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认为我们的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当时有一颗奇点发生了爆炸,奇点是一个质量无限大、能量无限大、热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点,这个点爆炸以后,我们的宇宙快速的向四周膨胀,经过漫长的时间,宇宙才膨胀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宇宙中的天体都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形成的,地球就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不过地球这颗行星和其它行星最大的区别在于,地球诞生了生命,生命的出现给地球增添了很多色彩,尤其是人类出现以后,解开了地球上很多的奥秘,不过即便如此,在地球上仍然存在很多我们无法解开的奥秘。而且有很多学者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一个被编排好的代码。
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当中,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人类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想要解开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哪里来?最直白的就是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世界,本质是一套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在经过大脑解析的精密光学-『神经系统』协作过程,从光线进入眼球到大脑识别图像,每一步都像精密仪器般环环相扣,最终让我们感知的色彩、形状、距离各异的万物,首先是光线的“准入与聚焦”,这一步由眼球前端的结构完成。我们平时看到的“黑眼球”,其实是眼球前部的角膜——它像一层透明的“窗户玻璃”,承担了约70%的光线折射任务,能让外界光线顺利进入眼球内部。
光线穿过角膜后,会经过瞳孔——瞳孔是虹膜(即“眼白”周围的有色部分)中央的小孔,它能像相机📷️光圈一样自动调节大小:强光下瞳孔收缩(最小可缩至2毫米),减少光线进入以保护视网膜;弱光下(如夜晚)则扩大(最大可达8毫米),让更多光线进入以看清物体,这也是我们在暗处适应后能逐渐看见东西的原因。光线穿过瞳孔后,会到达晶状体,这是一个呈双凸透镜状的透明结构,相当于相机📷️的可调焦镜头,晶状体周围的睫状肌能够通过收缩和放松,改变晶状体的厚度,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凸、折光能力变强,让光线精准聚焦在视网膜上;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扁、折光能力减弱,避免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
接下来是光信号向神经信号的“转化”,核心器官是视网膜。视网膜位于眼球最内侧,相当于相机📷️的“感光底片”,但比底片更精密——它布满了约1.2亿个视杆细胞和600-700万个视锥细胞,这两种细胞是感知光线的关键“传感器”。视杆细胞对弱光敏感,但无法分辨颜色,主要负责夜晚或昏暗环境下的“黑白视觉”;视锥细胞则需要较强光线才能激活,且能分辨颜色,分为感知红光、绿光、蓝光的三种类型,我们看到的五彩世界,正是这三种视锥细胞按不同比例接收光线后协同作用的结果。当视杆或视锥细胞接收到光线后,会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这个过程类似“把光能翻译成神经能”。电信号随后会传递给视网膜上的“双极细胞”,再由双极细胞传递给“神经节细胞”。
最后是大脑的图像解析,这一步让我们真正理解看到的事物,从角膜到大脑枕叶,人眼的视觉系统就像一套集“采光、聚焦、感光、信号传输、图像解码”于一体的超级设备。正是这套系统的精密运作,让我们能欣赏春日的繁花、秋日的落叶,能阅读文字、辨认亲友,也能躲避危险,它是我们感知世界、与世界互动的重要桥梁。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眼睛看到的,最后经过大脑的处理,才能够呈现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如果说我们的大脑欺骗了我们,是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这就引发出了一个著名的悖论——缸中之脑,这原本是一个思想实验。
想象一位科学家从人体中取出一个大脑,将其放置一个装有营养液的缸中,以维持其生命活动,然后通过先进的神经接口技术,将这个大脑的神经末梢和一台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这台计算机能够向大脑发送正常感官输入完全相同的电信号,因此,这个“缸中之脑”会看到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它所经历的一切,和一个拥有身体、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人的体验,在主观感受上面是一样的,这个思想实验,触及了一些哲学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如果“缸中之脑”的体验与真实世界的体验在主观上无法区分,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自己不是这样一个大脑?我们对“外部世界存在”的信念,是否只是一个无法被最终证实的假设?这动摇了经验主义知识论的基础,即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
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是世界本身,还是大脑对神经信号的解释?“缸中之脑”表明,我们直接接触的并非“物自体”,而是大脑构建的“模型”。这个思想实验是一个令人不安却引人入胜的思想实验,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对确定的渴望。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开启了一扇通往深刻哲学思考的大门,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真实世界,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脆弱,曾经著名的企业家马斯克表示,我们生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还不到十亿分之一,马斯克从人类科技迭代速度出发,指出数十年前电子游戏画面简陋,如今却已经能够构建细节逼真的3D开放世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更让虚拟和现实界限渐趋模糊。
他据此推测,未来人类极有可能创造出与现实毫无差别的虚拟世界。那么宇宙中若存在更高级的文明,他们创造出能容纳智慧生命意识的“模拟宇宙”也并非不可能,所以人类很可能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被模拟的世界中。而且量子力学领域的一些现象,让马斯克产生了世界可能是虚拟的联想,例如量子纠缠,两个相互关联的量子,即便相隔甚远,一个状态改变,另一个会瞬间响应,这与计算机程序中不同模块间的即时数据交互相似。还有量子波函数坍缩,微观粒子未被观测时处于多种状态叠加,观测时则变为单一确定状态,就像虚拟世界为节省计算资源,只在“观测者”出现时才实时“渲染”画面细节。这些现象都仿佛暗示着宇宙的运行规律可能是某种高级文明编写的“程序”。
这就类似我们平时玩的游戏,相信很多人都玩过游戏,在游戏世界里面,游戏中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它们来说,它们认为游戏就是真实的世界,毕竟它们永远都没有办法走出游戏世界,对于玩游戏的人来说,游戏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游戏就是代码构建出来的,这就类似《楚门的世界》,里面的主人公叫楚门,楚门从小到大都生活在一个叫做桃源岛的城市,但是殊不知,这是影视公司为他搭建的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他看似是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但是让他不知道的是每天都有上千台摄像机📹️在观察他的生活,身边的妻子、朋友还有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全部都是演员,就连平时的日出和下雨等自然现象都是剧组为楚门精心搭建出来的。
直到有一次,楚门竟然意外看见了过世的父亲,虽然被工作人员立即带走,但是这依旧没有打消楚门的猜测,之后一位年轻姑娘对楚门的暗示更让楚门猜疑。他开始观察身边的事物,楚门发现,他工作的公司每次只有他出现以后才开始工作,而家周围的路上虽然看着有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但是却都是相同的。这一切就好像都按下了重复键,最让楚门不能接受的是他每天都要去医院工作的妻子根本就不是医生,事实面前让楚门意识到自己生活在谎言里面。楚门的世界是虚拟的,那么人类呢?想一想,如果楚门世界之外的人,也被人们所监视呢?如果说我们的宇宙是高级文明制造出来的,那么我们所在的世界就是虚拟的,只不过人类现在无法飞出太阳系,更不可能飞出宇宙。
而且在我们的宇宙中,有很多限制,这些物理限制到底是谁规定的?比如说光速限制,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知道,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飞行速度,大约是每秒30万公里,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没有办法超越光速,当物体接近光速时,其质量会趋近于无穷大,所需能量也会随之无限增加,从物理规律上阻断了“超光速旅行”的可能,这也意味着我们无法即时感知遥远星系的现状,看到的不过是它们过去的“影像”。其次是绝对零度不可达到。热力学第三定律指出,绝对零度(约-273.15℃)是温度的最低极限,此时粒子的热运动将完全停止。但由于量子力学中的“零点能”效应,粒子始终会保持微弱的量子振动,无论通过何种制冷技术,都只能无限接近绝对零度,却无法真正抵达,这一限制划定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最低能量边界。
除此之外,宇宙中还存在很多我们不知道的限制,这些限制到底是专门设计出来的?还是自然形成的?目前科学家也在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当中,小编认为,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人类的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虽然现在人类还没有办法解开宇宙中全部的奥秘,但是人类一直都在不断的努力当中,小编认为,只要人类能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人类的科技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到时候或许我们真的能够解开这些奥秘,希望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来自:星空承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