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8今天看到一条挺劲爆的消息,iPhone 17 Pro Max 的制造成本被意外曝光。
看到价格却是惊到了!
顶配 2TB 卖到 17999 元,但供应链给出的预估成本却只有 2910.91 元。
这个对比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苹果暴利”。可真的是这么简单吗?
我们先来看关键的数字。
供应链给出的 256GB 版本成本拆解里,屏幕和后置摄像头模块都是 570 多元,机身框架 148 元,电池只有 29 元,存储 146 元,核心的 A19 Pro 『芯片』接近 648 元,基带模块 641 元。
几项加在一起,总成本大约就是 2911 元。可以看出,大头都在屏幕、影像、『芯片』和基带这四块。
再看容量差价。
大家吐槽最多的 2TB 版本,其实存储『芯片』也就比 256GB 贵 800 元左右。可苹果卖价能高出几千块,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不是纯硬件差价,而是定价策略。
高容量机型用来做价值锚点,一方面满足真有需求的人,另一方面也拉高整体产品线的价格天花板。
小8觉得,单看 BOM(物料清单)就下结论太片面。手机的总成本远不止这些零件。
比如研发,2024 年苹果在研发上的投入就高达 313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2228 亿。
『芯片』自研更是烧钱大户,从设计到流片,每一代的 A 系『芯片』都是行业最强水准。
再比如设计,大家肉眼能看到的是外观,可其实主板走线、散热结构、射频布局这些看不见的地方,苹果也花了巨额设计成本。
再加上品控、质检、专利费、售后体系,甚至是全球渠道和税费,这些都不是 BOM 能体现的。
所以说,2911 元的成本只能反映“硬件物料价格”,它不等于完整成本,更不等于苹果真实利润。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点,苹果的强势在于生态和长生命周期。
iPhone 能更新 5 到 6 年,二手市场保值率也远高于『安卓』旗舰,这些价值都得算在总体验里。
如果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怎么判断“值不值”?
小8的思路是看三个方面。
第一,生命周期,你买d一台 iPhone 17 Pro Max,可能用到 2030 年还在更新,摊到每年成本其实并不高。
第二,体验关键项,屏幕素质、影像表现、信号和续航,这些在日常使用里直接感知。
第三,版本选择,高容量溢价敏感的人,完全可以选基础容量配合 iCloud 云服务,不一定要冲 2TB。
把这些因素放在一起,你就明白了。
BOM 成本曝光确实能让大家直观地看到零件的真实价格,但定价背后是研发投入、品牌溢价和生态服务的综合结果。
苹果能卖到 17999 元,不只是因为硬件,而是把“体验+生态+保值”一起打包卖给了消费者。
我觉得,看到 2911 元的成本别只盯着硬件差价,也别一味吐槽溢价。
买手机最终还是看自己需求。如果追求极致体验和长周期,那苹果的策略就对味;
如果觉得存储溢价不划算,那就选低容量+云存储,省钱也一样用得舒心。
参考文章: