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金蔷薇”学术季博士生创新论坛在国重大楼光影空间实验剧场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以“人工智能与教育强国:数智时代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为主题,下设新闻传播分论坛、戏剧影视分论坛、人工智能分论坛、艺术分论坛、设计分论坛、人文分论坛、中国画分论坛、国际研究生学术分论坛8个平行分论坛。论坛面向海内外博士、硕士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征稿,共收到436篇高质量论文,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128所高校及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德国科隆大学、马来西亚泰莱大学、韩国世宗大学等12所海外知名院校的研究生参与。
论坛由研究生院与校团委联合主办,新闻学院、戏剧影视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艺术研究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人文学院、信息传播学院、中国画研究院共同承办。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绍华出席本次活动。论坛特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贾京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尊举、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谐担任学术点评专家。各分论坛召集人、研究生院、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
9月26日全天,8个分论坛同步展开,入围论文作者进行论文宣读。9月27日上午,举行主论坛开幕式暨颁奖仪式,由优秀论文作者代表作主旨演讲,学术专家进行点评。
本次论坛突破传统学术会议模式,创新性采用剧场演讲形式。与会者齐聚中国传媒大学实验剧场,由各分论坛推选的优秀论文作者代表进行分享交流,展现青年学者的学术风采,体现学校培养“善研究、会表达”的高层次人才的育人理念。
张绍华指出,本次论坛举办时间适逢中国传媒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一周年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论坛既是贯彻落实总书记“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践行,也是我校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卓越传媒人才实践成果的集中展示。青年学子汇聚一堂,与学术专家对谈交流,共同探索“以未来为向度、以世界为坐标”的传媒教育新路径,为构建中国特色传媒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注入新动能。在交流研讨中,青年学者们自觉将个人研究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社会发展真问题紧密对接,展现出强烈的时代担当与学术创新活力。面向新征程,期望广大青年学人持续葆有学术初心,积极探索前沿交叉领域,聚焦真问题,深耕真研究,产出真成果,推动学术探索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不断优化以创新为驱动的传媒人才培养范式,为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胡智锋指出,本次论坛紧扣人工智能与传媒发展的前沿议题,极具前瞻性。人工智能艺术的崛起不仅重塑了创作实践,更对传统艺术理论构成深层挑战,艺术创作正从“人类意识的独白”转向“人机之间的对话”。他指出,青年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应关注AI带来的美学范式革命性转移,正视AI赋能传媒艺术的价值所在,在哲学与美学层面重新定位其位置。同时,他鼓励青年学者以开拓精神深入前沿领域,提升学术思维的逻辑性与清晰度,塑造自信从容的学术沟通风格。
贾京生强调,青年学者要直面人工智能艺术的核心挑战,在探索AI创作可能性与生命力的同时思考其局限性。未来艺术实践真正的突破或许不在于强求机器进行“无中生有”的创造,而在于通过合理设计人机对话框架,用人类的灵感引导算法“有中生有”,在其生成的“共性”框架中展现个性的光彩。
刘尊举认为AI能够较好承接在公共领域文书与功能性文本撰写需求,但当写作指向私人领域、需要注入个人独特情感时,对AI的运用应秉持审慎态度,为个人创作保留更多空间分寸。他提到,在互动叙事体系视角下,参与者的“互动”行为本身即为社交和情感连接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陈谐指出,在『大语言模型』性能不断突破传统评测指标的当下,提出新评估方法对社会安全、用户体验及技术迭代均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到,可以从不同维度对视频内容进行专项分析,再由『大语言模型』进行综合判断,形成类似“专家评审团”的工作模式,以更高效、更全面地解决当前面临的技术难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曹培鑫在点评中对青年学者从小事切入研究的学术视野给予高度肯定。他认为,许多个人小事看似细微,却正因为其“边界不明显”的特性而体现出多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潜力。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邵军在点评中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术研究中“材料为王”的原则依然有效,细致的考证和严谨的论证更是学术研究的基石。
