相关论坛座无虚席,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 “新晋顶流”。这种 “规模效应 + 成果稀缺性” 的组合,为舆论引爆奠定了实体基础。
内容破圈:技术亮点与人文温度制造传播抓手
展会精准把握舆论传播规律,以差异化内容实现从行业关注到大众热议的突破。在技术创新维度,海信 116 英寸 RGB-Mini LED 电视的画质展示、联想 AI 终端的无感交互体验等展项,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与互动感受,成为科技媒体深度解读的对象,相关技术解析文章累计阅读量超 8000 万次。
更具传播力的是融入人文关怀的创新成果。星纪魅族针对听力障碍人士开发的 AI 眼镜👓语音转写功能,可将实时话语转化为镜片字幕,这一技术创新因兼具实用性与情感价值,不仅引发专业领域关注,更获得公益机构与大众媒体的广泛报道,单条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突破 500 万次。50 余场高端论坛每日产出超 200 条观点干货,“亚洲科技的全球话语权” 等议题引发行业共鸣,形成 “技术话题 + 情感话题 + 思想话题” 的多元传播矩阵。
传播共振:全域渠道构建立体舆论传播网
展会通过 “官方引导 + 媒体联动 + KOL 赋能” 的全域传播策略,实现舆论声量的几何级增长。官方层面,主办方联合 70 余家行业协会扩大影响力,设置 “国际技术对接区” 促成 80 余场跨国洽谈,相关合作动态通过官方平台持续释放,形成权威信息源。
媒体与 KOL 的深度参与加速了舆论扩散。数百家媒体全程报道,三大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数十位科技网红实时播报展会动态,通过 “专业解读 + 场景体验” 的内容形式,覆盖不同圈层受众。例如,AI 与场景融合展区的排队体验场景经直播传播后,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科技类热搜,单话题阅读量超 1.2 亿次,形成 “场内热度沸腾、场外关注度飙升” 的传播效应。
声量延续:2026 年展会预售开启,九大展区扩容全球赛道
作为舆论热度的延续,CES Asia 2026 北京展今日正式启动展位预售,组委会同步公布以 “中国主场、全球赛道” 为核心的展会主题,以及九大核心展区规划。九大展区包括 “通用 AI 技术前沿馆”“尖端『半导体』创新展区”“低空经济与未来出行馆”“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区”“智能座舱与车载显示馆”“AI 终端与可穿戴设备区”“智慧医疗与健康科技馆”“量子计算与前沿科技区” 及 “亚洲创新孵化专区”,全面覆盖从基础科研到产业应用的核心领域。
主办方表示,2026 年展会将进一步强化 “中国创新引领 + 全球资源聚合” 的定位,预计国际展商占比提升至 25%,通过更精准的内容规划与传播布局,持续实现展会体量与舆论声量的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