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档原本立志于“破除迷信、传播科学”的央视节目,因其荒诞的剧情和离奇的故事,逐渐成为无数人童年恐惧的源头,甚至成了如今网友的笑料。这档节目,就是《走近科学》。
自1998年首播以来,《走近科学》已经走过了21年的风风雨雨。从一个严谨的科普节目,到2019年悄然停播,它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它为何能在一度风靡全国,又为何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回溯到2004年之前,《走近科学》是一个收视惨淡的节目。它的内容严肃,讲解专业,常常涉及“质能方程”、“分子结构”等复杂的科学概念,让普通观众难以理解。为了响应国家科教兴国的号召,央视甚至请来了6位诺贝尔奖得主站台,主持人张腾岳一脸严肃地出镜,但镜头外,他恐怕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节目可能连科学都难以走近。
转机出现在2004年。为了救活节目,制作团队决定大刀阔斧地改革。从那时起,《走近科学》如同焕发了新生,节目风格彻底改变,内容逐渐加入了诸如“闹鬼村庄”、“自燃老人”、“飞行棍棒”等惊悚元素。画面阴森、配乐恐怖,节奏紧凑,迅速将观众从熟睡的频道拉入了充满惊悚的世界。
其中,“蓝冰事件”曾轰动一时。节目中,河北某村突然降下蓝色冰块,发出奇异光芒并散发特殊气味,村民们以为这是“神水”,纷纷争相舀来喝。然而,专家检查后揭示,这不过是飞机厕所的污水结冰掉落。节目最后还不忘普及科普知识,解释这是高空飞行常见的现象。
重庆的“僵尸男孩”事件同样离谱,节目播出三集,氛围紧张得如同恐怖片。一个男孩自称被左宗棠附体,且需要喝血才能安静。然而,结局反转,孩子其实只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故意装出来的。
类似的“科学解释”层出不穷:江苏某村的灯光频繁闪烁,村民认为是祖先显灵,最终揭开真相却是灯泡螺丝松动,风吹导致接触不良;有的“怪影”被证明只是光影误差;“僵尸村”其实是电笔故障所致;村民掉发只是中毒,蓝色鬼火则是磷化氢燃烧引起的。
这些荒诞的故事,不仅让节目获得了高收视率,尤其是在2007年前后,主持人张腾岳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节目达到了巅峰。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观众逐渐看透了节目套路。一旦出现“鬼火”、“怪影”、“僵尸”或“蓝冰”,大家就知道又是《走近科学》的新选题。越来越多的网友反而开始“反向追剧”,他们不再是为了科学知识,而是为了看节目如何一本正经地讲述荒诞故事。张腾岳的主持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本的严肃科学老师,转变为“鬼故事主播”。
比如“自燃老人”事件,节目以惊心动魄的画面和紧张的情节拍摄了多集,孙女每次都第一时间救火,场面极具戏剧性,然而最后的真相是孙女竟然是“纵火犯”,她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引起家人对爷爷的关注。陕西某村的“尿疗事件”则讲述一位老头坚持喝尿50年,认为能治百病,最后的科普结果是尿液无治疗效果,且可能感染细菌。
节目的科学原理虽然在某些方面没有错,但其极度戏剧化的表现方式却使得观众更关注故事本身,而忽略了科学解释。甚至公开批评该节目是“媒体装神弄鬼”的旗帜。尽管争议不断,但它对许多农村观众的科学启蒙却是不可忽视的贡献,很多人通过这档节目第一次接触到了气压、燃点、磷化氢等科学知识。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观众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再加上节目老套的套路,观众逐渐失去了兴趣。节目收视率开始下滑,最终在2019年悄然停播,没有任何告别或总结。令人意外的是,停播后的节目片段却被网友大量翻出,许多人将其剪辑成“鬼畜视频”,配上搞笑字幕,成为新的娱乐源泉。
张腾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节目就像魔术,一旦揭秘就失去了吸引力。他也承认,自己从一个科学主持人逐渐变成了“演员”,需要适应观众的胃口。也有观点认为,《走近科学》的成功不仅仅因为它猎奇,更因为它紧贴生活,尤其是农村观众,虽然他们对量子力学不感兴趣,但对于“鬼拉灯”、“电村”、“神秘蓝冰”这样的奇闻异事却充满兴趣,节目正是通过这些故事架起了科学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节目的停播引发了不同的反应。有些人感到惋惜,因为它曾经普及过不少科学知识;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后期节目变得越来越“悬浮”,甚至失去了原本的科普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的猎奇和离奇反而让人更信服科学,因为它的真相常常太过现实,现实得让人无法再迷信。
《走近科学》的故事已经结束,但它留下的痕迹依旧深刻。今天,当我们谈起“飞棍”、“蓝冰”、“僵尸男孩”时,我们不再感到恐惧,而是能会心一笑。那不仅是因为我们信仰科学,更因为我们学会了分辨真假。它没有彻底失败,而是通过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完成了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