在优秀论文作者代表演讲部分,东南大学艺术学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雷棋钰作“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主体性获得的逻辑基础与‘次主体’特征”主旨演讲;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史理论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邓若倓作“对差异的『数字化』模拟——论人工智能时代计算美学何以可能”主旨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传播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张戌作“成为过敏专家:基于免疫反应、社会互动与场域关系的健康资本获得”主旨演讲;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2025级博士研究生亓泽鲁作“基于『大语言模型』技术的AI生成视频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主旨演讲;上海大学电影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蒲璐作“故事智能化的视角:互动叙事体系(INS)的生成机制研究”主旨演讲;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博士班2023级博士研究生于露作“李可染艺术研究‘空白’新发现——关于李可染遗留三十年代48张水墨漫画遗作考证”主旨演讲;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姜彦维作“非人之眼:数智时代科学美学下的他者化电影路径”主旨演讲;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尼日利亚籍博士研究生李思然(Nwekeorji Juliet Ebele)作“The Rol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n Enhanc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Language Education”主旨演讲。
经八个平行分论坛审议,本届论坛共评选出一等奖论文16篇,二等奖论文42篇,三等奖论文71篇。学术点评专家根据现场演讲情况,从8位演讲者中评选出最佳研究设计奖、最佳成果呈现奖、最佳方法阐述奖和最佳学术表达奖各一位。
校领导、学术点评专家、各分论坛召集人、主办单位负责人共同为优秀论文获奖者颁奖。
论坛开幕式、颁奖仪式分别由研究生院院长任孟山、团委书记郑丹琪主持。
新闻传播分论坛以“数智时代新闻传播学的知识生产与范式创新”为主题,立足中国语境,关注前沿议题,反思经典理论,聚焦数智驱动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可能性,探讨学科守正创新发展的新图景。
戏剧影视分论坛以“数智时代戏剧影视学术话语体系的转型”为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植根中华传统文化,聚焦数智技术影响,着力构建技术与叙事交融的学科新体系。
人工智能分论坛以“智构未来·媒启新元”为主题,探索生成式AI、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在智能媒体生产、国际传播等领域的应用,围绕智能视音频处理、媒体大模型等议题展示博士生创新成果,通过跨学科对话推动AI从“工具赋能”向“生态建构”发展,为智媒时代技术与人文融合提供学术支撑。
艺术分论坛以“经典与未来——数智时代传统艺术及理论的出路”为主题,围绕数智时代新的艺术现实和传统理论更新话题深入探讨,探索传统艺术发展方向,寻找艺术学理论重构可能性。
设计分论坛以“智在何方——跨界时代的设计之维”为主题,重点探讨AI飞速发展对设计领域的影响,聚焦AI拓宽设计创造与表达跨界向度的能力,揭示AI引发的设计问题,探寻未来变革方向。
人文分论坛以“‘智’绘人文——AI与新文科的融通”为主题,围绕AI美学伦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中华古籍『数字化』等六大方向,深入探讨数智时代人文学科的新视野与挑战。
中国画分论坛以“时代与边界——中国画的历史文脉与融合创新”为主题,探讨中国画文脉传承与当代发展,构建中国美术自主知识体系,回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时代命题,明确了中国画在当代的历史责任。
国际研究生学术分论坛着眼数智时代信息传播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主题,聚焦人工智能重构传媒生态的核心力量,探讨生成式AI、数字孪生、量子智能与6G通信等技术在智能媒体生产、文化『数字化』、低空经济及国际传播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跨文化、跨学科对话。
助力学术创新,深耕学术前沿。专家与青年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前沿课题,共享研究成果,展现思想交融的魅力。“金蔷薇”学术季博士生创新论坛已逐步发展为贯通学界与业界的重要桥梁,为传媒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研究生院 校团委
编辑|任涵 窦婉琳
责编|汲惠
编审|袁 冶 储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