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三十年前,有人说在唐文宗李昂大和年间(公元827年到835年之间),人们就已经知道月亮是“人造物体”,阴影是因为阳光照射不到才形成的,那肯定会被人嘲笑。毕竟在古代,人们更愿意相信月亮上有嫦娥、玉兔的传说。
然而,今天我们早已不再觉得“月亮有人”是稀奇的事。中国已经有五个“嫦娥”探测器环绕月球飞行,“玉兔”号月球车在月面奔跑了972天,新的“玉兔二号”甚至正在钻探月壤。登月的航天器越来越多,美国人的载人登月也大概率是真的,但即便如此,没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完全搞清楚了月球的秘密。要真想在月球上挖个能住人的大洞,至少还要几十年。
令人震惊的是,在唐朝时期,就有人记录过“月球来客”,而且比伽利略、布鲁诺等西方科学家还早七八百年就对日、月、地关系有所认知。
段成式与《酉阳杂俎》
唐朝著名文学家段成式,是凌烟阁功臣段志玄的后代。他写了一本奇书《酉阳杂俎》,其中不仅记载了秦琼的战马“忽雷驳”、单雄信的长枪“寒骨白”,还留下了一段“月球来客”的故事。
在《酉阳杂俎·天咫》篇里,段成式先质疑了“月中桂树”“吴刚伐树”“金蟾”的传说。他认为这些说法不过是山影、水影等自然现象的误解和讹传,表现出一种近似科学的态度。
紧接着,他详细记载了一次奇遇:
唐文宗时期,郑仁本的表弟与一位王姓秀才在嵩山游玩时迷路,遇到一个枕着方形盒子熟睡的白衣人。那人醒来后,自称来自月球,并说出一番惊世骇俗的话:“你们可知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吗?它圆如球体,明亮处是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我和八万二千户人负责修理它,我就是其中之一。”
他打开“工具箱🧰”,里面有各种修理工具和两份“玉屑饭”(疑似精制太空食品)。他还说,这饭虽不能让人长生,但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
古籍中的“天外来客”
段成式的记载并不是孤例。《汉书》《后汉书》记载过流星雨,《晋书》有太阳黑子的描述,甚至《史记》也有关于“天象异动”的文字。不过,古人常常把这些现象与人间吉凶联系,而不是从科学角度去研究。
野史里更是记载了一些近似“科幻”的故事:比如“宛渠之民”乘螺旋形船只潜入海底而水不浸入,就像潜艇;他们身形高大,能与秦始皇讨论天地开辟之事,还能“日行万里,以万岁为一日”,这种描述竟与现代“时间相对论”的概念有几分相似。
到了明朝,《明史》也记录了大量难以解释的“客星”现象:有的光亮如大碗,色彩斑斓;有的能持续聚合成半月形状。这些文字清晰易懂,即便今天的科学家,也未必能完全解释清楚。
疑问与启示
唐朝还有一位天文学家僧一行,据说曾“抓住过北斗七星来客”。无论是僧一行还是段成式,他们的记载都引发了许多疑问:
- 那个背着工具箱🧰的“月球修理工”,为何要来到地球?
- 如果这是虚构故事,唐代的人又是如何知道月亮是悬浮在宇宙中的天体?
这些故事很可能只是古人的幻想与传说,但也让人惊叹:在一千多年前,人类已经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天体与宇宙。
从古籍的这些片段中,我们既能看到浪漫的想象力,也能看到科学探索的萌芽。它们就像一座桥梁,把唐代人的奇思妙想与今天我们探索星辰大海的脚步,奇妙地连接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